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本網關注

行走黃河看三晉 | 山西永和縣:荒坡“變形”記

鄭洋洋 張婷婷
2023年06月14日08:33 | 來源:人民網-山西頻道
小字號

仲夏六月,碧空如洗。

站在永和梯田觀景台上,一壟壟地膜像一條條白色的絲帶,纏繞在層層疊疊的梯田間。連綿的山坡間、山塬上,鋪滿了綠色的盛裝——油鬆、連翹,還有地裡的高粱苗,正孕育著無限的生機活力。

圖為層層梯田,阡陌縱橫。

然而,就在幾十年前,這裡到處都是光禿禿的荒坡。

山西臨汾市永和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梁峁殘垣溝壑區,山巒起伏,梁峁層疊,大小2500多條溝道縱橫交錯。全縣有35萬畝耕地,其中70%以上為坡耕地。

“那時候種地,主要靠耕牛和人工。一圈下來,累得我呀,那汗水滴溜溜就往下淌。”回憶起來當年的情形,57歲的坡頭鎮呼家庄村村民段交平仍然記憶深刻。

為了實現耕地有效利用,從2010年起,永和縣在芝河源頭的高山上開始了“坡改梯田”工程。

“在單一的坡耕地治理基礎上,我們逐步探索出了坡耕地改造、壩灘聯治、經濟林栽植、荒山造林、設施改善‘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模式。”永和縣副縣長馬進介紹。

據介紹,實施綜合治理以來,永和縣改造機修梯田將近10萬畝,不僅水土流失問題得到控制,生態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全縣林木覆蓋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現在的46.5%﹔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減少48.7%以上,年可減少泥沙流失量88.3萬噸。

圖為永和梯田的山坡上綠意盎然。

然而,“坡改梯田”以來,隨著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小、短、陡、彎、碎”的耕地條件逐漸滿足不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

“針對丘陵山區耕地地塊小而散、生產成本高、勞動力短缺、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我們持續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永和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景寧介紹,自2021年年底,永和縣被確定為農田宜機化改造項目試點縣,開始啟動大規模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工程。

兩年來,永和縣依山就勢累計改造完成3220畝,農田地塊實現了“小並大、短變長、陡變緩、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梯田地塊平均面積從0.6畝增大為1.8畝,有效解決了丘陵山區農機“下田難”“作業難”等問題,耕地利用效率明顯提升。

對於宜機化改造,段交平感受很深。“改造前的地窄,隻有3米寬。我和老伴耕地,就用那個‘氣死牛’旋耕機。哎呀,可累了!我種著50畝地,想用大機器卻上不來,播種就得10多天。現在呀,大機械開上去,1天就完成,可省人了!”

改造同時,為了防止水土流失,當地特意把田埂修建成外高內低的反坡式梯田,把雨水蓄在耕地裡。指著遠方的梯田,永和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田華告訴記者:“你看,在梯田之間的棱面上,我們還種植了連翹和油鬆,進一步保持水土的同時,還能增加村民的收益。”

改造之后,如何利用好梯田,給農民帶來更多收益?

“通過多方調研,我們開始推廣種植高粱。”田華介紹,“我們選取的高粱品種不僅抗旱,還產量高、效益好,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很高。”靠著好口碑,永和縣的高粱種植面積已超10萬畝,永和梯田被打造成萬畝優質高粱園區。

圖為永和梯田近景。

宜機化改造后,也為永和縣大規模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提供了條件。

如今,段交平把自家高粱地全部托管給了鎮裡的合作社。除了偶爾去地裡拔拔雜草,其他都不用再操心。

“種高粱,要有技術。就拿是否鋪膜來說,效果差別可大了。你看山上的苗苗,要是沒有鋪膜,現在才一個指關節長。”段交平比劃著告訴記者,改造的大型機械都能進到地裡了,自去年50畝土地全面托管給合作社后,不僅種地成本比以前更少了,收入也翻了一番。

圖為永和縣萬畝高粱。

“宜機化改造有力提高了我們的農機裝備水平,全縣農業社會化服務累計總面積已達80萬畝。”田華介紹,改造后,永和縣區域綜合機械化水平由30.8%提高到了85%,改造田內種植的玉米、高粱等農作物畝均增產30%以上,戶均增收2000元。

現在,望著無邊的梯田,段交平充滿希望。“等你秋天過來看啊,那才叫個漂亮!漫山遍野,火紅火紅的高粱,好看嘞,就和我們的生活一樣!”說這話時,段交平笑了,眼神分外明亮。(攝影 盧鵬宇)

(責編:武笑、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