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城鄉融合 解鎖高平鄉村振興“密碼”

群山環抱、丹水穿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自然造化賦予了高平市無限的詩情畫意。
初夏,寺庄鎮釜山村的古梨樹公園正加快推進提升改造,讓鄉村增顏值,幸福再“加碼”。園區內,一汪池水碧波蕩漾、百年梨樹郁郁蔥蔥、露營帳篷錯落有致、景觀小品溫馨浪漫。
今年以來,高平市加快構建以“一軸一帶一廊”為牽引,兩翼協同、三區聯動的城鄉融合“五大布局”,奏響了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兩個篇章,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一軸”:城鄉賦能城鄉融合
4月30日,2023山西·高平“問祖之旅”馬拉鬆賽開幕式在高平東站舉行。來自國內的6000余名跑者匯集於此,在巍巍太行腹地、滔滔丹河縱貫的賽道暢快開跑。選手們沿著炎帝大道一路馳騁,盡情享受沿途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這條長23公裡的炎帝大道,正好是一個半程馬拉鬆的賽程,也是高平城市道路的一條靚麗風景線,更是串起4個鄉鎮、3個街道,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軸”。
2023山西·高平“問祖之旅”馬拉鬆賽開跑。
高平是神農炎帝故裡,炎帝神農氏在這裡踏跡尋覓,遍嘗百草,播種五谷。數千年的炎帝文明在丹河兩岸薪火相傳,被諸多學者譽為“炎帝文化資源最為富集之地”。
炎帝陵景區便位於這條軸線的北部端點上。近年來,高平市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炎帝文化,已連續成功舉辦七屆海峽兩岸神農炎帝經貿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動,規格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大、品牌越來越響,成為增進兩岸同胞文化認同和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5月26日(農歷四月初八),炎帝陵將迎來癸卯年海峽兩岸同胞神農炎帝故裡民間拜祖典禮,全球炎黃子孫將共啟尋根問祖之旅。
作為炎帝陵所在地的神農鎮,圍繞炎帝文化品牌建設,結合自身實際,聚焦基礎設施提升和產業項目發展,用好用活炎帝故裡名片,叫響叫亮全國特色小鎮“金字招牌”。
“我們村建起了小公園,加大了環境整治力度,對外牆立面也進行了全面改造。現在,不僅環境變得干淨整潔,還引進了不少產業項目,守在家門口就能打工掙錢。”神農鎮團西村村民韓小青說。
沿著炎帝大道一路向南,便能看到一排排色彩艷麗的尖頂房子,別致新穎、造型奇特,這裡是高平市“五校五園”重點民生工程之一的第七中學校,該項目建成后將滿足南部片區1萬余戶適齡學子的入學需求,對優化全市教育資源、平衡教育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以路網建設推動城市發展,以發展成果惠及百姓民生。高平市在這條“動力軸”上布局五所學校、五所幼兒園和四所醫院,強力推動市政設施、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
“鄉村振興不能就城說城、就鄉說鄉、就村說村,隻能走一條城鄉融合、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路子。在這方面,高平最有條件,最符合高平發展實際,也最符合老百姓期盼。”高平市委書記原健說,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拉開城市框架,對於推動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的戰略意義更加凸顯。
“一帶”:鄉村振興引活力
人說山西好風光,最美風光數太行。
沿著太行一號旅游公路來到釜山村,白牆灰瓦的古村落、錯落有致的棋盤六院、頗具年代感的步行古街、碧波蕩漾的泫水湖,目及所至,皆是風景。
釜山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傳說是神農炎帝部落和堯舜禹部落的主要活動地之一。2019年6月,釜山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中國傳統村落”。
“感覺這裡特別漂亮,古色古香的建筑,濃郁的人文歷史,時代的記憶和現代的元素在這裡實現了交融,給人一種不一樣的感覺。”漫步於古街的游客說。當地以“古村舊時光慢生活驛站”為基調,大力發展以山水觀光、餐飲休閑、古村民宿、時代體驗、果蔬採摘為主的鄉村文旅業態。
高平臥龍灣康養小鎮。
環境宜居、交通順暢、文化繁榮、產業興旺,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田慧芳看准這一機會,在古街開起了飯店,自己當起了老板,“現在假節日和周末的人還是挺多的,最火爆的一天我們要賣到七八千塊錢。”
走進村東頭的現代農業智慧科技園,王師傅正在大棚裡忙碌。去年,村裡搞起了智慧農業,經驗豐富的王師傅被聘為了技術員,管理著27棟大棚。“這裡的設備很先進,操作簡單又快捷。現在我們兩口子都在這干活,一個月能賺五六千塊錢。”
