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牢记嘱托,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嘱托传遍三晋大地】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2023年05月19日08:11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运城博物馆夜景。

游客在陶片文化堆积墙前拍照记录。

游客在运城博物馆沙盘前了解河东历史。

学生走进运城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5月的运城,繁花似锦,热烈而欢欣。

5月16日,第47个国际博物馆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运城博物馆,依次参观考察了“华夏寻根”“馆藏珍品”“盬盐春秋”等展陈。

运城博物馆,一座汇集了河东历史文化灿烂遗存的国家二级博物馆,造型宛若一棵深植于黄土高原之上,见证着华夏文明滥觞的古老树根。

这里收藏、研究、陈列、展示着河东各个时期历史文化的代表性物证,涵盖陶器、瓷器、铜器、石刻、钱币等29类共3.5万余件藏品。

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运城有关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等,他强调,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从运城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北门拾阶而入。

博物馆大厅,一面巨大的浮雕墙上,雕刻着后稷稼穑、嫘祖养蚕、大禹治水等发生在运城的典故传说。负责讲解的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向总书记详细介绍了“舜歌南风”的典故、“大禹治水”的故事。总书记驻足参观,仔细询问。

4000多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180万年前的西侯度用火遗存、5900年前的西阴彩陶……“华夏寻根”展厅内,陈列着运城地域内从距今约4500万年到先秦之前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文化遗存。卫龙说,总书记对该展厅藏品很关注,始终认真倾听,仔细观察,不时驻足停留,询问文明探源和文物保护等相关情况。

展厅入口是两面古朴的陶片文化堆积展示墙。卫龙说:“我向总书记介绍,这10层的文化墙,是由运城出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片制作而成,从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层自下而上,以直观的方式再现了文化演进过程。总书记听着讲解,对文化墙逐层凝神细看。”

“我还向总书记重点介绍了曙猿化石等早期遗存。”总书记细心观察了“世纪曙猿”的下颌骨化石、西侯度遗址被火烧过的动物化石、师村遗址出土的石雕蚕蛹等展品,深入了解河东先民创造的璀璨历史遗产。

总书记边看边交流,让卫龙和在场的文博人员深受鼓舞。

像爱护生命一样做好文物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引航指路。

文物不会说话,但它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曾经见证过的一段段历史。在馆藏珍品展厅,总书记通过铜器、石刻、陶瓷、池盐等展品,了解河东先民的生产生活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整个考察过程,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听得非常认真,处处体现着对历史文化的关心关注。”讲解交流中,卫龙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怀和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从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再到平遥古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次在运城博物馆,总书记再次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的相关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卫龙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我们文博人最大的鼓励和鞭策。作为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的负责人,我一定按照党中央确定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同时做好挖掘、研究、传承、利用等工作。”

让文物绽放时代光华

黄河北来,奔腾东流,在河东大地留下了诸多吉光片羽的人类文明历史遗存,这些不会说话的文物,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讲述着河东故地古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辉煌。

“运城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运城博物馆内共有675件珍贵文物绽放着熠熠光彩。”周文全是运城博物馆馆长,从事文博工作多年。

馆藏珍品展厅中心,精美的商代早期前庄方鼎和前庄圆鼎静静伫立。“前庄方鼎、青铜爵、鼓风嘴、倗国墓荒帷……每件文物,总书记都看得非常仔细。”当时的场景深深地印刻在周文全的脑海里。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总书记此次亲临运城博物馆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我做好文博事业的信心。”周文全动情地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继续做好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的同时,把凝结着河东地域优秀历史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研究好、传承好,把河东大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不断引向深入,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提供坚实支撑。”

就在记者走出运城博物馆时,迎面遇到运城中学的一队师生,他们将在这里细观史前泥火的华夏根脉,近赏铜铸石刻的汉唐风华,从每件文物背后,感受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明之光,从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立志谱写民族复兴的壮丽篇章。(记者张海鹰)

特写

一面陶墙 折射中华文明演进史

运城钟灵毓秀,历史厚重,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运城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运城博物馆内,一件件展品讲述着中华根祖文化的历史,诠释着河东这片古老土地曾经的沧桑。在这里,有一面设计独特的墙,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对照文字介绍逐层细看了解。

这是一面嵌有运城不同历史时期出土陶片的展示墙,写满中华文明演进的符号,缓缓抬头扫视,宛若在翻看一部河东先民生产生活留下的厚厚“日记”。

“墙上层层堆积的不仅仅是陶片,更是7000年历史长河中运城的厚重历史和灿烂文明。”讲解员燕晓静说,这面陶片墙共10层,最底层的是仰韶文化层,出土的彩陶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往上依次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层、龙山文化层,以及夏、商、西周、东周、汉代、近代文化层等。

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运城发掘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时间跨度长、数量众多、器型丰富,其中最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当数陶器无疑。

“用这些陶片,模仿考古发掘时堆积层的模样展示河东先民的生活轨迹,特殊陈列语言给游人带来巨大的震撼。”方寸之间,一览千年,游客目光自上而下仔细品读,中华文明不断向前溯源。

“每个文化层里,运城都有重大的考古发现。”燕晓静介绍道,“仰韶文化层发掘的石雕蚕蛹,实证了河东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商代文化层发掘的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西周文化层里,发掘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发现了倗国这一历史上的神秘国度……”

听着解说,仿佛穿越历史的长河。

从来没有断流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面陶片墙,承载了丰富厚重的历史遗产和文明演进的轨迹,使游客读懂运城和山西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独特地位。(记者周明飞)

文物“活”起来 故事更出彩

“能在工作的地方见到总书记,真是太荣幸了!”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厅的那一刻,讲解员梁嘉璐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总书记对文博工作的重视,令人倍感振奋,更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展厅里,精美的商早期前庄方鼎和前庄圆鼎,在灯光下闪烁着迷人星芒。梁嘉璐说:“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读懂文物背后的文明密钥,首先需要讲解员多角度地去研究历史,考究文物,拉近参观者与文物之间的距离。”

从梁嘉璐担任讲解员那天起,她就认真研究展柜里的每一件文物,广泛翻阅权威书籍和史料,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出来。

“给游客讲解,不能只讲这叫什么,什么年代出土,用什么材料做的,用途是什么,给不同的人讲解,要用不同的风格,才能激发起观众求知的兴趣。”对于讲解员职业素养,90后讲解员燕晓静有着自己的理解。她说,每个讲解员都有各自的风格,有的善于讲故事,层层铺垫、娓娓道来;有的专业功底扎实,历史知识储备丰富,语言表述精确;还有的善于和小朋友沟通,表情丰富,感染力强……

读懂,方能讲明。近年来,运城的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如垣曲北白鹅墓出土的周代“燕姬的嫁妆”、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的石制蚕茧等,展品在不断丰富,讲解词在不断翻新。如何讲好每一件新文物的故事,讲清楚其相关联的文化符号,讲解员们每天都在下功夫。

科技的手法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运城博物馆正在运用VR虚拟现实、裸眼3D、全息投影展示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文物“走”出展柜,让博物馆进入生活场景,使文物古韵焕发新生。

“总书记来到运城博物馆,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我们一定牢记嘱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好,呈现给更多的人。”讲解员们纷纷表示。(记者周明飞)

 图片:通讯员闫鑫摄

(责编:田小丽、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