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國際國內

農資市場裡的一天(經濟新方位·春耕一線)

本報記者  喬  棟
2022年04月04日08:3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公安部等
  制圖:張丹峰

  3月31日,蘋果種植戶賈虎奎開著“小面包”,從山西省萬榮縣賈村鄉一路南下。“你說奇怪不?農大的教授學生們,三天兩頭往我園子裡跑——他們研究‘長枝條紅’果子的增產哩。”賈虎奎不知道,運城市“省校合作”平台的果業科技成果轉化,已幫當地果農增產10%。當天,他正信心滿滿,哼著小曲輕車熟路,繞過孤峰山,走國道直奔目的地——運城市鹽湖區農資市場。

  果農:農藥使用享受專家式服務

  雖說是區級農資市場,但規模著實不小——佔地近百畝,有120多家經銷商匯集於此。“23年前開園時,這裡可是華北最大的封閉式農資市場。”從業22年的運城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隊員衛益民介紹。

  運城市地處汾渭平原通道,位於晉、陝、豫交界,“黃河金三角”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讓運城一直是山西的“糧倉”。良好的農業基礎,使農資市場有了生根的土壤——“春耕之前,這裡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客商,熱鬧極了。”衛益民說。

  走近一看,果然熱鬧。進進出出的廂式貨車和小卡車,把雙向四車道的通道擠得滿滿當當。上午10時,正是人多的時候,有的客商匆匆而來直奔老主顧﹔有的農戶三五成群,連家裡的“女掌櫃”都親自上陣,在店鋪討價還價,晉南口音與全國各地的口音交響,煞是熱鬧。春耕時熱火朝天的煙火氣,在這裡窺得一斑。

  賈虎奎喜歡這種氣氛,他不惜多跑50公裡路趕來:“這兩年沒咋出門,買農資,就當是來城裡‘趕會’了!”但他心裡其實還藏著小心思:“鄉鎮店裡賣的農資,一袋農藥能貴10多塊錢。在這個農資市場上買不僅便宜,買了之后還有專家式指導。”

  出發前,他在蘋果園裡轉了一圈——枝頭已經抽出嫩芽,旁邊園子裡的桃花已開,“接下來就該蘋果花‘露紅’咯。”60歲的賈虎奎兩鬢斑白,常年的操勞讓他的大手長滿老繭。他不太會使用微信發送信息,碰到農藥使用問題的時候,就經常給市場裡的農資店店主蔡新祥打電話:“先是用殺虫的,還是用殺菌的來著?我忘哩。”

  時間一長,碰到類似的情況多了,蔡新祥琢磨出了辦法:“代森錳鋅粉劑、阿維菌素微乳分不清?沒關系,認識數字就行。以蘋果樹為例,每年打8次農藥,第一次就選擇標有數字‘1’的袋子,再從袋子裡按照5個數字依次勾兌,調配出來的農藥,就剛好適合這個時間段使用。”當然,碰到特殊氣象條件,蔡新祥也會逐個打電話或在微信群裡通知,指導調整藥劑的使用量。

  賈虎奎和老伴操持著家裡的10多畝蘋果樹。這兩年,賈虎奎家種的紅富士蘋果行情不太好,好在產量比較穩定,去年收入兩萬多元。

  清明節將至。出門前,老伴還叮囑他去旁邊的農貿市場買幾樣水果回來。但賈虎奎還想在農資市場裡多轉悠轉悠:“這幾年‘長枝條紅’的大果子能賣上價錢,我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嫁接品種。”

  行業協會會長:既是經銷商,也是農民貼心人

  農資市場裡,農藥、肥料、種子,是3個主要板塊。說起肥料價格,山西宏祥順商貿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景紅可能是這個農資市場裡最敏感的人。

  一大早,53歲的楊景紅打開卷閘門,端坐桌前。一杯綠茶冒出香氣,楊景紅深深聞一會兒,緩緩將洗茶水倒出。每天第一件事,除了喝茶,便是研究肥料價格動態。手機裡,有不下20個群,都是全國各地的肥料報價群﹔他還有一些付費的農業信息科技類應用,點開一看,亦是國際國內行業的前沿資訊。

  鉀肥、氮肥、磷肥是3類主要肥料。“從去年5月開始,像是進入一個快速上漲的周期,各類化肥的價格漲得很快。比如常用的尿素,已經從前年的每噸1400元漲到接近3000元。”楊景紅分析起來,滔滔不絕:“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最近的國際局勢,對磷肥的價格波動產生直接影響。”

