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武鄉:“四好農村路”激活鄉村旅游“新引擎”

46歲的張國兵家住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蟠龍鎮磚壁。過去,老張家一年半載都很少有人上門,現在,他經營的農家樂生意紅火。這不,前腳剛送走一批客人,又有新的客人來訂餐。
“路修好了,游客就來了。”張國兵的笑容裡滿是幸福,“以前靠種地、打零工,一年下來收入不過2萬元,如今都不用出門,一年就能賺10多萬。”
修一條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近年來,武鄉縣持續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與美麗鄉村深度融合,聯鄉、聯村,聯景、聯心,促進了紅色旅游發展,盤活了閑置旅游資源,建起了休閑旅游大走廊。2021年,武鄉縣紅色景區全年累計接待游客98.91萬人次,門票收入482.26萬元,景區總收入642.78萬元。
磚壁村八路軍總部舊址。張國平 攝
因路而富,紅色文旅拓寬鄉村振興路
武鄉縣磚壁村位於太行山腹地,三面環溝,一面靠山,山陡溝深,干旱少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總部曾在此駐扎,“彭總榆”“連心碾”“八路池”……八路軍總部留下的印記在這裡隨處可見。
“過去進村隻有一條很窄的山路。”張國兵介紹,由於自然條件約束,磚壁村人均耕地不足3畝,且均為旱地,雖守著“八路軍總部”的紅色資源,但前來觀光的游客稀少,村民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
要想富,先修路。“縣裡開始修‘四好農村路’后,當年的進村小路已經大變樣,現在是一條雙向兩車道的柏油馬路。”磚壁村黨支部書記李麗杰說,越來越多人知道了磚壁村,人們來這裡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感悟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很多游客還會在村裡住上幾天。
傳統資源被激活,自然可以激發起村民的干勁,一戶戶村民都動起來了。“不管是開辦農家樂,還是在八路軍體驗園、游客接待中心、蔬菜大棚上班,或者經營其他的小生意,大家都很忙。”幾位村民說出了他們發自內心的感受。
如今的磚壁村,一排排特色農家小院取代了破舊落后土坯房,村民搬進干淨整潔、寬敞明亮的新房﹔新建的商貿街上,農家樂、雜糧店、特色手工藝精品店鱗次櫛比,村民增收有了新路子﹔集休閑娛樂、觀光旅游、生態種植為一體的紅色旅游產業初具規模……
利用村內各種紅色資源,如今磚壁村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發展紅色旅游給村民帶來了“真金白銀”,“2010年磚壁村人均收入僅為2640元,2021已經達到了9000元。”李麗杰說。
平坦開闊的公路串聯起武鄉縣紅色旅游資源。張國平 攝
因路而興,紅色村庄過上了紅火日子
站在新建的“四好農村路”制高點,遠遠看到關家垴新村綠樹掩映,花草簇擁,寬敞筆直的街巷,兩旁是整齊氣派的大瓦房,一色的紅色院門高大寬敞。
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垴村是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紅色村,在村后山頂最高處,有一塊方圓幾百米的平地,一座庄重威嚴的紀念碑高高矗立在眼前,碑后是一座圓形的墓塚,這裡長眠著在這場戰斗中陣亡的八路軍將士。
青山埋忠骨,銘刻血與火的記憶,記錄浴血奮戰的革命歲月。紀念廣場上,烈士英名牆上鐫刻著134名英烈的姓名,令人肅然起敬。
今年70歲的關晉昌自幼生活在這裡,從小就聽父輩們講述關家垴戰斗。“關家垴山北面是斷崖陡壁,下面是一條深溝,東西兩側坡度較陡,隻有南坡比較平緩,可作進攻路線。因此,從軍事地形上看,關家垴可謂易守難攻之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山上還能找出許多子彈殼、炮彈殼、炮筒、迫擊炮的架子。”
“以前因為上山的路不好走,很少有人知道這裡。隻有一些抗戰老兵或他們的后代陸續來瞻仰,看看他們祖輩戰斗過的地方。”關晉昌說,“‘四好農村路’修好后,原來3米寬的水泥路變成了能雙向行駛的柏油路,路好走了這才有社會上的游客來參觀,光去年我就接待了45批游客。”
“這次來長治談生意,剛巧有時間,特意過來瞻仰紅色故土,真切感受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啊,一定要懂得珍惜。”從太原來的參觀者王袁樂說。
依托紅色革命資源優勢,結合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該村積極發展紅色旅游,修繕關二如舊居,建設停車場、旅游生態公廁等基礎設施,積極協調太行干部學院設立現場教學點,建設游客接待中心,增加村內就業崗位,許多村民吃上了“旅游飯”,足不出村就能掙到錢。
昔日烽火硝煙早已散去,今日關家垴村民風淳朴、生態宜居,一幅“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足”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武鄉縣“四好農村路”沿途風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因路而美,每一條路都是靚麗風景線
火紅的6月,溫暖濕潤,行駛在武鄉縣紅色旅游專線,路網四通八達,道路平坦開闊,扑面而來的是綠意蔥蔥好風光,一路都是想讓人用鏡頭記錄下來的美景。
近年來,武鄉縣多方籌資8.5億元,建設紅色旅游公路105公裡,將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八路軍文化園、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百團大戰總指揮部磚壁舊址與旅游重點村串珠成鏈,古色、綠色和“農家土味”的鄉村旅游融為一體,開發出了“一日游”“兩日游”“三日游”等多條精品線路。也同兄弟縣旅游資源聯接起來,對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
“目前,紅色旅游專線一期、二期、四期已投入使用,三期即將竣工通車。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形成以紅色旅游專線為主軸,‘一軸貫通、多點成面’的大旅游發展格局。”武鄉縣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碧玉說。
以路為媒,以“紅”為介。武鄉縣紅色旅游發展呈現出蓬勃活力,越來越多的革命文保單位進入大眾的視野,紅色文化與美麗鄉村建設在這裡實現融合。
當一條條通往百姓家門口的“幸福路”“生態路”“致富路”蜿蜒於武鄉縣美麗的山水之間,賦予武鄉交通運輸部門的更重任務便是管養好、運營好、守護好這些路,讓美麗的“四好農村路”發揮持久效用。
為此,這些年武鄉縣一直以深化公路管養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在農村公路養護模式上,不斷探索與前行,聘請專職養護工人集中養護,將全縣5級道路納入城鄉環衛一體化,按照“縣道縣管、鄉村道鄉村管”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推行分段到人、包養到戶的養管模式,農村公路養護質量不斷提升。
不僅如此,為確保責任落實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武鄉縣積極推行縣、鄉、村三級路長制,在全縣12個鄉鎮成立管養站﹔通過信息化平台,隨時掌握農村公路基礎數據,直接指導農村公路管養工作,開啟公路巡查、路況上報、障礙處置等“掌上”管養新模式﹔健全完善愛路護路的鄉規民約,培養群眾的愛路護路意識,逐步形成了共治共享群眾參與新機制。
一條路就是一條風景線,一路景就是一張金名片。
武鄉縣副縣長秦國峰表示,接下來武鄉將加快實施“四好農村路”和太行一號旅游公路掃尾工程,完善公路管養長效機制,大膽探索“交通﹢旅游”新模式、新業態,服務鄉村振興,助力老區發展,努力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為武鄉老區全方位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力保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