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美麗山西生態行】黃河,潤澤三晉向東行

2022年10月09日08:14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斗水泥七升”。當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挾泥帶沙,一頭扎進峽谷后,就成了一條暴躁的“黃龍”,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

黃河的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為了讓黃河再現清波,山西因地制宜開展了多項治理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水土流失的問題。

偏關縣是黃河入晉第一縣,也是我省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之一,水土流失面積達1358平方公裡,佔全縣總土地面積的81%。偏關河是黃河一級支流,1956年至2005年的水文監測數據顯示,偏關河的年平均輸沙量達1057.6萬噸,最大年輸沙量為5510萬噸,每到雨季輸沙量驟增。

70多年來,偏關人為改善環境,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偏關縣地勢東高西低,從黃河邊向東,山勢陡升,坡度有50度,且沿黃一線多為矸石山、碎石山,造林十分困難。1977年,偏關縣的綠化率還不足3.5%,到2021年,偏關全縣林地面積達121.56萬畝,佔縣國土總面積的48.6%,綠化率達到了31.6%,森林覆蓋率達到了7.7%。從2005年之后,偏關河再沒有發生過洪水,進入黃河的泥沙量自然也就幾近於無。

柳林縣沿黃多是懸崖峭壁,老百姓不知道標准名稱是啥,都叫“干石山”。“干”是靠著黃河也缺水,到了雨季也存不住水,反而帶走大量泥土﹔“石山”是淺淺一層黃土下是大大小小鬆脆的石頭,草都不好長,樹更是稀稀拉拉沒有幾棵。幾十年種樹,當地人總結了九個字“挖大坑,種大樹,上大水”,終於讓種在這矸石山上的樹苗子,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

除了植樹造林、防風固沙,山西沿黃各縣還在溝溝坎坎間筑壩防洪,防止水土流失。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偏關縣修筑大中型淤地壩102座,現正規劃建設的大中型淤地壩62座,這些大壩建成后,縣域內水土流失的控制面積將達到730平方公裡。當淤地壩的容量飽和后,會成為肥沃的溝壩地,將更利於植樹造林、山坡綠化。

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在永和縣就拐出了七道彎。雖然守著黃河,但是永和缺水,縣域內最大的季節性河流為芝河,從境東北斜流西南,注入黃河。永和縣屬於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塬溝壑區和雨養農業縣,境內有2500余條溝道,山巒層疊,溝壑縱橫,梁峁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較嚴重。

從2010年到2017年,永和縣開展小流域治理,修筑了大中型水壩63座、小型水壩40座。全縣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70.34平方公裡,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71.7%。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控制,帶來的是生態的顯著改善,全縣林木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噸。

要實現一泓清波入黃河,不僅要解決水土流失的問題,還要防止污水橫流的現象。

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河流,是山西的母親河,全長700多公裡,流域面積近4萬平方公裡,沿途接納了100多條支流,滋養了山西四分之一的土地。5年前,汾河干支流上13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有8個常年為劣Ⅴ類水質,對黃河水質造成了一定影響。

2017年以來,山西省按照“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要求,展開了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統治理汾河的新篇章。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並舉”,累計實施省級水污染治理重點工程588項、市縣級水污染治理工程984項,投資總額約178.5億元,極大地補齊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2019年底,位於萬榮縣的汾河入黃口廟前村斷面退出劣Ⅴ類,2020年6月底,汾河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退出劣Ⅴ類。

山西沿黃共有19個縣市,其中有8個位於運城市。運城境內主要水系有汾河和涑水河,峨嵋嶺以北、呂梁山以南為汾河流域﹔峨嵋嶺以南、中條山以北為涑水河流域。涑水河被稱為運城的母親河,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入伍姓湖后向西注入黃河,全長195公裡,流域面積5774.4平方公裡。

在距離永濟市區不到兩公裡、距黃河20公裡的地方,就是伍姓湖,也是山西最大的天然淡水內陸湖,東西長7.2公裡,南北寬5.9公裡,總面積40.29平方公裡,其水域面積11.3平方公裡。

上世紀60年代,伍姓湖上游涑水河、姚暹渠多處攔壩蓄水、修建水庫,70年代周邊地區又大面積開採地下水,加之氣候干旱,致使伍姓湖干涸少水,漸為荒灘。后因實施黃灌工程,伍姓湖蓄水量雖然上來了,但因涑水河上游工業、生活污水排放和發電廠粉煤灰堆積等原因,伍姓湖污染嚴重、水體惡臭、濕地萎縮、生態環境惡化。

2017年至今,永濟市加大投資,改善涑水河及伍姓湖生態環境。目前,伍姓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已是20多種鳥類的中轉站、棲息地,大量的動植物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生態循環體系。

涑水河屬於北方間歇性季節河流,非汛期經常處於斷流狀態。2020年9月17日,小浪底引黃工程開始向涑水河進行生態補水,涑水河再度恢復生機。2021年5月運城市印發《關於加強涑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修復的通知》,堅持“控污、清淤、添綠、暢通、增產”工作五位一體整體推進,持續開展生態整治,加快推進“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建設,謀劃示范帶建設項目83個,總投資165.6億元。

黃河即將離開山西的最后一站是垣曲縣古城鎮,在這裡,黃河靜心休整,洗去一路泥沙,變成了一座煙波浩渺的大湖,這大湖就是小浪底庫區。作為黃河中下游最大的調節水庫,小浪底水庫像一顆巨大的寶石,鑲嵌在中華文明發祥地的崇山峻嶺之間。

小浪底庫區在我省垣曲境內的水域面積達66.47平方千米。在這裡建起了亞洲第一大泵站,山西省小浪底引黃工程將小浪底水庫的水通過泵站引到高山上,注入板澗河調蓄水庫,每年可為涑水河提供2.47億立方米的生態補水,黃河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李雅麗)

(責編:麻潞、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