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行走黄河看吕梁|方山: 悠悠古韵遇见“张家塔”

刘鑫焱 赵芳
2023年11月02日09:22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张家塔村位于吕梁方山县峪口镇,距县城20公里,驱车前往,四周群峦迭起,路段多有几分崎岖,却别有一番韵味。

11月1日上午,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采访团来到这里,探寻这个村落的古老和神秘。

张家塔村航拍图。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深秋的阳光,依旧夺目,顺着山势,静静地躺在村居的宅院深处;院子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灰砖高墙、院院贯通。置身其中,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

“村子里多数人都姓赵,村名却叫张家塔。”讲解员王建花介绍,该村由36个院落、252孔窑洞组成,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350多年历史。

清朝时期,赵山举家从临县搬迁到这里时,村子仅有两户张姓人家。凭着勤俭持家的习惯,靠着耕读传家的信念,赵山和他的后人用二百多年的时间,在七十多米落差的山坡上,建造了三十六座院子。虽富甲一方,但赵山的后人们崇善尚德,感恩两户张姓人家当年的收留,仍保留原来的村名“张家塔”。

张家塔村院落群。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漫步村中,顺着小巷一路北行,王建花带着采访团一行来到一处民居。

庭院不大,今年七十多岁的卢大娘倚着阳光,晾晒杏仁:“要做杏仁茶,从隔壁山上摘的。”

大娘耳背,不愿多言。野生杏仁采摘、泡水、去皮、晾晒、研磨……篦子上饱满雪白的杏仁,记者不禁感叹,在物质供给富足、步履匆匆的今天,可能也只有在这里,才能亲手体验人与食物的亲密关系。

出门右转,只见脚手架立在墙根,见有人来参观,村民便和记者攀谈起来:“过去的民居年久失修,很多已经不住人,到处破破烂烂,现在进行了保护性修复,不少建筑焕然一新。”

民居牌匾。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这是‘门当’、这是‘户对’,古时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高高的门槛,这也是‘门槛’衍生意思的来源。”仰头上看,王建花指着门上的牌匾介绍,“迎春第”“福海寿山”“屏山带水”……大门辅用名人字匾进行镶嵌或用吉祥鸟兽加以装饰,还有选用寓意深刻的图案雕梁画栋,各院都有各式壁画,内容包括花鸟鱼虫、诗词歌赋等。

“来了张家塔村一定要领略地下甬道的神奇之处。”王建花口中的“甬道”是指地道。

在张家塔,所有院落甬道相通。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在张家塔,所有院落甬道相通、家家寨墙高筑,对内可相互通联,对外可严加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巧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

穿行于狭窄的甬道,但不逼仄,记者时而拾级而上,时而躬身下行,经过几个观景口后,最终出现在一处民宅内;进入另一条甬道,前行八百多米后,已置身张家塔村外的一处山腰。

偌大的核桃落叶与纤细的草芽,延伸出一幅灰绿相间的油画。“虽至深秋,但是,这里光照非常充足,所以草依旧是嫩绿色的。”面对大家的疑问,王建花解释,“这也是整座院落的精妙之处,坐北朝南,光照充足”

从张家塔村对面的山上远眺,整个院落群用高墙围起,置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从上到下就像一座“宝塔”,也有人曾称似“倒福字”,层层叠叠,令人惊叹。

返回时,行走在张家塔村边的阡陌小道,鸡鸣狗吠彰显出古村落的烟火气息。“朝曰饔,夕曰飧”。在古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决定了一日两餐制。而在张家塔村,这种古老的习惯依然保留至今。

一砖一瓦,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更展示了当地民居建筑的特色与智慧。2009年,张家塔村被列为第三批山西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6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

2021年4月,方山县启动了张家塔古村落项目开发,将其分为观光区、休闲区和沟壑花海区,在坚持古村格局完整有序保护的前提下,对村落的公共空间进行创新开发。

在保护和传承的同时,张家塔村将传统村落和乡土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未来,可期!

(责编:张婷婷、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