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了不起的運城 · 文化篇】從這裡出發,五千年文明一路光華

人民網記者 張婷婷
2022年08月19日11:35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走進鹽池,領略一望無際浩渺鹽湖的絢麗景色,追尋華夏文明的濫觴﹔

來到西侯度文化遺址,見証180萬年前人類第一把文明聖火在這裡點燃,觸摸歷史的脈動﹔

置身永樂宮,欣賞一件件精美絕倫的壁畫和帶有歷史溫度的琉璃,映照源遠流長的文明﹔

登頂鸛雀樓,感受欲窮千裡目的豪情壯志,觸摸巍峨雄壯的千年建筑﹔

游覽關帝廟,品味源遠流長的忠義仁勇,感悟世界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在黃河母親溫暖的臂彎裡,在百裡鹽池寬廣的懷抱中,河東文明上承刀耕火種,下啟倫理教化,穿過漢風唐雨,歷經宋韻元聲,這裡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題公園。

解州關帝廟雄姿。

解州關帝廟修葺一新。運城市文旅局供圖

珍惜定格的歷史,愛護不朽的文明。近年來,運城市圍繞關公忠義文化、舜帝德孝文化、河東池鹽文化等文化元素,綜合實施“挖掘闡釋、傳承普及、文藝創作、價值觀培育、文化體制改革”五大工程,形成了“理論研究、教育教化、傳播交流、實踐養成、文旅產業推進”五大體系,不斷拓展和深化河東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文物保護 守護好“文化家底”

24座博物館,不可移動文物6234處,國保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54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和省級非遺項目數量均為山西省最多﹔永樂宮、解州關帝廟、司馬光祠、廣仁王廟和萬榮后土廟等5處國保單位入選全省國寶級文物保護利用試點……數千年的文明進程給運城遺留下了豐厚的文物資源,成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根脈。

“作為全國第一個文物大市,如何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都不為過!”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曾多次表示。

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是時代的召喚,歷史的使命。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市委書記丁小強、市長儲祥好多次實地調研,研究解決全市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問題。

該市先后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文物保護利用的意見》,完成了《運城市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出台了《運城市基本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改革實施方案》,在山西探索基本建設用地“先考古,后出讓”邁出了先行一步。

其中,可圈可點的亮點不少。

——永樂宮、解州關帝廟、司馬光祠、廣仁王廟和萬榮后土廟均制定保護利用實施方案,著力做好文物本體的養護和保護、開展數字化保護、加強環境整治,有序推進活化利用。

——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完成了壁畫數字化保護研究、元代建筑及玄帝廟防鳥銅網(檐幪網)保護工程、消防工程升級改造、景區標准化建設和景區環境整治等工作,實施了龍虎殿、重陽殿的壁畫保護工程。

——完成了省、市、縣三級紅色文化遺址調查認定工作,實施了聞喜縣太岳三地委陳家庄舊址、垣曲縣北垛十八兵站等5處革命文物保護修繕工程。

——成立了全省首家正處級的文物保護事業單位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全面強化了文物保護專業機構引進文博高層次人才,招錄文博專業人員,機構人才隊伍建設駛入快車道。

鸛雀樓

鸛雀樓雄姿。運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2021年,市縣兩級財政投入文物保護的專項經費累計達到6165萬元。”據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衛龍介紹,該市的文物保護專項經費從2014年的500萬元已增加到每年2500萬元。13個縣(市、區)的縣級財政基本達到“文物大縣500萬元,文物小縣300萬元”的標准。

當前,運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文物保護和傳承,不斷拓展文物保護理念和發展模式,扎實推動文物保護與利用工作,讓沉睡的文物資源“活起來”“火起來”。

如今,在運城,一座座留下歲月滄桑痕跡的文物古跡得到了修繕保護,這些文物煥發新光彩、新魅力,向八方游客述說著一個個精彩的河東故事。

文化傳承 沉睡的文物“活”起來

如何在保護好文物的同時,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文化、社會、經濟價值?運城市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實踐。

“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深入挖掘河東歷史文脈,加大歷史遺跡保護、文史資料整理、影視作品創作力度,真正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河東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丁小強給出答案。

文物無言,卻是歷史最深情的講述者。

“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黃河岸邊,位於芮城縣境內的永樂宮因瑰麗的大型壁畫舉世聞名。該市策劃大型舞台劇《永樂宮紀事》,通過蒲劇、話劇、歌曲、舞蹈、鼓樂等多種藝術形式再現了“永樂宮搬遷”的艱難過程,讓觀眾看到了一個文物搬遷史上的奇跡,聽到了一曲文物保護的壯歌。

“故事太感人了!”“這部劇中看到了永樂宮不一樣的美。”……《永樂宮紀事》在當地試演后,獲得了專家的認可和群眾的高度贊譽。兩個月后,該劇亮相山西大劇院,奪得滿堂彩,開啟了全國巡展巡演之路,美麗的壁畫走出永樂宮,讓更多的人走進運城,了解永樂宮。

