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山西要聞

執“新”之筆 繪“質”之章

——太原理工大學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新實踐

2025年03月18日09:00 | 來源:山西日報
小字號

3月5日,太原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劉俊老師正帶著學生做實驗,主要圍繞山西省大宗煤基固廢資源化利用制備環保和建筑功能材料,展開基礎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拓展。

3月5日,太原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劉俊老師正帶著學生做實驗,主要圍繞山西省大宗煤基固廢資源化利用制備環保和建筑功能材料,展開基礎研究及產業化應用拓展。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明確要求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

作為山西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山西“雙一流”建設高校,太原理工大學正以全新作為主動融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山西高質量發展中。該校以“人才強校、內涵發展、改革創新、開放合作、精細高效”五大發展戰略為牽引,深入推進“十項改革”,勇做山西高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探路者,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服務地方發展等方面持續創新,加快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高水平一流大學。

加強學科人才建設

夯實發展根基

2月25日下午,太原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會議室裡氣氛熱烈,一場圍繞山西省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研討會正在進行。

面對山西省教育技術與評估監測中心副主任蘇峰提出的與學院一起攜手構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系統的熱切期盼,院長魏明強詳細地介紹了學院推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一十百千萬工程”,即通過組建省級人工智能通識虛擬教研室、培訓萬名中小學教師等舉措,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雙方通過研討交流,對下一步加快課程開發與師資培訓步伐,推動山西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建設達成共識。

太原理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成立不到8個月以來,已經與超12家政府、企業、醫療機構、社會組織簽署合作協議,還有多家單位尋求合作機會,可見在人工智能領域正處於快速發展期的山西對人才和技術的極度渴求。發展改革部部長王永禎說:“學校正是從國家重大需求和山西實際出發,積極順應數字經濟發展的趨勢,以‘智能+’‘+行業’為導向推動學科建設,在去年的學科優化布局和改革中專門設立了人工智能學院,並引進國家級青年人才魏明強教授擔任院長。”

2024年,太原理工大學全方位推動學科建設領域變革,強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聚力人工智能賦能,樹立化工、機械、礦業學科高峰,建設安全、材料、電氣、數學、信息、計算機、土木、水利、地質等學科高原,構建起“一流沖頂學科引領發展、特色主干學科跨越發展、新興交叉學科突破發展”的新格局。

通過改革,進一步優化了頂層設計和資源投入,加強了學科專業一體建設的統籌規劃、動態調整和新興交叉學科建設,調整退出了一些就業率持續低迷、科研成果轉化率低或社會貢獻度不足的傳統學科專業,形成了真正有競爭力和發展潛力的學科專業體系﹔進一步加強了有組織科研,完善科技評價機制,搭建學科交叉創新平台,培育高水平交叉創新團隊,切實提升解決急難險重、國家和地方戰略需求的科技支撐能力。

創新賦能,碩果盈枝。2025年1月,學校“工程學”學科新晉ESI全球前1‰,成為我省首個躋身該行列的學科。此外,26個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証,位列全國高校前10位,居山西高校榜首。學校與懷柔國家實驗室山西基地、中科院煤化所、清華大學等高校和機構共同培養了100余名博士研究生。研究生在全國創新賽事中獲得國家級獎項161項,其中國家一等獎10項﹔發表高水平科研論文8034篇,其中135篇為國際頂尖期刊論文。連續參加第36、38、39次中國南極科考的“全國最美大學生”王煜塵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創造了中國大學生極地工作最長時間紀錄,研發的極區專用設備填補了我國該領域技術空白。

優秀人才培養離不開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學校聚焦服務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山西省能源革命和轉型綜改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需求,構建了以“求實特聘學者+精英學者+青年才俊+博士后+優秀博士畢業生”為內核的多層次多元化人才引育體系。太原理工大學人力資源部、人才工作辦公室負責人程永強介紹:“學校實施精細化引育管理,人才引進方式更為靈活,既可以個體引進,也可以團隊引進,聘用方式包括事業編、全職合同制或柔性協議制等多種方式。同時,學校還特別注重落實人才服務保障工作。去年底,太原市外國語鳳凰雙語學校(理工大校區)正式簽約,學校同太原市教育局、太原市外國語學校三方合辦這所優質初中正是為解決廣大教職工特別是新引進人才和青年教師的后顧之憂。”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僅2024年,學校就引育國家級人才10名,其中5名為本校培養的國家級人才,3名為全職引進的國家級青年人才,2名為柔性引進的國家級人才﹔一次性從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引進7名院長。6名院士特聘為學校榮譽教授。

