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张丽晖:救死扶伤,不负性命相托

麻 潞 焦搏文 董 童
2021年08月18日19:22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编者按】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师者,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今年8月19日是第四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与死神抗争,从不退缩的是他们;向体能挑战,不知疲倦的是他们。他们本是平凡的人,因为有了治病救人的理想,便冲锋在前,用使命兑现诺言,以责任感回应患者期待。

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向他们致敬,其实也是向生命致敬。

 

把梦想当信念、把患者当亲人、把付出当快乐,她靠着执着和勤奋,向着医学的巅峰不断攀登。

临床工作将近30年,她接诊了数不清的患者,以精湛的医术,为他人带来生命的曙光。

2020年8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医师节”庆祝大会暨第12届“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上,时任山西白求恩医院医疗保健处执行处长、综合医疗科执行主任的张丽晖荣获医师行业的最高荣誉。

“荣誉是认可,更是一种警醒”

张丽晖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合影,记录了她与患者、同事们的日常。一年前,她身披绶带,笑容恬静,在“中国医师奖”颁奖现场的留念,成了为数不多的独照。

手捧奖杯和荣誉证书,张丽晖比想象中平静。“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我和山西支援湖北医疗队莫大的鼓励,更是一种警醒和鞭策。”在她看来,医师节是国家对医生的尊重和肯定,也是提醒医生继续坚守底线。

2020年8月19日,张丽晖荣获第12届“中国医师奖”。

刚成为实习医生时,张丽晖看着她的老师和前辈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病人,镇定从容、拼尽自己一身医术全力救治。“那一刻,我觉得师长们身上有光。我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也一定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那样的人——是通宵达旦地读书、做笔记,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利用一切时间观摩学习,虚心向“大咖”请教,记录下一个个关键技术要点;是反反复复、坚持不懈,练就沉着冷静、操作自如的本领。

“医生迈出一小步,患者生命延续一大步。”医学前辈的这句话,深深镌刻在张丽晖的脑海中。

作为医学博士、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丽晖专业能力强,擅长于多病共存的重症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作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引领学科收治的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比例占67%。在注重临床工作的同时,她兼顾开展基础研究,专业研究方向“心血管系统组织重构的机制探讨以及早期干预研究”相关课题GLP-1对重构心肌的逆转保护效应与血管紧张素的作用机制系首次在学术论坛报道交流,近5年引领研究生及临床科研团队完成系列课题5项,申报成果1项,发表SCI论文7篇,这些研究成果让她受到欧洲心脏病年会、2020世界心脏大会学术演讲邀请。

张丽晖是“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作为主要骨干牵头成立了山西省心脑血管慢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并开展基层慢病防治。在省医师协会的帮助下,团结协会专业技术人员,吸收涵盖全省18个地区、34家医院有专业技能、有凝聚力、有学科影响力的骨干力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心脑血管慢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不断壮大,发展了大同、运城、长治、阳泉四个市的三级分会,推动了山西心脑血管慢病防治工作的进程。

“这一路,需要我们不断‘武装’自己。功夫下在平时,关键时刻方能聚得齐、战得胜。”张丽晖深有感触地说,“在每一次漫长、复杂的救治过程中,我们都会自省,哪里还做得不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从医虽苦,但我甘之如饴”

提到难忘的经历,总绕不开那一场“逆行”——

疫情肆虐之时,张丽晖临危受命,于2020年2月16日率领山西省第九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10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整建制接管武汉市优抚医院2个病区100张床位,开展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诊治。其负责的病区主要收治老年患者,年龄大、合并症多,治疗护理工作复杂,感染风险高。

“当时武汉正经历了一场寒流,还下了一场雪,室内温度只有九度,病区的改建、病人的尽早收治、物资的保障、医务人员的防护培训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压力特别大。”在那样特殊、艰苦的环境下,张丽晖能做的唯有身先士卒,凝聚人心,创造条件接住所有工作。

张丽晖与队员们奋战在抗疫一线。

她带领团队,在疫情战场短期内3次应急转型,收治不同情况的病人,在严谨规范的诊疗、护理、院感3重机制保障下,所在病区零事故、病员零返阳,圆满完成救治任务。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汗水湿透衣背,虽然脸上压痕累累,但能换来患者的平安和健康,是张丽晖和队员们最大的欣慰。

她们深知,这是众志成城的决胜战线,也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铮铮誓言,让人们再一次读懂了医务人员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也彰显了她们敬佑生命、甘于奉献的不懈追求。

“多年前,我们接手了一个92岁的老人。当时他做了一个复杂的腹腔手术后,出现了呼吸衰竭。我们团队全力以赴,给予了一系列的救治。最后老人完全康复了。”让张丽晖没想到的是,每每到了住院复查的时候,老人家都会拄着拐杖前来和她们合影。“哪怕是三四年后,他变得有些糊涂了,依然记得这件事,坚持要来。”

在这条“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路上,医者从未止步。她们挺身而出无关乎时间地点,守护生命从来就是自觉的习惯;而将个人生死病痛甚至亲人排在病人之后,似乎早已成为沉默的契约。没有温度的盒饭、不规律的作息和高强度的工作,“在生命面前,不值一提。”

“生命优先,负重前行”

张丽晖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热爱职守”“负重担当”和“从容温暖”。她笑言,近30年的临床经历,让她如今能够更坦然、从容地面对病人和病情。尽管工作岗位和角色发生了转变,但坚守和担当已经融入到她的血脉中,与她笃定前行。

“如何理解负重?”

“医卫事业,向来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充满爱心的光荣事业。而‘医生’这个词,注定被赋予太多的责任。”

事无巨细地询问患者的病情、尽可能准确地为络绎不绝的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动辄数小时的高风险手术、全天候负责所管病床的患者、时刻准备处理紧急状况……说到受过多少委屈,张丽晖说:“都习惯了,我们是医生,也是战士,是奉献者,也是服务者,无论遭受多少委屈和误解,治病救人都是第一位的。”

张丽晖耐心地询问患者病情。

曾经有一位患者病情严重,张丽晖根据专业判断,病人需要透析,每次需要花费将近6000元。在她和病患家属沟通治疗方案时,对方很不理解。“那个时候我没有过多解释,‘误会’必须背负,任何时刻,都是生命优先。”

“老师常跟我们说,面对误解时,一定要坚守。用最赤诚的心去和病人交流,一定能够换取信任。”犹如当年看着自己的老师“绽放光芒”,张丽晖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地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其实,病人的病情变化就是医护人员的‘晴雨表’。如果你的患者是个发热病人,他的体温降下来,你的心情就是晴天;如果是个高血压病人,他的血压平稳了,这一天天空一定格外蓝。”

“一些病人对你的理解和信任,让你恨不得超越现有的医疗技术界限去帮他”,这是医生渴望理解和信任的映照。医患之间从来不是博弈,而是对抗病痛的同盟。作为患者和公众,用尊重回应她们“请相信我,我会竭尽所能”的呼唤,用信任回答她们“不用害怕,我们不会抛弃你”的承诺,用行动体恤她们手术室外累瘫睡着的疲惫,就是对医者仁心最好的致敬。

谈及今年医师节的小心愿,张丽晖说,想让大家知道,医生,永远都比你想象中更爱自己的病人。

(责编:麻潞、张临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