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行走黄河看吕梁|碛口李家山 村民踏歌声

付明丽 桑莉媛 武笑
2023年11月02日15:09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日落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身上,温暖而柔和。

10月31日,晚上六点,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调研行采访团来到位于黄河边的小镇——临县碛口古镇。

碛口古镇。人民网 卢鹏宇摄

与临汾市吉县壶口瀑布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不同,这里的黄河多了一丝“温柔”。顾不得舟车劳顿,采访团的成员们一放下行李,便都迫不及待地朝黄河岸边走去。

正是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宽广的黄河水与远山形成壮阔斑斓的画卷。行走古镇,望着长街古道,踏着青石板,想象着300年前“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繁华盛景——“驼铃整天响,船筏日夜忙,商贾满客栈,碛口赛苏杭”。脑海里勾勒着这个昔日黄河渡口的荣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驮满街流”。想来他们是幸福的,可以终日与黄河为伴,枕黄河涛声入眠,饮黄河水生生不息……直至暮色四合、繁星满天才不舍离去。

夕阳下的碛口。人民网 卢鹏宇摄

碛口的清晨,是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的。第二天上午,目的地是位于碛口古镇南五公里处的李家山村。黄河在侧,并以全新的容颜展现于我们面前,仿佛休息一晚后一下子有了活力,开始像个调皮的孩子与河床中的礁石“斗智斗勇”。

李家山村。人民网 卢鹏宇摄

果然,碛口带给我们的惊喜不仅有黄河,有渡口,有古街,还有那窑洞里的黄河人家。

第一时间看到李家山村的全貌时,颇为惊艳——长达几百米斜约40度的山坡上,层层窑洞排列,错落有致且又各具特色。从山沟底部到山顶,最高可以数到11层之高,合计98院,院院风格殊异,鲜明地体现出“一砖二石三土窑”的建筑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因布局奇特、造型美观、保存完整,被当地人誉为北方黄土高原的“小布达拉宫”。同时,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也使李家山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李家山村。人民网 卢鹏宇摄

据当地村民讲,有风水先生看过李家山的地形,说村内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凤翼,所以李家山村也叫做凤凰村。村内的两大财主,分别在凤凰的左翼和右翼上建造自己的宅院,彼此还暗中较劲,留下了很多精美的石雕和匾额。

李家山村全景。人民网 卢鹏宇摄

“李家山的山来李家山的水,李家山的山山山水水真是美……”一首悠扬的信天游在李家山村的上空回荡。

上午10时许,阳光正好,村民杨艳梅正带着一组从内蒙古而来的游客,穿梭在李家山的小道上。喜爱戏曲的她,不仅给游客讲解着李家山的过往,还即兴唱起村民们改编的信天游。游客们被她的质朴、幽默深深打动。

游客在李家山合影留念。人民网 卢鹏宇摄

“走进李家山,仿佛走进艺术的世界,到晴天,像一幅西洋的油画;到阴天,像中国的水墨画。”杨艳梅引用著名摄影家陈宝生说的一句话向游客介绍。

村民杨艳梅在给游客讲解。人民网 卢鹏宇摄

山梁上歌声婉转,山腰间岁月静好。家住李家山村东边的陈玉香,正头裹白头巾、身着绿色花袄,晒着暖阳坐在屋檐下摘着香菜。

2022年,性格开朗的陈玉香开始用手机记录着自己和老伴的农村生活。犁地、做饭、唱小曲儿……看似普通的农村生活,却在抖音快手平台上火了起来,如今已经拥有20余万的粉丝。

“面朝黄土背朝天,快快乐乐活一天。”诙谐的语调,丰富的表情,陈玉香向游客们展示着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带领游客转一圈村子要半个小时以上,讲解费30元,国庆时我最多一天带了15个团。”讲解员、民宿老板、饭店老板……像杨艳梅和陈玉香一样的李家山人,依山靠水有了“新身份”,也带来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用杨艳梅的话就是“想买甚就买甚”。

游客体验黄河风情。人民网 卢鹏宇摄

如今,原汁原味的李家山村,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村民们将闲置窑洞开辟建设艺术基地、艺术工作室、艺术展览馆,打造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创作基地,形成李家山艺术村品牌;利用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美食、住宿产业,搭上了乡村旅游顺风车,拓展了增收渠道;利用闲置土地,借助海拔低、春季气温回暖早的天然优势,建设了80多亩地的蔬菜大棚,每年产3茬蔬菜,反季节销售新鲜蔬菜。

“村里专门设立了技术服务站,全程指导村民蔬菜种植,还建设有育苗基地从源头保障蔬菜苗成活率和质量。”临县县委常委、碛口镇党委书记赵小峰介绍说。

村民杨艳梅的午饭时光。人民网 卢鹏宇摄

时至今日,李家山还是那个李家山,黄河依旧安澜。不同的是,这个被著名画家吴冠中称为“走遍全世界都难找到的世外桃源”,正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走向世界。

时光荏苒,李家山村完成了时光的跨越。典型的黄土地貌、幽雅的自然环境、层叠的窑洞、浓郁的黄河风情、纯朴的百姓人家、悠扬的民歌、交相辉映的黄河文化与黄土文化,处处彰显着李家山这一片热土上的一方灵魂,也成为李家山的“引流密码”,让李家山村成为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地方。

(责编:张婷婷、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