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技能穩就業 產業促增收
——石樓縣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

初秋時節,滿眼碧綠。石樓縣義牒鎮曹家河村的苦菜種植基地裡,一苗苗苦菜長勢喜人。這幾日,劉燕紅早早地回村下地摘苦菜,拍視頻在網上銷售綠色菜品。 劉燕紅是從義牒鎮曹家河村搬到縣城王府佳苑安置點的脫貧戶,歷經多年打拼,2019年,她創立石樓縣鴻雁情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山裡的二妹子”食品加工商標,僅蔬菜加工一項就帶動35戶群眾穩定增收,成了搬遷群眾致富的榜樣。
近年來,石樓縣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工作的重中之重,用足用好穩崗就業政策,提高產業幫扶精准度,持續做好遷出地和遷入地公共服務銜接,促進搬遷群眾社會融入,走出了一條搬得出、穩得住、能融入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之路。
提升技能 家門口找到新工作
8月18日,走進石樓小鎮的皮具箱包幫扶車間,45台嶄新的縫紉機“嗒嗒”作響,工人們正在趕制箱包訂單。“不能讓參加過培訓的人白白浪費了手藝。”車間負責人劉艷紅高興地說,新車間運營兩個多月,已吸納35名參加過免費技能培訓的工人就業。 2017年,劉艷紅成立石樓縣紅馬甲家政服務有限公司和紅馬甲職業培訓學校,返鄉為鄉親就業架“橋梁”。5年來,他不斷將業務拓展到勞務派遣、人事代理、技能培訓等領域,位於石樓縣王村的來料加工車間是劉艷紅負責的第一家皮具箱包幫扶車間,已經運營一年多時間了,在車間上班的以周邊參加過免費技能培訓的婦女居多,工資按計件發放,每月有2000元到4000元不等的收入。
曹艷梅就是在王村的來料加工車間上班,2020年從曹家垣鄉道堡村搬遷到石樓小鎮以后,因為家裡有兩個孩子上學,還有父母要照顧,她一直選擇在家附近干臨時工。去年5月,她經過免費技能培訓正式上崗,離家近,每個月還能掙2000塊錢。“這下石樓小鎮也新開了工廠,走幾分鐘就到了,上班更方便了,這日子過得越來越踏實了。”曹艷梅高興地說。
在石樓縣,像曹艷梅這樣的搬遷戶,通過參加技能培訓實現增收致富的村民很多,他們通過參加免費技能培訓掌握一門實用技能,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
為了加強搬遷戶就業幫扶,石樓縣各鄉鎮強化搬遷群眾就業信息動態管理,始終做到搬遷勞動力底數清、培訓意向清、就業意願清,為精准培訓和就業幫扶提供支持。
除此之外,石樓縣嚴格落實外出務工輸送一批、就地就近就業一批、公益性崗位援助一批、以工代賑安置一批、自主創業扶持一批、技能培訓提升一批政策,暢通就業渠道。
多元發展 培育增收新產業
8月16日,走進石樓小鎮的香菇種植基地,隻見菌棒整整齊齊地擺放成一排,菌棒上冒出朵朵香菇,員工們正忙著採摘香菇。家住石樓小鎮的晉計梅笑著說:“小區離我上班的香菇種植基地隻有兩三百米的距離,步行10多分鐘就可到達,十分方便,一天在香菇基地打工7個小時,既掙了錢又不耽誤接送孩子上下學,很開心。” 石樓縣豐盛農牧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王毛偉介紹,目前公司在石樓小鎮和龍山水岸兩個移民小區共有110個香菇種植大棚,今年生產菌棒68萬棒,每棒年產量1.8斤,主要銷往太原、臨汾市場,企業的入駐直接帶動兩個社區近120名群眾實現了家門口穩定就業增收。
產業連著就業,培植產業是群眾增收的重要舉措。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好以后,石樓縣各種植、加工企業紛紛把自己的工廠開進移民小區,在實現產業升級的同時,也為廣大搬遷群眾提供了充足的就業崗位。
目前,在全縣最大的安置點石樓小鎮已實現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扶貧車間、種植園區、養殖園區、公益性崗位五個全覆蓋,確保移民戶每戶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就業,實現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石樓縣移民中心負責人劉鳳昇說:“小鎮內布局了扶貧制衣車間、樹德棗業扶貧車間、香菇種植基地、蛋雞養殖園區、可降解材料的易袋易購產業園區,都可以安置就業人員。去年石樓小鎮就有180余名搬遷戶參加了免費技能培訓,安置點的群眾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
健全體系 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
每當傍晚來臨,在石樓小鎮的文化廣場上,孩子們在玩耍,老人們在健身散步。小區內的移風易俗展板前不時有人停下腳步觀看,移風易俗政策潛移默化引導著新風尚,從山溝溝裡搬來的住戶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
石樓小鎮60歲的許奶奶過生日,家人原計劃為老人隆重慶祝一下,社區副書記趙潤花獲知消息,帶領移風易俗理事會成員上戶宣講移風易俗政策,許奶奶當即表示支持黨的好政策,帶頭小事不辦酒席。生日當天,僅自家人歡聚一桌為老人慶祝生日。從偏僻的鄉村到熱鬧的城市,環境的變化也改變了人的內心和思想。
縣婦聯組織機關工作人員、志願者在石樓小鎮開展“關愛老人義務理發”活動,老人們修剪頭發后清爽利落,滿臉笑容﹔移風易俗文化大篷車走進龍山水岸社區,接地氣的四人小合唱、三弦書、舞蹈表演豐富了社區群眾的文化生活﹔西河灣社區網格員發送“健康知識進萬家”公眾號二維碼到社區群,引導居民關注注冊,學習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小知識……
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中,石樓縣選派安置點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實行“一點一對”,納入移民集中安置區黨總支統一管理,配齊黨組織成員,建立黨群服務中心,聚焦群眾關心的民生實事和重要事項提供便民利民服務。同時,建立物業、網格員、土地托管、警務為一體的服務化體系,對各項服務進行清單化、台賬化、集成式管理,通過24小時便民服務熱線,為搬遷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群眾的幸福指數就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完成指數。石樓縣副縣長郭永東說:“隻有不斷創新舉措,切實做好就業幫扶、產業培育、權益保障、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后續扶持工作,才能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李全宏 鄭慧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