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成了古城治理“金鑰匙”
——平遙縣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三圈互融”新路徑

春日的平遙古城,萬物復蘇,生機勃勃。3月14日一大早,古城明清街“協和信名優土特產”店鋪前,黨員經營戶冀曙亮正細心擦拭著“黨員經營戶”的牌匾。“這塊牌子挂上后,游客更信任我們了,去年銷售額漲了不少。”在他看來,黨員身份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平遙古城是一座擁有2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隨著時代變遷,古城近年來實現了蓬勃發展。然而,面對古城內居民區、旅游區、保護區“三區疊加”的復雜格局,基層治理工作面臨諸多挑戰。為此,平遙縣以“古城商圈”為切入點,創新實施黨建、發展、服務“三圈互融”工程,讓千年古城煥發出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現代活力。今年春節假期,古城及周邊景點共接待游客85萬余人次,過夜入住游客突破10萬人,均創歷史新高。
織密“黨建圈” 激活紅色細胞
在平遙古城商圈黨建中心明亮的黨員活動室裡,流動黨員王建偉專注地學習著《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深有感觸地說:“有了流動黨員之家,我們的組織生活更有保障了。”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間約20平方米的“紅色港灣”,牆面上挂滿了黨建知識展板,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各類政策讀本,方便黨員們閱讀學習。
針對古城內商戶流動性強、黨員管理鬆散的問題,2023年,平遙縣委“兩新”工委牽頭成立了古城商圈黨建中心。該中心通過工商登記系統“篩”、網格員入戶“訪”、二維碼線上“尋”的立體摸排,精准定位分散在950家經營戶中的“流動黨員”﹔同時創新建立“商圈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將14個行政單位、12家社會組織的資源整合為“服務清單”,構建起“15分鐘黨建服務圈”,並廣泛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活動,12名流動黨員因此找回了組織歸屬。
組織重構帶來的是治理效能的質變。依托“紅色共享空間”建立的“三會一課”動態管理機制,商戶黨員過上了“雲上+線下”雙重組織生活。“現在主題黨日活動出勤率很高,大家學習很積極。”黨員商戶安鵬邊說邊向記者展示手機裡的“學習強國”積分。
據介紹,針對商戶碎片化時間特點,古城黨建中心用多樣化方式詮釋政策法規,累計開展專題培訓8場、知識競賽3期,400余人次在“潤物細無聲”中強化黨性修養。
當紅色基因融入商業血脈,示范效應自然顯現。漫步古城街巷,首批挂牌的2戶“黨員經營戶”、30戶“示范經營戶”標識與老字號牌匾相映生輝。“示范經營戶”慶義泉月餅店主齊夏,始終堅持“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帶動全城商戶推行標准化經營。“身份亮出來,服務更要跟上來。”齊夏笑著說。
在黨員商戶、優秀商戶模范帶頭下,古城商戶投訴率實現了同比下降,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納入黨組織覆蓋網絡。
“紅色細胞激活了古城商業的‘末梢神經’,黨建與商業肌理深度交融,組織優勢正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摸得著的獲得感。”平遙古城商圈黨建中心秘書長魯平健說,織密古城“黨建圈”,這既是新時代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創新實踐,更是百年晉商“以義制利”精神在黨建引領下的創造性轉化。
拓展“發展圈” 凝聚發展合力
在平遙古城,黨建引領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力。
“通過構建‘大會—理事會—秘書處’三級組織架構,我們成功整合了區域內非公經濟黨組織、涉旅部門、群團組織和商戶等20家理事單位。”魯平健指著黨建中心牆上的一幅組織架構圖介紹,“這個創新架構中,年度全體大會制定戰略方向,月度理事會統籌資源調配,日常秘書處落實具體事務——非公經濟黨組織對接商戶需求,文旅部門整合古城資源,市場監管單位提供政策指導,形成了決策閉環。這種組織創新既催生了基礎設施改造的加速度,又激發了商業業態創新與服務提質的新動能。”
平遙古城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成為檢驗黨建合力的“試金石”。去年5月,古城的居民及商戶迎來了一個歷史性時刻——困擾多年的“蜘蛛網”整治工作提上了日程,古城啟動了“清潔能源替代”專項電網改造二期工程。
為確保工程順利進行,古城商圈黨建中心統籌協調縣文旅局、電力公司、市場監管局等多個部門聯合行動,施工方制定“錯峰施工”方案,文旅部門負責游客疏導。這種黨建牽引的“兵團作戰”模式,讓涉及121條街巷、總長30.2公裡的線纜入地工程提前10天完工。
如今,漫步修葺一新的古城街巷,青石板路面上再也看不到雜亂的線纜。“頭頂‘蜘蛛網’沒有了,街邊變壓器也不見了。過去拍照總要找角度避開電線杆,現在可以盡情展現古城天際線。”沐澤旅拍店主康春陽邊說邊向游客展示改造前后的對比圖。
據了解,古城商圈黨建中心還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推動古城商業業態轉型升級。該中心依托“平遙縣人民政府”網站,建立了“古城商圈黨建中心”網上平台,實時推送政策法規、行業規范等信息,並開通商戶、游客意見的線上征集和辦理渠道。此外,黨建中心還開通了“平遙古城商圈”抖音官方賬號,通過短視頻展示古城最新動態和特色活動,吸引了大量年輕游客關注。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宣傳方式,不僅提升了古城知名度,也為商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客流。2024年,平遙縣接待游客總人數突破1000萬人次、總收入達1.33億元。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洒向城樓,黨員商戶們佩戴黨徽開啟店門的身影,構成了古城最動人的風景線。
打造“服務圈” 提升治理溫度
二月初,北京游客王女士在抖音平台花費558元預訂了古城內某客棧房間一間。到店后,發現房間太小,要求客棧退房退款。經與平台客服協商,客棧隻願退還一半房費。於是,王女士通過商圈投訴平台反映,理事成員單位市場監督管理局及古城站執法人員迅速核實處理,最終給王女士退了全款。這起消費糾紛的快速化解,展現了當地服務效能的新突破。
這種服務溫度源自黨建引領下的治理變革。據了解,通過整合組織、執法、文旅等部門力量,平遙縣創新“商圈發現、街道吹哨、部門回應、問題解決、效果評價”工作機制,各理事單位輪流值守,實行“局長接待日制度”和“首席秘書制度”,讓“平遙速度”成為服務招牌。
“過去想辦個事跑斷腿,現在‘局長接待日’直接對接。”在古城商圈黨建中心的辦公室裡,平遙縣文旅局副局長劉文琳指著當月排班表笑著告訴記者,“局長接待日”開展以來,旅游部門受理涉旅案件319件,辦結了319件,辦結率100%,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商圈、大事不出縣。
服務溫度更體現在細微處。在西大街“愛心驛站”,藥箱、充電寶、輪椅等便民設施一應俱全。環衛工人安生明喝著驛站提供的熱茶,高興地說:“這裡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據統計,古城內12家類似驛站已累計辦結游客指引、愛心公益等民生微實事200余件,讓市井煙火與城市溫情相得益彰。
“通過織密組織網絡實現‘人’的凝聚、依托多元共治推動‘業’的升級、創新服務機制提升‘治’的溫度,‘三圈互融’實踐破解了平遙古城基層治理中的三大難題,也將紅色基因植入千年文脈的治理創新,為歷史文化街區治理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樣本。”平遙縣委“兩新”工委副書記侯姣表示,將繼續深化“三圈互融”模式,讓黨建成為古城治理的“金鑰匙”,奮力書寫新時代基層治理的平遙答卷。(記者張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