  上午8時多,員工到店,化肥門店開始了新的一天。有熟悉的朋友不時進店,楊景紅招呼著進來喝茶,交換一下對目前農資行情的看法。不一會,又招呼店員去給新進店的顧客拿產品宣傳頁。快中午時,店裡客人漸漸少了,楊景紅換上了耐泡的普洱,分享起了自己的“訣竅”:“去年年底鉀肥漲到3900元時,很多人都在觀望。但我進了1000多噸,這不最近這段時間價格上漲不說,還不好買,多虧‘手中有糧’,才能給老主顧們供上貨。”

  近期受多方因素疊加,農資價格出現較快上漲。“國家已出台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200億元農資補貼的舉措,每畝地能有10多塊錢的補貼,對農戶來說是好事情。”作為經銷商,楊景紅並沒有從價格上漲中得到好處,相反,他擔心上漲會影響農民種地積極性,從而不利於農資產品的銷售。

  楊景紅的門店每年有5000多萬元營業額,是商務部門的農資行情採集點。每天他還有一項重要工作:給商務部門報送當天的門店農資市場價格信息。下午3時,他戴上了老花鏡,一手拿著賬本,一手逐行劃過電腦屏幕,核對上傳數據。“這個工作很重要,隻要我有時間,都要親自過一遍。”

  楊景紅還有個身份——運城市農業生產資料協會會長。他說:“我們定期開展培訓,倡導行業自律和自查,除非必要的上游成本上升,不會出現隨意漲價的行為。我們還通過‘省校合作’平台,邀請高校農業專家進農資市場,講解農資使用技術。”

  楊景紅介紹,最近他們正在與防疫指揮部積極對接,溝通農資運輸車輛“特殊通行証”的事情,“農資的季節性較強,過了幾個春耕時節的關鍵節點,就錯過了農時。有一次,貨車因為外地行程碼從高速上下不來,我們找了本地貨車司機,才將車開了回來。所以將農資運輸放在和‘綠色通道’車輛同等待遇,很有必要。”

  種業公司:提高產品品質,打開線上銷售渠道

  早上7時多,運城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裴驕陽在上班路上接到電話。衛益民在電話那頭告訴他,3月上旬接到的舉報線索,周邊的農資市場裡有人“套包”銷售產品,種子DNA真實性結果已經出來了,是“套包”產品。

  “套包”是他們的行話,即“山寨”產品。“種子的安全性,直接影響糧食安全。”裴驕陽掉轉車頭,往農資市場疾馳。進了店鋪,店主也表示很無奈:“商標、包裝甚至二維碼都是一樣的,廠家發來的玉米種子就是這樣,我也沒辦法識別。”好在這批“套包”並未大量流入市場,銷售額不過百十元錢。“我們將會依法對你們出具處罰文書,”裴驕陽對店主說完,又耐心叮囑他,“和小廠家打交道,多留個心眼,記得簽合同,不然收到了‘套包’貨,隻能吃啞巴虧。”

  今年,運城市對種子市場實現100%抽樣檢查。和裴驕陽等行政人員干的工作類似,山西三聯現代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業務人員鄧虎最近也一直在市場轉悠:“我們公司的玉米品種這兩年很火,盯著‘套包’的人就多了起來。我們最近就隨機在周邊鄉鎮、門市部購買產品,再找第三方機構進行監測,確保真實性。”

  往年這個時候要麼在內蒙古,要麼在東北三省,由於疫情,這兩年鄧虎出門不方便,很多業務改成線上交流。即便如此,公司近幾年的銷售額依然每年都翻倍。

  銷量上升,一方面由於產品高品質,一方面也得益於打開了新的銷售渠道。“我們邀請了10多個網絡主播,對種子產品進行‘帶貨’。”去年,僅吉林省四平市的一位農業類主播,就幫他們銷售了1800多萬元的種子。“我們現在將主播當成經銷商培養,隻要不出現擾亂正常行情的行為,這種渠道有利於我們更好地打開市場。”耳濡目染多了,38歲的鄧虎儼然已是一名專業互聯網營銷策劃。

  下午5時,鄧虎匆匆挂了電話,長舒一口氣:“這批送檢的種子全部過關。”“和農藥、化肥一樣,種子價格也略有上漲,但原因不是上游原料價格上漲,而是因為繁育種的人工和用地成本提升。”不過,鄧虎眼裡充滿希望,“明年我們計劃讓更多的農戶使用上我們的優質種子。”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04日 02 版)

(責編:段思齊、趙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