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平定縣鎖簧示范小學堅持把“練中國書法、承傳統文化”的理念貫穿於教書育人全過程,2021年把書法教育納入課后延時服務。張春林攝
教育關系著千家萬戶,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與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五育”並舉,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逐漸成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巨大跨越
“成績非常普通。”劉卓昊2015年入讀孝義中學時,成績在全校排名第256名。“遲到早退,不寫作業。”當時“一身毛病”的劉卓昊並沒有受到指責,因為老師們很快就發現了他的優點:愛讀書、愛鑽研、愛質疑、愛音樂、愛數學。於是學校提供各種條件,劉卓昊“如魚得水”。2017年,正上高二的劉卓昊被中國科技大學創新班錄取。
這是記者2018年在孝義採訪時聽到的故事。近年來,包括劉卓昊在內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到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
孩子們上得起學、上好學的目標逐步實現。我省共建設認定2500余所普惠性幼兒園,截至2020年底,全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0.80%,高於全國5.6個百分點,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84.83%,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投入120余億元實施的“全面改薄”工程,覆蓋1萬余所學校,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面改善﹔同時,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部消除“大班額”,適齡殘疾兒童全部安置,所有疑似失學輟學兒童實現靜態清零、動態保障,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100%,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覆蓋83個縣(市、區),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貧困學生全鏈條資助體系已累計資助學生1000余萬人次,如期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教育支撐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直面社會關注的教育熱點難點,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學校建立課后服務制度,有效解決“放學早、接送難、無人管”問題﹔全面落實“公民同招”﹔扎實推進“雙減”工作落地,全省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壓減率達到100%,中小學“5+2”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放心午餐”工程在全省城區非寄宿制小學全面實施﹔推進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規范發展,全面清理規范“公參民”學校……教育朝著優質公平的目標大踏步邁進。
“總體看,我省基礎教育主要發展指標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省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所有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在去年8月的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如是說。2018年,我省在全國第15個全域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評估認定。2019年,全國基礎教育大會在北京召開,我省作為中部唯一省份作典型發言。近年來,我省陸續涌現出晉中、長治、孝義、芮城、高平等一批全國典型,“山西經驗”走向全國。
用一技之長改變學生的未來
培養了19名“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其中有“為導彈雕刻翅膀”並榮獲國家“航天月桂獎”的曹彥生、“在燈泡上打孔”的中國大能手冀曉淵、中華絕技之微雕技術“新版‘核舟記’”常曉飛等。這是一段關於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才培養成果的描述。
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一個個學生以一技之長改變人生、一個個家庭因孩子有出息而更為幸福的美好現實。
人人持証、技能社會。近年來,我省著力構建高質量職業教育體系,多所高職高專入選國家“雙高”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優質高職學校、高職骨干專業、省級示范中職學校,啟動實施省級“雙高”計劃﹔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學校布局和專業布點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所有領域“兩個全覆蓋”﹔全省110個縣級職教中心建設全部通過省級驗收﹔先后設立運城職業技術大學和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中職、高職與本科教育有效銜接,打通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立交橋”,具有山西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正在加快形成。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省職業院校累計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100余萬名,每年畢業學生佔全省每年新增勞動力的60%,且85%以上來自農村地區,貧困家庭佔很大比例。職業教育已成為我省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促進就業的主渠道、教育扶貧的主力軍。
內涵式發展激發服務轉型新動力
今年年初,山西大學哲學、物理學和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入選國家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這是我省“雙一流”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
2017年3月啟動實施“1331工程”,同年12月在全國率先啟動本科專業優化調整工作,2019年12月再次提出高校布局、學科學院、專業設置“三個調整優化”,“雙一流”建設穩步推進……近年來,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推動我省高等教育在高質量學科專業建設、高層次創新人才引育、高水平科技平台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內涵式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
我省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支持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中北大學率先發展﹔5所獨立學院成功轉設,實現了全省11個設區市本科高校“全覆蓋”﹔組建了我省第一所省屬公辦本科職業大學——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通過“院團合一”重組改革成立了我省唯一的省級藝術類職業院校山西藝術職業學院﹔設立了山西通用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朔州陶瓷職業技術學院、長治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填補了我省專科院校科類空白,高等教育布局進一步優化。
高校學科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全省高校3年時間共撤銷停招“低質、錯位、過剩”專業277個,佔原有專業總數的23%﹔撤銷陳舊專業方向100個,佔原備案專業方向的71%﹔新增與轉型發展密切相關的本科專業和專業方向超過200個,基本形成與高質量轉型發展相匹配的本科專業體系。我省高校還獲批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一流專業﹔打造專業集群,建設了近百個產業學院,基本實現了煤炭、鋼鐵等基礎產業、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釀造、陶瓷等特色產業專門人才培養的全覆蓋。2012年以來,我省累計向社會輸送博士、碩士畢業生8萬余人,普通本專科、中職教育畢業生300多萬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同時,高校科研實力顯著提升,在服務全省轉型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1年,山西大學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各1項,結束了2014年以來我省高校無國家科學技術獎的歷史﹔近年來多個重大創新平台實現“零”的突破,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獲批,“引力波探測裝置”“高速飛車”“超算中心”等一批重大戰略科研項目落地……
今年年初,省教育廳提出實施教育“十大提升行動”,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及教師隊伍、教育保障等10個方面,全面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提質、提效、提速。圍繞構建優質公平教育體系,以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全省教育系統正全力以赴,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記者李林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