釜山現代農業智慧科技園是釜山村借助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發展建設的特色產業智慧園區,集休閑觀光、無人採摘等於一體,帶動周邊村民增收。
農業打底、文化搭台、康養致富。目前,釜山精品康養片區已初見成效。建成后,將形成以釜山為中心,輻射回溝、蘆家裕、李家河、高良、賈村的農林文旅康養體系,“六村同發展、十裡翠畫廊”的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近年來,高平市搶抓“全域旅游”機遇,圍繞太行一號旅游公路環線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總體目標任務,以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以及路、水、暖、氣、電、數、鏈、廢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鄉村規劃為龍頭,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優化鄉村產業布局,堅持“路、景、村、業”系統化謀劃、項目化實施、專班化推進,完善提升“慢行、服務、景觀、信息、農田財化”五大配套系統,實現連片區域發展,全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振興示范帶。
如今,52公裡的太行一號旅游公路(高平段)成為文旅康養和鄉村振興融合發展的示范帶,串起了6個鄉鎮,連起了80個農業園、10個旅游景區、18個文保單位,融入了黃梨文化、炎帝文化、長平文化、貢梨文化“四大特色文化”,達到了顏值功能雙在線、雙滿足。未來,將真正打造成風景獨特的旅游路、環境優美的生態路、鄉村振興的致富路。
“一廊”:城鄉發展增底色
“許庄村經過改造以后,洗菜、洗澡很方便,廁所是水沖式的,便利干淨還衛生,現在的農村,生活和城市一樣!”高平市北城街街道許庄村村民李先棠說。
許庄村的改變,得益於高平市去年實施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項目,共涉及11個鄉鎮77個村。自項目開工以來,高平市堅持“改水、改廁、改污”三改同步推進。截至目前,丹河沿線77個村生活污水管網全部建成,3個地表水考核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體。
丹河是高平的母親河,穿城而過。按照“源頭保護、沿線治污、兩岸增綠、生態補水、中水回用”的思路,高平市投資6.6億元實施了丹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打造“一心(翠屏牛山)兩肺(悠然南湖和蘇庄灣濕地)一站(鄭太高鐵高平東站)一村(古韻蘇庄)”的總體山水景觀格局,構建“水清、岸綠、人水和諧”的秀美景象。
東倉河作為丹河支流,是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態修復與保護工程的重要一環。今年,該市把東倉河綜合治理工程作為精品工程加快推進,目前,東倉河綜合治理效果初具雛形。河道沿岸景色秀麗,風光旖旎,兩岸綠植如幕,姹紫嫣紅。
建設生態河湖,是高平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也是保護水資源稟賦的有力之舉。高平市立足長遠,精心布局,著力構建丹河生態經濟廊道,讓丹河串聯起老城區和高鐵新區,帶動沿線發展。
喜鎮蘇庄成為展示高平城市形象的“會客廳”。
丹河西畔、牛山腳下的高平市蘇庄村,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國傳統古村落,也是中國距離高鐵站最近的歷史文化名村。走進蘇庄,“太行人家、喜鎮蘇庄”映入眼帘,寬闊的門戶廣場,明清特色的古民居,醒目的大紅燈籠,古朴典雅的民宿,都讓人感覺到傳統和現代的完美融合。不難看出,原本沉寂的古村已重新煥發生機。
立足蘇庄村的自然及人文優勢,高平把中國傳統婚慶禮儀與蘇庄古村落建筑歷史相結合,精心打造大型傳統婚慶體驗館、特色康養文旅示范區。“太行人家、喜鎮蘇庄”景區一期工程共打造了8個院落,涉及上廳院、下廳院、楊家東院、賬房院等,且每個院落都有各自的特色,植入了婚慶、演藝、餐飲、民宿等業態,建設了喜廳、喜堂、喜鋪,推出了婚俗實景劇、高平鼓書、上黨梆子等傳統文藝節目展演,帶動村集體增收60余萬元,其中經營性收入20萬元。
傍晚時分,蘇庄村的房前屋后,三三兩兩的村民圍坐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說,現在村裡的環境變好了,古民居得到保護,村民們更是守著家把錢掙了,鄉村振興不再是夢想,而是實實在在的成果。
眼下,高平市正依托丹河生態長廊,構建生態產業鏈,形成以生態有機農業、生態旅游、生態文化、生態治理、生態康養為主要特色的產業布局。
快馬加鞭未下鞍,鄉村振興戰猶酣。站在時代潮流前沿的高平,正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姿態,讓撒在廣袤農村村美、民富、產業興的“夢想金豆”,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圖片由高平市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