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轉型進行時】共話鄉村振興 共議農村改革

2021年09月27日07:23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作為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山西系列慶祝活動的又一場重頭戲,2021鄉村振興(太谷)論壇在晉中市太谷區陽邑小鎮舉辦。

論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鄉村振興與《鄉村振興促進法》”一個主論壇和“穩糧保供與農業生產托管、鄉村產業與全產業鏈、鄉村建設與農村人居環境、鄉村人才振興與農業科技創新”四個分論壇深入探討,來自全國“三農”領域的引領者、研究者、實踐者,金秋再聚金太谷,共謀“三農”發展,共話鄉村振興,共議農村改革。

鄉村振興有了法治保障

9月23日,在農村改革重大決策參與者與親歷者杜潤生的家鄉陽邑小鎮,數百名“三農”專家學者群英匯聚、交流碰撞,圍繞鄉村振興建言獻策、暢談期冀。

鄉村振興,法治是保障。今年6月1日,《鄉村振興促進法》正式施行,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規定,為做好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提供了法治遵循。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參與了《鄉村振興促進法》的解讀。

金文成表示,這部法的出台,是我們國家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順應“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大背景制定的。它一方面把這些年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另一方面又把各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解決脫貧攻堅突出矛盾和問題過程中形成的成功經驗、做法,包括我們建立的組織體系、領導體系、工作體系,納入到了法制化軌道。第三,是通過鄉村振興法又把我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政策和制度設計以促進法的形式納入了法律,把五大振興和城鄉融合統籌納入到了一個體系中實現了法制化。第四,通過這部法律把我們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需要關注的問題,需要防止出現的傾向法制化。這是一部促進法,也是一部保護農民權益的法,還是一部引領鄉村振興走向新的時代、實現全面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一個重要法律,相當於基本法的性質。

《鄉村振興促進法》要突出“全面”這個根本要求。金文成表示,全面推進包括鄉村振興提出的總要求“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個字的全面落實,還要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大振興全面落實,再加上把城鄉融合發展統籌於整個鄉村振興的全過程中。

金文成表示,產業振興是關鍵,沒有產業發展,一切都無從談起,這是實現“強美富”的戰略目標、物質支撐和保障。生態振興是我們發展的一個亮色,也是在未來把生態宜居的要求落實到整個發展的一個內在要求,要把良好的環境留給子孫。人才振興是支撐鄉村振興的人才基礎,組織振興是保障,文化振興是既要塑形還要鑄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未來的目標要實現“強美富”,還有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又提出要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使鄉村振興行穩致遠走得好。

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鄉村振興促進法》對於糧食安全、實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等方面的內容有了進一步明確,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

如何實現糧食安全,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分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原部長徐小青圍繞“穩定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發表了演講。

徐小青表示,糧食安全首先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屬於國家戰略。人多地少是我們國家最基本的國情,用7%的土地養活18%的人口。在這種情況下,糧食安全問題就更加突出。

徐小青認為,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有一個觀念,叫做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我們說的口糧,主要是小麥和稻谷。從全國情況看,2.1億噸稻谷、1.3億噸小麥、2.6億噸玉米,大體上能夠滿足我們最基本的口糧要求。結構性的矛盾主要是缺食用的植物油大豆。飼料作物的供求也在波動。我們現在想了很多辦法鼓勵、支持大豆、玉米這樣的農作物生產,國家採取生產者補貼的方式,小麥和稻谷,是用價格補貼的辦法。大豆是一個資源型短缺問題,國家提出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要利用好國內的資源,也要利用好國際資源,但最根本的是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發力的根源就是保護好耕地、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

徐小青表示,農業托管企業、專業種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是適應我們國家現階段農業的生產力發展、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一種有效形式,對生產力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都能夠起到一定作用。

統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

鄉村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讓農村更清潔、更宜居,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鄉村振興促進法》中,更是明確表明要加強鄉村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綠化美化鄉村環境,鼓勵和支持使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如何縮小農村人居環境方面存在的差距,如何回應鄉村建設行動中農民群眾最關注的民生熱點、難點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尹昌斌分享了見解。

尹昌斌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首先要鞏固整治成果,建立長效的運行機制,使過去的一些設施有效運轉起來。其次,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要分層次去做,比方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設施應該向城鎮看齊﹔剛剛實現了脫貧攻堅的山區,要提出一些簡單易行的措施﹔垃圾分類,集中居住的區域,要集中就地就近處理。

尹昌斌認為,生態就是一種資本或者一種資產,涉及到宜居,就得有人進來。有人氣才能實現鄉村振興,有人來了才能安居樂業,安居樂業以后美麗鄉村自然就建起來了。人們腰包鼓起來以后,自然又會反饋回來,保持我們美好的環境。

尹昌斌認為,從過去的單向整治到系統整治,這個系統整治就是統籌的概念。比如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跟廁所革命是連在一起的,生活污水叫廢水,廁所叫黑水,黑水、污水如果不共治,人居環境就很難得到提升。這個統籌跟農村的基礎設施有很大關系,比如說農村的水、電、路,要按照城鎮化的方向來推進。首先是規劃先行,不符合規劃的房子不能建。其次,農村的環境整治涉及到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資金缺口問題。前幾年整治的時候大部分靠政府投入,或者財政資金的轉移支付,把“生態宜居”變成資產、變成資本,吸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進來,資金投入就有保障了。第三,要有意識、制度上的東西。村規民約一定要有,要約束人的行為,包括生產行為和生活行為,這樣的話才能保障美好的成果。

(內容源自山西衛視“轉型進行時”記者王秀娟)

(責編:張婷婷、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