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廣告專題

“商品薯”走向“加工型” 嵐縣全力推進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業部認証綠色食品、第十四屆糧油博覽會金獎產品,嵐縣馬鈴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數百年種植歷史。近年來,嵐縣將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作為全縣扶貧主導產業,以打造“全國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第一縣”“山西馬鈴薯第一縣”為目標,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伐,拓寬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空間,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

鄉村振興“新引擎”

嵐縣錦繡如畫 土豆花競相開放嵐縣錦繡如畫 土豆花競相開放
全域旅游迎蝶變 滿城錦繡入畫來

“這裡是避暑仙境養生天堂,這裡有土豆花海水碧山藍,這裡是面塑之鄉如夢如幻,這裡有高原廣袤天上雲間……”一首《春和景明新嵐縣》,唱出了美麗幸福嵐縣的新風貌。嵐縣緊緊圍繞“融入太忻一體化經濟區、融入山西中部城市群”戰略目標,不斷挖掘特色自然景觀、厚重人文歷史、紅色革命遺跡和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整合土豆花海、飲馬池、白龍山、面塑民俗、特色美食和八路軍120師部等旅游資源,集中打造“中國土豆花風景名勝區”全域旅游品牌,走出了一條“互聯網+觀光農業+扶貧產業+傳統文化+生態旅游”的創新融合發展之路。

色香味美的嵐縣土豆宴色香味美的嵐縣土豆宴
嵐縣:延鏈 做精農業產品深加工

“不管是大飯店還是小館子,也不管你是哪裡人,加盟嵐縣土豆宴都是有實實在在補助的,廚師服務員也是一同培訓上崗,沒有后顧之憂。” 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舉措。該縣立足當地馬鈴薯產業優勢,在穩定3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擴大種薯、加工型馬鈴薯種植面積,持續打造“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業鏈經濟,打造“三晉種薯第一縣”“全國馬鈴薯主食化開發第一縣”。

高質量發展“交響曲”

走進縣城看發展:文明新風吹拂城鄉

目前,嵐縣9個鄉鎮136個村將移風易俗工作全部納入村規民約,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四會”,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便民服務中心、綜治中心等三中心,加快了移風易俗,推動了成風化人。革除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如今,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鄉鄰和諧、環境優美……移風易俗帶來的新風尚,讓嵐縣的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嵐縣:延產業 壯大產業集群

在呂梁嵐縣界河口鎮東口子村流傳著一段順口溜:“一二三產要融合,沙棘產業為主導。規范提升闖新路,綠水青山寶中寶”。鄭二小是界河口鎮副鎮長,曾任東口子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領群眾通過合作社發展沙棘林產業,探索出“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貧困戶”的生態扶貧模式,實現了荒山增綠、群眾增收。

綠了荒山富了百姓

嵐縣縣委縣政府唱“山歌”,念“林經”,全面實施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生態增效三大林業重點工程,以身邊增綠、林業增效、產業富民為目標,積極推進購買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資產收益造林等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通過這一系列的生態創新模式,將中央、省、市投資的造林資金,逐漸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以此帶動了5000余名貧困戶穩定脫貧,實現了一個戰場打贏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兩場戰役。

面塑文化藝術節 喚醒傳統文化生命力

近年來,嵐縣面塑的傳承譜系、制作技藝表現出新的時代特點。2020年,嵐縣建成“面塑一條街”,通過手工作坊與鄉村扶貧產業相結合,形成全國唯一一個集非遺傳承示范、文化旅游體驗、特色產業帶動,集研發、推廣、銷售為一體的“非遺文化產業集群”,產值規模達500萬元,帶動就業500人,帶動文旅、服務、電商等相關產業增收5000萬元。如今,嵐縣面塑文化藝術節已成為集文化博覽、民俗旅游、商貿物流和“互聯網+”於一體的節慶盛會,成為嵐縣又一特色文化名片。

魅力嵐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