大型舞台劇《永樂宮紀事》演出現場。運城市委宣傳部供圖

去年以來,解州關帝廟、永樂宮與山西博物院分別聯合舉辦了“天下雲長——關公文化特展”和“觀妙入真——永樂宮保護與傳承特展”。

“這些展品讓我對關公文化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各種姿態的關公塑像,有的橫刀立馬,有的夜讀春秋,工藝價值高,文化內涵深。”一名游客在參觀展覽時頗有感慨。

“我們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具有鮮明文化印記的城市特色,推動文物‘活起來’,讓河東歷史文化遺存綻放新光彩。”在運城市委副書記、市長儲祥好看來,文物古跡是運城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寶貴財富。

過去一年,運城市文物活化利用手法再度創新。“繼鹽湖區東郭墓地被改造利用為南山運動公園后,去年新絳縣將侯庄墓群辟為新城區體育公園。”運城市文保中心文物保護利用科科長衛文革介紹。

此外,國保單位——臨晉縣衙經過保護修繕、周邊環境整治,實現有管理機構、有陳列展覽、有講解服務的正式對外開放﹔全市利用文物資源和名人文物建設的“一名人一館、一典故一館”共建成24個﹔市文保中心向運城博物館整理移交出土文物1057件套,實際10981件,豐富了館藏,實現文物“活起來”。

今年,運城博物館改造提升工作已全面啟動﹔鹽湖區河東池鹽博物館正式開放﹔新絳縣博物館場館建設已完成,開始陳列布展﹔臨猗縣博物館、垣曲縣博物館新館均已開始場館建設。

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運城市讓文物資源的展示利用方式也漸趨多元,與旅游、文博系統的相結合,多處文物“活”了起來。

文化崛起 旅游產業“興”起來

傍晚時分,漫步平常街上,傳統街巷古韻悠悠,特色商家盛裝迎客。

從入口牌坊到過街廊橋,從磚木卯榫結構到青石地板,從“三雕”技藝到彩繪圖案,無不展現著平常街“不平常”的魅力與內涵。

“在抖音上看到這裡有漢服體驗館,特地跟閨蜜過來體驗一下。”在平常街的一家漢服店裡,王曉丹與閨蜜每人挑選了一件漢服后,打卡拍照,“真有點穿越時空的感覺!”

作為關公文化的一張新名片,自開業以來,平常街一直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成為運城市關公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筆。

平常街

民間藝人在平常街上進行民俗文化表演。薛俊 攝

據介紹,為進一步推動關公文旅融合發展,2021年,運城市專門成立關公文旅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出台《運城市加強關公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實施方案》,推進關帝廟景區體制機制改革,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組建成立運城關公文旅公司。該公司圍繞景區運營及周邊投資開發建設,大力推動關公文旅融合發展,打造關公故裡5A級景區。

變則會通,通則即達。在謀求文旅行業大發展的征途中,運城從來都是立足實際,思變、求變。該市深入挖掘關公忠義文化、堯舜德孝文化、池鹽文化等文化元素,打造極具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線路,將景區串珠成鏈、連點成線,打造高品質的文旅“產品包”“景點群”“線路套餐”。

芮城聖天湖、運城鹽湖、嵐山根景區率先開通低空飛行游覽項目,關帝廟景區排演了《武廟之祖—盛典迎賓》主題演藝,普救寺景區推出大型行浸式夜游體驗劇《夢境西廂記》,嵐山根、盬街、平常街成為富有文化特色的夜間旅游休閑街區……

據運城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該市將建設關公文化產業園、五老峰景區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26個項目,計劃完成投資20.86億元。截至7月底,項目已按計劃開工建設21個,累計完成投資11.83億元。

持續深化的體制機制改革,也是運城市文旅工作的一個亮點:李家大院和永樂宮景區全面實現管理權和經營權兩權分離﹔鸛雀樓旅游集團聘請職業經理人委托管理,旅游服務質量全面提升﹔運城市文旅局開展傳承人群培養工作,推薦他們到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高校學習。

“以絳州剔犀為例,以前側重造型精致的擺件,圖案也以傳統的梅蘭竹菊為主,現在逐漸向實用化、現代化轉變,新品一旦發布,立即售空。絳州澄泥硯也成立了文創公司,做出雲水系列硯、星空系列硯等產品,造型美觀,很受年輕人喜愛。”該負責人說道,通過學習,傳承人把非遺技藝和時代元素相結合,把文創產品越做越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運城市著眼融合化、品牌化、全域化發展,推進文旅資源利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構建“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的新發展格局,讓文物“活”起來,著力做好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這篇大文章。

河東這一方土,扎的是華夏的根,河東這一方水,流淌著文明的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一幅經濟社會與歷史文物共同發展的美好畫卷正在河東大地栩栩如生展現。

(責編:張婷婷、張臨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