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陽:村裡來了核桃廠 百姓致富有良方

時值初冬,山西鵬達正隆食品有限公司裡一派火熱:人力三輪、電動三輪車、皮卡、小貨車進進出出,從幾十公斤到幾噸、幾十噸的核桃被源源不斷送進來﹔產品加工車間裡機器轟鳴、工人穿梭,各類核桃精深加工產品琳琅滿目﹔去皮、脫殼、分揀、包裝……經過一道道工序后,硬殼核桃被加工成了核桃仁,打包銷往全國各地。
師家庄村位於汾陽市演武鎮,村裡有耕地五千余畝,居住人口1700余人,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長期以來師家庄村人一直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
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村裡底子薄、資源稟賦差,如何讓村子強起來、村民富起來?師家庄村黨支部書記李龍波用幾年時間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
2017年,師家庄村引進了山西鵬達正隆食品有限公司,以土地租賃的方式,在村裡辦起了核桃加工廠。
“引進核桃加工廠,一是促進脫貧戶穩定增收,防止返貧﹔二是解決了部分在家照顧老人孩子的群眾的就業難題,讓他們掌握一門技能,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李龍波說道。
走進村民馬玉娥家,隻見一間幾十平米的大屋裡一群婦女圍坐在一大堆核桃旁邊,大家人手一把錐子和一個夾子,守著一堆核桃果,忙得顧不上說話。
在師家庄村,這是大多數村民最熟悉不過的活。
“這活兒受歡迎,最多的時候我這個代加工點能有二三十人,三裡五鄉閑著沒事的都過來掰核桃!”馬玉娥的田字格小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每人每天剝核桃仁的數量。“村裡的鄉親們大多年齡大了,出門打工工作也不好找。自從村裡開了加工廠,鄉親們也有了活兒干。如此一來,大伙兒帶娃、農活都不耽誤。”
說話間,馬玉娥雙手捧出一把核桃果放在桌上,先用夾子輕輕地夾開一道縫,再用錐子小心翼翼把核桃撬開,核桃仁便從殼中蹦出來。不到半個小時,掰好的核桃仁就堆成了小山。
和馬玉娥一樣,今年38歲的村民任銀玲也是師家庄村核桃加工產業發展下的受益者。
來到核桃加工廠質檢車間,任銀玲嘮起了她致富增收的故事。“我家裡有多病的老人,還有兩個孩子要照顧,我們兩口子出不去,可家門口又沒活干,前幾年就隻能守著幾畝地過著窮日子。”任銀玲一邊細細檢查著核桃果,一邊高興地說道,“這兩年我跟著大家伙一塊剝核桃,家裡日子比以前寬鬆不少。現在到了質檢車間,收入比以前還多哩,一個月能掙三千多!”
這幾年,李龍波每次從廠子路過都要進來和郝海燕聊一陣子,詢問廠裡有啥困難,幫著解決。“來這裡辦廠,在尋找場地和工人問題上,村裡給予了不少的幫助和支持。我也希望通過這個加工廠,能幫助更多的人致富增收。”山西鵬達正隆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海燕說。
而今,李海燕的核桃加工廠已經帶動師家庄村80余名村民在廠就業,剝核桃的手工活兒又進一步帶動了周邊村上千余名閑散勞動力致富增收。
核桃廠的引進,為師家庄村集體經濟引入了“源頭活水”,也讓師家庄村走穩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堅定步伐。
產業興,則鄉村興。“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做好產業發展各項舉措,繼續引進新的致富項目,帶動更多鄉親們實現穩定就業持續增收,走出一條鄉村振興‘造血’新路徑。”李龍波自信地說。(韓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