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運城 · 城建篇】為“幸福加碼”,打造一座溫暖的城

修建完成的人行天橋、提升改造的道路、方便市民的體育休閑設施,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融入河東文化的綠化景觀、豐富的花草種類,城市園藝更加精致﹔快遞小哥愛心驛站”24小時免費服務、河東書屋推動全民閱讀,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近年來,運城深入開展城市更新提質工程,大力構建綠色可持續城市水生態循環體系,全力優化縱橫有序、相互銜接的交通路網結構,系統完成老舊小區、小街小巷改造,持續推進教育、醫療、文體、養老、托育等服務,高標准建設河東書房、河東驛站、“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用匠心營造出一個顏值、氣質與溫度協同發展的魅力運城。
提升城市“顏值” 繪就幸福底色
聖惠公園。薛俊 攝
結伴跑步的閨蜜、相約鍛煉的情侶、伴著音樂打太極的老人……清晨的人民公園,被健身的人們喚醒。郁郁蔥蔥的綠化景觀、蜿蜒靚麗的水系景觀,無不令人心曠神怡。
城市的發展,承載著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運城市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加強宜居生態城市建設,圍繞“開窗見綠、推門入園”思路,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功能齊全的公園和街頭游園,完善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數。
“以前街邊的綠地比較稀疏,走在人行道上樹蔭不遮陽。現在不一樣了,街道邊的綠化面積越來越大。環境好了,空氣也好了,我們每天像生活在公園裡一樣,更舒服了。”65歲的市民梁國強說。
為提升城市形象,運城市城市管理局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各項工作,在中心城區重點實施了紅旗街、中銀路和河東街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聖惠南路雨污分流及道路提升改造項目、雙橋路雨污分流及道路立面提升改造項目正加快推進。同時,在市區部分車流量、人流量較大的路段,新建人民北路眼科醫院人行天橋、韓信路御景華庭人行天橋、解放路示范學校人行天橋,緩解了中心城區交通擁堵情況。市區河東東街的人行道上鋪設了顏色鮮艷的砂基透水磚,路面干淨整齊。路緣石更換成了花崗岩,檢查井、阻車樁和蘑菇亭等全部升級完成。
“沒有顛簸感,汽車的胎噪也降低了,駕駛起來很舒適。”在運城市聖惠南路,出租車司機張先生駕車經過時說,新提升改造的主車道,不僅大幅提升了周邊區域的形象和品質,還滿足了周邊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
環境衛生代表著一座城市的形象,運城市市容環衛中心多點發力、補足短板、清理死角、掃除盲區,高標准、高質量鞏固市容環境衛生,全力打造干淨整潔的人居環境。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該中心不斷加大道路沖洗、濕掃、洒水降塵、噴霧抑塵等水洗機掃作業力度,全面提升道路揚塵治理水平。
城市的背街小巷更能展現一個城市的文明底色。去年,該中心開展了背街小巷深度清理行動,將中心城區清掃保潔工作延伸至背街小巷,確保城市環境衛生無盲區、無死角。該中心主要根據中心城區背街小巷路面的硬化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清洗作業。對一些還不具備機械清洗作業條件的巷道,採用人工清掃的方式,加大日常保潔力度。針對大街小巷流動攤點和臨街門店隨意佔道經營、違章建筑亂搭亂建等城市亂象,運城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隊在中心城區掀起了“管”和“治”的高潮。
“現在,無論是公園還是主次干道、廣場,都種有時令花卉,邊坡、裸露地也得到有效的治理,城市變得更美了!”家住紅旗街山水華都小區的居民羅女士談起城市環境的變化,顯得特別高興。
匯聚絲絲暖意 點亮百姓“心燈”
戶外勞動者在愛心驛站體檢。薛俊 攝
寬敞明亮的環境、木質的書架、沁人心脾的書香和咖啡香……市民們或安靜地坐在沙發區,悠閑度過一整個下午﹔或陪著小朋友享受親子時光,在故事裡感受世界的美好。
這一幕,不是在圖書館,也不是在書店,而是發生在運城市打造的“河東書房”內。
運城市區南風廣場東北角臨水而建的文脈·河東書房宛若一本書籍,靜待翻閱。一進門,濃濃的文化氣息扑面而來。一樓的“河東記憶”歷史圖片展,見証了河東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從1909年至1998年的發展變化。二樓休閑區內,布藝沙發整齊迎客,環顧四周,花卉綠植點綴,古色古香的木質書架和設計,勾勒出通透典雅的閱讀空間,文學、經管、社科、兒童繪本等門類書籍擺滿書架。三三兩兩的讀者手捧一本書,靜坐窗前,點一杯“池鹽摩卡”或“板棗咖啡”,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
“孩子比較愛看書,過去都是去很遠的地方。現在在家門口有我們的城市書房,下樓就能看書,非常的方便。這裡的氛圍也非常好,特別適合孩子學習。”市民張先生說。
