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山西頻道

走進民企看發展丨柳林溝門前:小碗團托起大產業

人民網記者 王晏如
2025年05月15日10:0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初入口柔韌爽滑,再一咬筋道彈牙——當噴香的油辣子裹挾著老陳醋的酸爽,攻勢全開引爆味蕾,柳林碗團,就這樣直接而熱烈地,讓人香在嘴裡,愛在心上。

來到柳林縣溝門前風味食品有限公司,一碗新鮮出爐的蕎面碗團,開啟了記者一行的“美味之旅”。

“味道咋樣?”公司董事長賈旭東目光灼灼,期待著記者的回答。

還沉浸在美味中的記者脫口而出:“好吃!”

“好吃就對啦!這可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就是要讓這口好吃的山西小吃,翻過呂梁山,闖出娘子關!”

“溝門前”蕎面碗團。受訪者供圖

柳林碗團的歷史由來已久。據《柳林縣志》記載,蕎面碗團是柳林城區的傳統特產,清香醇美,四季咸宜,“邑人多有以蒸售碗脫為業者,從不滯銷。”

“柳林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碗團,家家味不同,家家都好吃。這也是出門在外的柳林人心裡最惦記的味道。”賈旭東告訴記者,當年自己的弟弟在外地工作,臨行要帶上蕎面,想家時,自制碗團以慰鄉思,而且大受周邊柳林老鄉的歡迎。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很觸動我。這也是我后來把碗團當成事業的重要原因之一。”賈旭東說,“小吃就是一種代表性的地方飲食文化,和當地的植被、水土都是匹配的,它承載的不僅是傳統技藝,更是人們對家鄉的眷戀。”

柳林地處交通要塞,自古便是各方商賈雲集的旱碼頭。清末民初,位於柳林縣城的田家溝溝口的“溝門前”就是一處遠近聞名的餐飲夜市。“一定程度上來說,‘溝門前’就是柳林地方飲食文化的代表。”賈旭東說,百余年前,他的祖輩正是在這裡擺起了第一個“賈記碗團攤”。2002年,賈旭東承襲祖上生意,成立起公司,注冊了“溝門前”商標,在堅持傳統工藝、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對蕎面碗團進行了工業化量產和產業化推廣。

“溝門前”碗團生產車間。人民網記者王晏如 攝

“老字號要在市場上站得穩、走得遠,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扶持,更要緊跟市場,不斷求新、與時俱進。”

從產品無人問津到門店開遍呂梁,從只能現做現吃到保持新鮮口感的真空包裝,從隔夜就變質到保質期半年,從久居“深閨”的地方小吃到火遍山西的特色美食,十數年間,小小一碗盛滿鄉愁的蕎面碗團,跨坎越嶺實現華麗變身,成為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溝門前”的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名號也越叫越響,成為躋身山西省內一線的重點龍頭食品企業,接連榮獲“中華名小吃”“三晉老字號”“山西省著名商標”“山西省百姓放心食品品牌”等多個獎項和稱號。

“溝門前”產品展示。人民網記者王晏如 攝

近年來,乘著互聯網發展的浪潮,“溝門前”在線上銷售渠道也闖出了一片藍海。

“在網上,我們的消費者畫像主要是18—35歲的群體,女性居多。大家正是看到了優質雜糧的營養價值,而且蕎面碗團的原料和制作技藝決定了它飽腹感強、熱量很低,加上配料表干淨,這些特點恰恰契合了當下人們對低熱量健康飲食的需求。”賈旭東告訴記者,上一年度,“溝門前”全年4000多萬元的銷售額中,有三成左右是來自線上銷售渠道。

“圍繞蕎面碗團這種傳統小吃,我們根據市場調研結果不斷創新產品的品類口味,拓寬它的食用場景,推出的露營碗團、鐵板碗團、錫紙碗團等,都很受歡迎。同時我們也嘗試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對新產品進行包裝宣傳,讓碗團這種傳統‘老味道’,拴住越來越多的‘年輕胃’。”

針對減脂人群推出的創新產品。人民網記者王晏如 攝

“立足名小吃,躋身大產業,這是‘溝門前’始終如一的發展目標。”

眼下,賈旭東正帶領公司布局新的賽道——以“眾籌加盟”模式在山西省內鋪開線下快餐門店,在嚴把原料和工藝標准的前提下,讓碗團回歸“就碗即食”的狀態,讓出門在外的柳林人在家門口就能嘗到家鄉味道,同時也把“柳林小吃”的美名進一步傳播出去。

“第一家門店正在籌備,很快就要在太原開張了。這將是‘溝門前’品牌發展的一個裡程碑,相信也一定會對我們柳林飲食文化的傳承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賈旭東說。

(責編:薛亞梅、桑莉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