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也是衡量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省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環境不斷優化,城鄉顏值不斷提升,百姓生活越來越美。綠水青山成為我省轉型之路上的亮麗底色。
久久為功 建起生態屏障
2017年以來,我國在綠色發展評價方面有了兩個“國字號”的榮譽,這就是生態環境部設立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兩項評選最新公布的一批名單中,我省蒲縣和沁源縣榜上有名。
沁源縣的森林覆蓋率達52.63%,位居全省第一,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將近30個百分點。沁源縣縣長徐計連介紹,一方面因為沁源的先天優勢比較強,92%的面積全是山,不利於耕種,歷年來一直種樹,現有220萬畝森林,120萬畝草坡﹔另一方面就是靠后天努力,“十三五”以來,沁源進行了將近8.5萬畝的生態修復,15萬畝的植樹造林,進一步擴大了森林覆蓋率。總體來說,沁源靠增綠、護綠來維護森林面積,維護生態環境。
相對而言,蒲縣的先天條件要差一些,但這次為什麼能上榜?在蒲縣,老百姓曾經用“石山土蓋頭,坡陡岩裸露”來形容當地的地形地貌,即便是這樣的地形地貌,蒲縣的森林覆蓋率也達到了40%以上。拿蒲縣縣長楊曉舟的話說,“縣域范圍之內能夠植樹的地方基本上都種樹了。”楊曉舟說,2000年前后,蒲縣的森林覆蓋率隻有20%左右,他們用8年時間在山上壘石坑填土造林,種植了40余萬株林木,成活率到現在達到了98%以上,之后又在12年的時間裡,堅持生態、產業、景觀、興林、護綠五大工程一體推進,用新時代的“愚公”精神,持續不斷地造綠,終於形成了現今的“千裡綠色生態屏障”。
近年來,我省厚植生態底色,森林覆蓋率也達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當前,我省森林覆蓋率為23.18%,這一成績超過22.96%的全國同期平均水平,比“十二五”末提高了2.68個百分點,預計到2035年,我省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0%以上。
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 讓綠色理念扎根
對普通人來說,森林覆蓋率提高二三個百分點很抽象,但很多珍稀生物的不斷涌現都從側面印証著我省生態環境的巨大改善。
環境好了,珍稀動物紛紛現身。金錢豹是一種位於生物鏈頂端的珍稀物種,以前出現在太行山一帶,如今在沁源和蒲縣也都發現其蹤跡。徐計連告訴記者,在沁源發現金錢豹大概有20隻左右,除了一級保護動物,還有27種二級保護鳥類。
據悉,蒲縣目前野生動植物達到了950種左右,這其中除了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錢豹小種群外,還有其他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李光毅說,我省的綠化成就靠的是日積月累、久久為功。同時,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制也發揮了很大作用,以林長制實現“林長治”,真正做到了山有人管、樹有人護、責有人擔,確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蒲縣山中鄉白家庄村林長安紅平說,小的時候就在山上玩,對大山很有感情。他告訴記者,當地目前有20余名護林員,護林員每天每個山頭都要跑到。安紅平說:“大山是先人留下的禮物,我們這些后人必須把它看護好,讓它繼續造福子孫。”
安紅平所在的村裡現在有“四長”:林長保護生態林,河長看護河道河流,環長監督生活環境,路長管理道路上的粉塵。安紅平相信,有了這“四長”,蒲縣的環境將越來越美。
蒲縣探索三級四長,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構建起了大生態、大環保的工作格局。楊曉舟介紹,為了讓天更藍,蒲縣還進行了“清潔取暖改造”,全縣城區集中供熱率達到了100%,農村清潔取暖率也達到1/3以上。2020年,蒲縣的二級以上天數達到了348天,優良率提高到了95%以上,清潔取暖功不可沒。
杜星是沁源縣委黨校的一名講師,自從參加工作以來,先后17次在“綠色沁源小夜校”給鄉親們上課。“綠色沁源小夜校”開辦3年來,每個月杜星和他的同伴都要來到鄉親們身邊,給老百姓講解環境保護、植樹造林、修路治水、森林防火等方面的知識,通過心貼心的溝通、實打實的交流,生態文明的種子播撒到全縣每個角落,綠色發展的理念扎根到每個沁源人的心裡。“滿腦子都是綠色沁源”已成為沁源人的真實寫照。
以汾河為重點,推進“七河”治理
蒲縣昕水河濕地公園負責人范定國是土生土長的蒲縣人,也是一名環保工作者,這些年他見証了昕水河由污水橫流到美麗如畫的變遷,尤其是人工濕地給昕水河帶來新的生機。
昕水河是黃河一級支流,當地為了改善昕水河水質,建起了佔地3.25萬平方米的人工濕地,採用平流潛流加垂直潛流相結合的工藝,每天可處理2.1萬立方米的水,出水為三類地表水。如今,河流清澈,魚鳥成群,昕水河慢慢變回了當地人記憶中的樣子。昕水河水質改善也提升了入黃的水質。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水質提升不僅關乎我省的生態環境保護,更是守護黃河流域綠水青山的關鍵一環。李光毅說,近年來,我們堅持依法治污、科學治污,同時多部門聯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目前,我省建立了省級抓總、市縣抓落實的河長責任機制,全省有近萬名河湖長、河湖員上崗,為河流生態建起了一道“保護牆”。
2020年,我省全面推進“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尤其是以汾河為重點,推進“七河”治理,開啟生態化、全流域、系統性治理的新探索。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產,統籌抓好鐵腕治水、生態調水、改革活水、高效節水、強力保水,實現“五策豐水”,讓汾河水量豐起來。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五水同治”,實現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統綜合施治,讓汾河水質好起來。通過綠化,劃出水岸線、生態保障線、產業開發限制線“三條線”,加強河道水系系統整治改造,實現河道景觀化、河流生態化,讓汾河風光美起來。2020年6月底,汾河流域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退出劣V類,實現了“一泓清水入黃河”。
如今的三晉大地正一天天走向綠水青山,對於如何實現金山銀山,徐計連認為,“保”是根本,“轉”是途徑,“金”是目的。“保”就是保護環境,“轉”就是在新興產業、新興工業上發力。當地大力發展文旅產業,計劃打造體育康養、森林康養等項目,帶動沁源百姓的腰包鼓起來,這樣就實現了“金”的目的。
生態興則經濟興,生態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正成為我省產業興、百姓富和文化傳承的基流和底色。展望未來,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在轉型之路上延伸得越來越遠,越來越和諧。
本欄目內容源自山西衛視“轉型進行時”
本報記者程國媛
山西路橋:黨建引領 建好“四好農村路”山西路橋建設集團黨委扎實開展“黨建質量提升年”,實施“六大工程”,立足“十四五”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發展的戰略基點,全面提高黨建質量和黨建引領發展水平,為打造“國內一流的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施工現代化企業集團”提供堅強政治保障。
常住人口3491萬 山西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山西省統計局向社會通報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數據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為3491561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下同)減少2.23%,年平均減少0.23%。山西省常住人口總量減少,主要受人口流動變化等因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