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兩優一先”風採】滿懷赤子之心 書寫無悔人生

——記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襄汾縣古城鎮關村黨支部書記王晉剛

2021年07月21日07:36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搞運輸、辦企業,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好不容易走出農村進了城,王晉剛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回村競選。那時,襄汾縣古城鎮關村是出了名的落后渙散村,曾經歷過斷水斷電4個月的窘境。

有人說:“這憨娃,不管自家企業,來摻和這個爛攤子。”父親說:“娃,在村裡干,出力不討好。”然而,這些都沒有動搖他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決心。

2014年,35歲的王晉剛當選關村黨支部書記,幾年來,他用實際行動給出了最好的解釋。關村不僅走出了困境,還實現了“村在林中、路在綠中、居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美麗蛻變。

凝聚干群的“吸鐵石”

上任之初,王晉剛自掏腰包,結清了村裡欠下的3萬余元水電費﹔拿出積蓄200余萬元,打深水井3眼,讓全村3540畝旱地變成水澆地﹔組織黨員義務開展環境整治,徹底改善人居環境。

“夏天臭水溝,冬天溜冰場。這是我們關村以前的巷道。”村民馬鎖珍說。

為徹底解決村裡污水橫流的問題,2015年3月,王晉剛決定在村裡建一座污水處理廠。8月,污水處理廠和下水管道建設同時進行,下水管道剛挖了200米,就遇上了兩天兩夜的大雨,路面塌方。村民找到王晉剛說:“不敢再挖了,再挖我的房子就毀了。”

村“兩委”干部也發生了嚴重分歧,村委會副主任閆重旭說:“冒這麼大的風險,出力不討好,咱還干啥哩。”王晉剛當眾承諾:“在施工中不管發生什麼問題,我一個人承擔!”一句話打消了大家的顧慮。歷經3個多月,排污管道和污水處理廠終於建成了,日處理污水200噸。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一件件“小事”的解決,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在他的帶領下,全村黨員干部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擴建衛生所,改建小學、幼兒園,新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邀請專業人員規劃,每條街道栽植不同景觀樹,“銀杏路”“海棠路”“紅葉路”“櫻花路”,一年四季處處是風景。

村民任振旺說:“坐在院裡賞花,走在街上看景,現在村裡環境美了,村民精氣神足了,心也敞亮了,王書記說怎麼干我們就怎麼干。”

去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王晉剛組織黨員干部防疫抗“疫”,帶頭捐款5000元,全村黨員干部群眾累計捐款4.46萬元,通過襄汾紅十字會支援武漢抗擊疫情,彰顯了“忠義關村”的大愛擔當和家國情懷。

“這個書記是個干實事的人。”村民們贊不絕口。

“跟他干,有奔頭。”村黨支部副書記黎紅波說。

迎難而上的“金剛石”

敢干事,善作為,面對鄉村振興過程中一個個難題,王晉剛發揚“金剛鑽”精神,迎難而上,逐個破解。

實施煤改電,價格成為制約推廣的關鍵因素,兩三萬元一台的空氣能設備成為關村順利推動清潔取暖改造的最大攔路虎。

王晉剛不言放棄,他上太原下廣州,跑斷腿、磨破嘴,用真誠和智慧打動了生產商,最終以低於市場價50%的價格成交。關村升級改造電線、電纜、變壓器,安裝紐恩泰空氣能熱源泵取暖設備517台,實現了環保取暖過冬,全村人徹底告別了端煤倒灰、灰頭土臉的日子。

村民王潤虎發展肉牛養殖,資金短缺,王晉剛積極與信用社聯系,以個人名義擔保貸款10萬元發展養殖事業。如今,王潤虎每年都有十幾萬元的收入,日子越過越紅火。

“落實鄉村振興,最終要落實到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上。”王晉剛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幾份文件,“我每天坐在這裡,就在想這些問題,也在不斷學習。”

前幾年,這個有2200多口人的村子,學校卻隻有19名學生。王晉剛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農村孩子的教育就是鄉村振興的希望。

王晉剛向上級政府申請,和教育部門協調,與襄汾縣第三小學校聯合創建關村分校、關村分園,率先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師資力量引入關村。經過多方協調,2018年9月1日,襄汾縣第三小學關村分校正式成立,實行集團化辦學。當日,第一批來自縣城的6名支教老師全部到崗。目前,在校學生人數已達到300多名,徹底免去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減輕了家長到城裡上學租房、買房等負擔。

面對群眾精神文化的新期盼,王晉剛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籌措資金,修繕關村舞台,搭建文化長廊,描繪文化畫卷,建成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持續開展“關村春節運動會”“三八婦女節表彰會”“關公民俗慶典活動”“臘八節千人同喝一碗粥”等群體性文體活動,厚植了文化振興根基,凝聚了鄉村振興力量。

甘於奉獻的“鋪路石”

世上本沒有路,有人甘願做“鋪路石”,也便有了路。王晉剛說:“我就想做一粒鋪路的石子。”

為了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王晉剛組織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遠赴山東、陝西等地考察、學習取經,重金聘請專家論証,將發展前景好、經濟效益高的冬棗項目確定為集體經濟產業。

2016年,關村流轉土地150畝,建起30座高標准設施冬棗大棚,採取“支部引領+公司運作+合作社管理+群眾參與”的模式,讓村民廣泛參與其中。2017年3月,第一批冬棗苗安家落戶。

“我們的冬棗,是聽著音樂、喝著牛奶、坐著飛機到達市場進入消費者家裡的。”提到冬棗,王晉剛的臉上挂著笑容,步入正軌后的大棚種植更加專業,通過升降棉被科學保持溫度,形成了“生產管理規范操作+專家技術指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包裝好的冬棗被運輸到廣州、北京等地的大型果蔬批發市場。據悉,去年關村冬棗賣到了每斤近90元,進入盛果期后,一個1.5畝的大棚產值可以達到20萬元。

“我家裡有3座大棚,通過網絡銷售,光2020年就收入4萬多元。”村民馮建琴高興地說。

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在王晉剛帶領下,關村一躍成為擁有“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環境整治示范村”“國家森林鄉村”四個“國字號”榮譽的明星村。他本人獲得了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他說:“黨和人民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深感責任如山,將進一步堅定信念,接續奮斗,團結帶領全村群眾投身到鄉村振興浪潮中,把家鄉建設得更美麗。”(記者郭玉琴)

(責編:張婷婷、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