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人民日報看山西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弘揚呂梁精神——

人民日報看山西 | 打造紀念館裡的“思政課”

本報記者  鄭洋洋
2025年04月06日08: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民日報》(2025年04月06日 第 05 版)

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外景。記者 鄭洋洋攝

春光明媚,位於山西呂梁市興縣蔡家崖村的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迎來參觀熱。興縣陽光小學校長張紅霞正帶著幾個年級的學生,站在司令部舊址的一孔窯洞門口參觀。講解員康彥紅指著裡面簡陋的桌椅介紹:“同學們,邊區的條件艱苦,但這裡曾是我們黨重要的革命根據地。”

步入展館,一件件文物與展品把觀眾帶回了那段在黨的領導下,晉綏邊區軍民團結一心抗擊日寇的崢嶸歲月。

在一個展櫃前,康彥紅從一枚老舊的八路軍臂章和一二〇師胸章講起。“這是國內目前最早的‘八路軍’臂章之一,十分少見,是當時一二〇師在晉綏根據地活動的重要見証。”

聽到這裡,張紅霞再熟悉不過了,她曾經擔任過興縣一二〇師學校副校長。根據當年在晉綏抗日革命根據地戰斗和工作過的老同志的共同願望:用當年的部隊番號或以根據地為名,為老區人民建立一所學校,於是就有了一二〇師學校。學校距離紀念館不到兩公裡,新生入學的開學第一課,都要從這枚臂章學起,為的是不忘革命先烈。

故事聽得多了,孩子們從傾聽者也變成了講述者,紀念館的志願講解員中,便有來自一二〇師學校的“小小講解員”。

“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唯一的一位抗日女華僑,她是晉綏邊區文武雙全、能征善戰、令敵寇聞風喪膽的巾幗英雄,她叫李林……”來自六年級二班的學生賀子馨正在為參觀人員講解抗日故事,聲情並茂的解說使在場的觀眾全神貫注,仿佛回到了戰爭年代的烽火歲月裡……2021年,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與一二〇師學校以館為基地,以革命故事為內容,合作創辦“小小講解員”活動,館校聯動,充分挖掘晉綏邊區紅色故事,讓紅色火種在這塊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近年來,紀念館每年都有講解員走進興縣的各個學校,讓革命故事進課堂,和一些學校合作開展“小小講解員”的培訓教育工作。“我們就是讓孩子們來到紀念館,在實地參觀、講解中,更深刻感悟呂梁精神的內涵。”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館長史懷勇介紹,邊區軍民使用過的兵器、工具、衣物、糧票、貨幣,彌足珍貴,館內共展出反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各類可移動文物2474件(套)。“讓紀念館成為生動的思政課堂,讓紅色文物成為鮮活的教科書。”史懷勇說。

如今,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每年接待觀眾30多萬人次,前來開展緬懷先烈、接受紅色教育活動的中小學生3000多人。“革命精神是我們興縣兒女永遠的寶貴財富。以后,我們將依托紀念館,用更多形式把革命故事講好,讓呂梁精神代代傳承。”史懷勇說。

(責編:武笑、麻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