創新項目制管理

激活體制機制春水

2月27日,學校國有資產管理部部長彭彥彬帶著記者走進太原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實驗室,在這裡,一眼就能看到實驗台上嶄新的X射線吸收光譜儀……“這就是儀器設備以舊換新項目給學院帶來的新變化,不僅是這個學院,還有19個學院及7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利用這次機會購置了亟待更新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大大提升了學校的教學科研水平和綜合辦學實力。”一邊看,彭彥彬一邊向記者介紹。

該項目進展迅速,在2個月內就完成了242台(套)儀器設備的政府採購、合同簽訂、預付款支付等工作。“這都得益於學校的資金預算項目制管理改革,在以前,肯定不會這麼快。”彭彥彬說。

彭彥彬所說的項目制管理改革啟動於2024年初,由學校發展改革部牽頭推動,新建了包括黨的建設、學科建設、科研創新平台等13個重點建設領域的項目儲備庫。入庫項目均是根據學校整體事業發展規劃和辦學需求,經過立項申報、分類篩選、評審論証、擇優排序而擬納入年度預算的項目。之后,依托信息化平台“太原理工大學項目管理平台”,規范立項、遴選、論証、擇優、入庫、建設、績效評價等全周期管理,確保預算資金分配的前瞻性、科學性、合理性、及時性,不僅激活資金管理機制,也構建起項目競爭性動態管理機制。

“運行至今,僅維修項目一類,就高質量完成了28個項目造價,節約資金56.27萬元。”王永禎感嘆,“改革真正做到了‘管事不管錢、管錢不花錢、花錢不造價、造價不招標’,實現了項目建設權、事權和財權的分立,有效化解廉政風險、強化內控機制,提高了預算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項目制管理改革只是一個縮影。2024年是太原理工大學的黨委改革年,學校積極推進了“三全育人”綜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等“十項改革”,內容涉及高校辦學方方面面。這些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需求導向的改革,也在一點點破除制約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激活全員創新創造熱情,特別是推動科研組織模式由“根據團隊找項目”向“根據項目組團隊”轉變。2024年科研進賬經費首次突破8億元,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182項,其中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課題4項,首次獲批聯合基金集成項目1項。

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大局

彰顯高校擔當

3月4日,在太原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美君教授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山西太鋼不鏽鋼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他們團隊開展“煉焦煤活性度研究”的技術服務合同,是2月14日剛剛簽訂的。

“我們團隊主要從事煤分質利用及污染物控制方面的研究,和太鋼的合作已經進行十幾年了,致力於為企業優化配煤方案,具體來說主要是高硫煤配煤技術的應用以及煉焦煤特性評價等。從2016年到2023年底,已累計為企業完成降本5個多億。目前與企業真正實現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王美君告訴記者,“不僅僅是太鋼,我們跟山西眾多煤炭、焦化、鋼鐵企業都有合作,用科研成果為企業節能降本、提質增效。”

如今,山西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正在縱深推進中,大力培育和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都離不開地方高校的人才和科研力量。太原理工大學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立足山西實際,以“煤基資源清潔低碳高效開發與利用”學科群建設為抓手,圍繞我省確定的14大標志性、引領性產業集群,組建了交叉學科群和服務產業創新學科集群,各學科整體發力,不斷探索“雙碳”目標下煤炭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新路徑。

孫宏斌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風—光—氫—儲—荷”清潔能源微系統,在中國南極內陸出發基地附近冰蓋完成安裝調試任務投入運行。它是山西省在南極冰蓋安裝測試的首個清潔能源供能系統,標志著我省在極地清潔能源應用領域實現關鍵突破。

2024年,黃慶學院士團隊的智能採礦裝備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與太重集團強強聯合,瞄准無人化採礦的遠景目標,聚焦大型露天礦山和深井採礦裝備領域的前沿技術問題,針對大型露天和深井採礦裝備及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開展了科研攻關。黃慶學說:“自主研制的系列礦用電鏟及遠程操控系統、面向復雜煤層的高端智能採煤機等均已廣泛應用於企業,顯著提升了採礦作業的低碳化、高效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為助力山西省能源革命和制造裝備智能化、自主化、綠色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在無人區拓荒,向深水區遠航。“我校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該校黨委書記沈興全表示,“下一步,我們會堅持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深入參與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積極承擔國家和全省的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借‘雙一流’建設之力,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全方位提升辦學水平,努力培養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山西的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大力量。”(記者孫蕊)

(責編:段思齊、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