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經緯智能 何以破繭成蝶
——解碼山西老牌紡機國企“智造”躍遷密碼

在全球紡織機械的轟鳴聲中,一組數字正在重塑產業版圖:全球每四枚運轉的棉紡紗錠,就有一枚鐫刻著“經緯制造”的標識﹔中國市場每兩枚紗錠中,必有一枚誕生於山西這座標杆工廠。作為新中國第一家現代化紡機制造企業,經緯智能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以年產超200萬錠的龐大產量,持續引領著中國紡織產業發展的潮流——這不僅是量的積累,更是用七十余年匠心鍛造的產業話語權。而今,這座老牌國企正以“智造”躍遷的密鑰,破解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命題,一場由內生創新驅動的智造革命正蓬勃展開。
從“產品交付”到“價值共創” 65%市佔率的客戶思維轉型
4月2日清晨,記者在經緯智能紡織機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經緯智能公司”)技術中心的辦公桌上,發現一本攤開的工作日志。泛黃的紙頁間,“江蘇某紡織企業第三次巡檢記錄”的標題格外醒目,手寫筆記詳細記錄客戶對設備能耗、安裝效率、智能運維的新需求——這是經緯智能公司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王磊的一本工作日志。
“過去研發人員一年到頭埋頭搞設計,現在必須用1/4的時間跑市場,有調研才有發言權。”王磊笑著告訴記者,他今年已經三次到訪該客戶車間,實地了解設備運行情況。
這場從產品思維到客戶思維的轉變,是公司深入洞察市場需求后的必然結果。2020年,紡織行業市場需求呈現出多變且復雜的態勢,市場對紡織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多元化的市場需求促使紡機設備必須不斷升級,以適應高速高效、高智能化、綠色節能的紡織行業發展新需求。
面對這一挑戰,經緯智能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張貴如果斷決策:“國企要有國企的擔當,不僅要創一流品牌,讓‘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更要為客戶創造更高的附加值,為行業融入更沸騰的血液,真正體現‘振興民族紡機工業,讓紡織更具創造力’的使命。”企業隨即深度融入恆天集團“振興紡織機械三年行動”戰略,同步出台《經緯智能公司振興紡機三年發展規劃》,開啟全面轉型。
戰略轉型首先在研發體系破冰,技術團隊聯合質量、營銷部門組建“鐵三角”,走訪調研江蘇、山東、新疆等地的幾十家客戶,形成超萬字調研報告﹔營銷體系同步構建“頭部企業戰略合作+精准需求捕捉”雙引擎,通過高頻次客戶拜訪,將訂單轉化率大幅提升。“我們重新讀懂了市場語言。”經緯智能公司副總經理鄧靖說。
更深層次的變革發生在文化基因層面。企業將“打造世界一流紡機企業,讓奮斗者成就人生夢想”確立為願景,倡導“以客戶為中心、創造價值、奮斗向實”的核心價值觀。在武漢某智能化紡紗車間,專項技術小組進行為期1年的技術攻關,打造“制造+服務”的新模式,使萬錠用工保持在10人以內,成就工信部智能紡紗示范工程。
戰略與文化雙重變革催生創新裂變:整節裝配式細紗機安裝效率提升35%,全自動高速精梳機實現500鉗次/分以上運轉,JWF1576型細紗機、JWF1590型細紗機、JWF1288型精梳機等新產品批量上市即獲市場認可﹔2024年,企業斬獲全國用戶滿意四星級企業等多項殊榮,並入選“中國機械500強”。
“企業要取得好成績,就要堅持在不確定中做確定的事——做好產品,滿足客戶需求。”張貴如擲地有聲的話語,在客戶車間持續運轉的智能紡機中找到了現實注腳——憑借深度定制的解決方案與持續迭代的服務體系,企業核心產品細紗機和精梳機在市場上佔有率分別達到65%、45%的份額,這串沉甸甸的數字,為中國紡織機械產業的奔騰向前鋪就了堅實路基。
從“單項冠軍”到“全球標杆” 221項專利重塑行業標准
走進經緯智能錠子廠500余平方米的無塵車間,仿佛置身未來工廠。記者在現場看到,工業機器人的機械臂在空中劃出優雅弧線,十多個零部件在生產線上實現了上下料、壓裝、在線檢測等全流程自動化操作,精度可達到0.01毫米的精准裝配。
“這條智能產線讓錠座結合件日產量提升50%,產品合格率穩定在100%。”錠子廠副廠長劉海軍指著高速運轉的設備介紹,曾依賴手工裝配導致質量波動的生產難題,如今被精准的自動化操作徹底破解。
智能化轉型正在企業全產業鏈深入推進。精梳產品事業部的JWF1286生產線呈現著更顯著的變化:紡紗車間裡,自動運輸系統在設備之間穿梭,精梳設備智能自主完成退管、換卷、接頭等工序,操作工師傅駕駛著巡檢電動車穿梭其間。“過去是工人追著工序跑,現在是系統自動分配任務。”系統架構師范忠勇介紹,這套集成核心技術的設備不僅實現了國產精梳機無人值守生產零的突破,更憑借15%的效率提升和10%的能耗優化,斬獲2022年山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作為1951年創立的老牌國企,經緯自成立之日起,就將創新的基因融入發展血脈。從新中國第一台細紗機誕生,到持續完善紡機裝備科技創新平台體系,這家企業始終奔跑在創新賽道上。它不僅擁有中國紡織機械行業協會認証的環錠細紗機、棉精梳機兩大產品研發中心,更於2023年聯合山西大學共建山西省紡織裝備數智化研發與應用技術創新中心。日前,通過搭建IPD集成研發體系,公司在模塊化設計、平台技術等領域形成持續突破能力,構建起“上市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產品新格局。2020年至2023年間,企業相繼斬獲“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山西省功勛企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等多項殊榮。