作為運城市精心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河東書房除可為市民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圖書借閱服務外,還會不定期舉辦國學講座、讀者分享等系列活動,以豐富市民的文化需求。
近年來,運城市持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服務供給,推進“民生紅利”釋放,增強城市承載功能,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目前,一批河東書房、河東驛站、愛心驛站、“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正發揮著作用,讓人民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在“河東驛站”—槐東路站內,正前方服務台后的牆面上標有“河東驛站”和“累了就進來坐坐,喝口水、歇歇腳、充充電”“冷可取暖、熱可納涼、累可歇腳、渴可喝水、急可如廁、傷可用藥”,簡潔明了卻很溫馨的話語,開門見山地向市民介紹了整個驛站的功能。
“‘驛站’內設有衛生間、儲物間、母嬰室、休息區、閱讀區等,免費為廣大市民和戶外工作者提供飲用水、咖啡、擦鞋、無線網絡、手機充電、公共雨傘、體重測量、圖書閱覽、電子閱報、急救藥箱等便民服務。”該驛站負責人介紹說。
“河東驛站”建設項目是運城市2021年實施的一項重點民生項目,以河東特色文化為基調,兼具時尚、大氣和實用為一體,採用新技術、新材料現場“裝配式”模式在中心城區設計建造10座“河東驛站”,同時利用臨街門店提升改造1座“河東驛站”,總投資約1100余萬元。驛站除了基礎的公共衛生間功能外,還配有母嬰護理台、無障礙設施等裝置,向市民及環衛、園林、交警、快遞小哥等戶外工作人員提供臨時休息、飲用熱水、急救藥箱、手機(電動車)充電、便民擦鞋、免費無線網絡、公益雨傘、體重測量、圖書閱覽、電子閱報、熱飯等便民服務。
“驛站像是街邊的‘家’,環境好、氣氛好,讓人覺得很舒服,感覺心裡暖暖的,為這座城市提供了一個暖心的角落,讓我們出門在外也能享受到諸多的便利服務,我特別願意來這呢。”市民楊建斌說。
墨香氤氳的河東書房、功能齊備的河東驛站、分布於城市各處的多座愛心驛站,以及愛心發屋、嵌入社區的養老中心,匯聚起絲絲暖意,不僅點亮了百姓的心燈,更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點旺“煙火氣” 為經濟發展賦能
步行街上,游客和市民絡繹不絕。薛俊 攝
夜晚,漫步在平常街上,運城傳統美食在這裡匯聚。萬榮油糕、稷山麻花、平陸油潑面、羊肉泡、關公文創雪糕,讓你的舌尖欲罷不能。
平常街位於運城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是一處集美食、拜關公、償心願、住民宿、賞美景的一站式旅游目的地。街區的夜間演藝、相聲茶館、兒童劇場、咖啡酒吧、夜市排檔等業態也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夜間文化娛樂活動,濃厚的關公文化氛圍加上現代化的聲光電配合,打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旅街區。
“這裡有美食小吃、還有一些親子類的游玩項目,就想著來轉一轉。到了之后發現這裡還挺熱鬧,吃的、玩的都挺多的。之后有時間的話,還會帶家人來轉一轉。”游客王女士說。
說起運城的“夜經濟”,一定繞不開歷史悠久的夜市。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人民南路河東夜市兩旁的大排檔從白天的沉悶中醒來。橘黃色的燈火亮起,像兩條長河向遠處延伸,有一種一眼望不到頭的錯覺。燈箱廣告上寫滿了紅底白字的小吃名稱,涮牛肚、海鮮、餅夾肉、茶湯等等,滿大街的美食香氣交織。店老板動作麻利、笑容親切﹔食客們邊吃邊聊、有說有笑。
雖已立秋,河東大地,暑熱未減。運城嵐山根景區迎來一天裡最熱鬧的時候。青磚灰瓦的小吃街上,油糕、涮牛肚、原味麻花、芳香醪糟等特色小吃應有盡有。在這裡,游客們不僅能夠感受濃厚的河東文化,還能品嘗到各色美食。
“在這裡,喝著冰鎮啤酒,吃著烤串,太舒服了。作為運城人,我們有了自己的夜市品牌,非常驕傲。”市民朱軍贊不絕口。
三年來,運城嵐山根景區從“荒灘亂石”變成“金山銀山”,現入駐商戶300余家,帶動就業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量350余萬人次,打造出一個響當當的旅游品牌。這裡已成為“山西省特色商業街”“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山西省特色體育小鎮”“山西省夜間旅游消費集聚區”。
為進一步促進消費升級,提升城市“煙火氣”,運城市整合步行街、一刻鐘便民商圈、夜經濟生活集聚區等線下實體商業資源,通過發放數字消費券,舉辦房車露營、啤酒節、汽車展銷、直播帶貨等系列促消費活動,培育夜購、夜味、夜宿、夜玩、夜賞的消費形態,持續激發消費潛能,讓“夜經濟”成為提升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紅星美凱龍運城商場開門營業,全域旅游的“新地標”“新名片”盬街開街,南薰坊步行街、“好吃運城”實體店建設穩步推進……
一張張幸福洋溢的笑臉,一件件百姓點贊的實事,浸潤著濃濃的民生情懷,更是城市宜居幸福最有力的體現。一座宜居之城,正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態、新的形象展現在廣大市民和八方游客面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