2024年成為技術創新集中爆發年:9月,“JWF1576型快裝式平台細紗機”“JWF1590型整節裝配式平台細紗機”“JWF1288型高速精梳機”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成果鑒定,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1月,與東華大學、無錫一棉聯合研發的環錠細紗機自動接頭機器人及其協同智能系統,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巡游式細紗接頭機器人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問鼎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2月,在全國質量管理領域備受矚目的獎項評選中,“提高拉杆座零件項目合格率”QC小組項目,對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再造,零件合格率提高到99%,該項目一舉獲得中國質量協會成果評審一等獎。
“年均不低於營業收入5%的研發投入澆灌出221項專利。”在技術中心的一面專利牆前,經緯智能公司研發總監兼技術中心主任王建根向記者展示著創新成果:新一代細紗機25000轉/分鐘的錠速降低15%能耗,轉杯紡紗機實現15萬轉/分鐘無接觸運轉,480錠滌綸假捻變形機900米/分鐘紡絲速度刷新行業標准。“這些專利不僅是我們技術攻堅的結晶,更成為公司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殺手锏’。”王建根驕傲地說,“如今這些成果已在江蘇、湖北、山東等地的‘燈塔工廠’轉化為實際效益。”
當細紗機25000轉/分鐘的錠速在普梳純棉、滌綸縫紉線等領域實現突破,當超高速錠子300萬錠的銷量見証國產替代進程,當遠程運維實現生產大數據分析、設備智能預警及預見性維護,這場始於國產紡機裝備的技術突圍,標志著中國紡機制造從技術追隨者向標准制定者的跨越。221項專利構筑的創新生態,正推動著智能制造標准的全球輸出,見証中國制造向價值鏈頂端攀升的堅實步伐。
從“師徒傳承”到“創新激勵” 人才驅動鏈的生態構建
在經緯智能公司的智能車間裡,青年工程師李文杰與師傅葉景專注地調整著細紗機參數,細紗機設備顯示屏跳動的數字映照著兩代技術人員的臉龐。從早期老一輩技術員手把手教授圖紙繪制,到如今青年工程師用數字思維破解技術難題,這家擁有70余年歷史的企業,用221項有效專利和65%的國內市場佔有率,演繹著傳統制造向智能創造轉型的故事。
技藝傳承的基因深植於企業血脈。2024年,企業全面推行“師徒結對匠心代傳”活動,讓92名師傅與117名徒弟在研發、工藝等關鍵崗位結成對子。師傅王磊帶領徒弟韓志強在細紗機產品的研發上不斷鑽研,成功開發了高承載全電子牽伸箱體,優化了傳動齒輪結構參數,滿足客戶大牽伸、大定量工藝需求。銑刀與卡尺間傳遞的不僅是精密技藝,更是對“0.01毫米精度”的極致追求,這種工匠精神的代際延續,為技術創新埋下了生長的種子。
在師徒傳幫帶的基礎上,企業搭建起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每年量身定制的《員工培訓計劃》,通過必修課與專項班為不同崗位設計成長路徑。11個職工創新工作室會聚了全國技術能手、三晉工匠等頂尖人才,他們研發的“筒子架平行控制工裝”將設備校准時間從2小時壓縮至15分鐘,創新的噴粉工藝技術,讓鑄件同時具備功能性和藝術美感。
當內部培養體系與外部創新資源深度融合,人才驅動的乘數效應開始顯現。在晉中市“156”戰略推動下,企業與東華大學聯合攻克“自動接頭機器人”多機協同技術,斬獲19項中國專利及1項美國專利﹔與太原科技大學研發的紅外光電檢測系統實現單錠精准控制﹔與天津工業大學合作進行細紗機外觀造型設計,提升設備美觀性,人機互動更加友好。2023年,與山西大學共建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共同開展紡機裝備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面的技術攻關,打造校企協同創新的硬核實力。
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離不開激勵機制的關鍵支撐。公司創新實施了“管理序列+專業序列+工匠序列”職業發展“三通道”建設,管理、專業、工匠三類人才均可獲得清晰晉升路徑,目前公司擁有專業型人才56名、企業工匠13名,培養出2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名全國技術能手,29人入選國機集團卓越工程師人才庫。這些人才不僅推動“雙彈性錠子減振結構”等專利技術落地,更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優化細紗機負壓系統設計,推動產學研成果快速轉化為市場競爭力。這條“傳承—培養—協同—激勵”的人才生態鏈,正成為中國紡織裝備轉型升級的強力引擎。
在經緯智能公司的廠區裡,鐫刻著陳毅元帥題寫的“經緯”石碑,與躍動著實時數據的智能大屏隔空相望,這場跨越半個多世紀的無聲對話,正記錄著傳統國企向智造高地突圍的足跡。當人才鏈、技術鏈、市場鏈三股創新繩結擰成動力主軸,“山西制造”便有了向“中國智造”躍遷的加速度。這場持續七十余載的創新長跑,讓國產棉紡紗錠驅動著全球紡織鏈輪前進,更將東方智慧淬煉的創新密碼,編織進世界智造網絡的經緯線。(記者張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