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新能 亩产吨半粮
——“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蹚出山西粮食高产科技之路
图为植保无人机在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小麦基地进行叶面喷肥作业。王秀娟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核心,用更优的资源和投入实现更好的产出和效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9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学院高志强教授率领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攻关团队与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集成了以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冬小麦—夏玉米“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对生产要素的创新组合和迭代升级,提高了劳动、土地、技术、水肥的利用效率,粮食单产大幅提升,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亩产“吨半粮”,蹚出我省实现并稳定300亿斤粮食产能的科技之路。
技术创新
小麦玉米连年创出高产
暮春时节,麦田里绿意更浓,一片片深绿叶子正在奋力生长,有的植株已经看到小穗。4月17日,在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的小麦基地,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第二次叶面喷肥,翼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忠诚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小麦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也是‘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使千粒重提高3—5克。2022年喷肥与不喷肥的地块亩产量相差87.4公斤,2023年相差75公斤。”
东关村的这片小麦基地可不一般,是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国家小麦技术体系冬春混播区栽培岗位团队与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联合开展的主要粮食作物高产创建与示范行动的实施地,这里采用的冬小麦—夏玉米“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通过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实现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茬亩产“吨半粮”。
团队负责人高志强教授是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他介绍说:“在现有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传统生产要素与新技术相结合的新组合、新工艺、新流程、新模式,实现综合生产力的显著提升,就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表现。我们这项技术以滴灌水肥一体化为核心,小麦生产技术环节包括‘优选高产品种、提高整地质量、优化播种方式、精准高效施肥、后期多喷增粒重’等,夏玉米生产技术要点是‘抢时早播,水肥精准和良种增密,耕控促根、营养喷补和综合防控’,分次分层精准水肥管理,就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目前,我省水浇地冬小麦—夏玉米两作面积460余万亩,按照单产分别增加200斤/亩计算,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就可实现每年冬小麦增产4亿斤、夏玉米增产4亿斤,稳定增加粮食产能8亿斤。”
在2020年—2023年间,东关村基地的冬小麦连续四年收获我省冬小麦最高单产,其中,2020年以亩产790.2公斤刷新我省小麦单产纪录;2021年实现亩产830.84公斤的历史突破;2022年6月以亩产855.13公斤再次刷新我省小麦单产纪录;在经历了2022年冬季断崖式降温、2023年春季较严重的倒春寒、灌浆后期遭受阴雨寡照等逆境条件后,2023年6月仍以亩产825.99公斤的好成绩实现了当年我省小麦最高单产。
“收获小麦的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我们的地块就立刻种上夏玉米,2022年和2023年分别获得亩产786.1公斤和889.4公斤的好成绩。加上冬小麦产量,周年单产达到1641.23公斤/亩和1715.39公斤/亩,实现了亩产‘吨半粮’。”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峰说起丰产成绩单满心骄傲。
校企合作
解决科研生产脱节问题
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但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等问题也一直存在。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高志强坦言,自己团队的好技术遇到了另一个执行力强的好团队,没有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人员的精细科学管理,亩产“吨半粮”不会实现,团队的年轻成员也不会很快成长。
2019年以来,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农学院小麦玉米“吨半粮”高产攻关团队与山西瑞德丰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种质创新与栽培生理博士工作站及翼城小麦玉米“吨半粮”科技小院。基于以上基地,团队师生深入生产一线,针对晋南临运盆地一年两熟区生产上存在的品种高产潜力挖掘不足、水肥投入高且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开展一年两作“吨半粮”高产创建行动与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果。
公司副经理黄皋是负责小麦基地的技术顾问,他介绍说:“根据这几年对基地试验田的管理,感觉高教授团队的技术节地、节水、节肥、省工。今年曲沃的一个种粮大户在小麦返青期来基地看时,说我们的小麦苗情没有他地里的好,等到拔节期再来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因为我们基地的小麦长势已经超过他地里的了。”以前大水漫灌的时候,每块地都需要地垄,一亩地就只能种八分五,现在用滴灌模式,有效耕作面积增加,产量明显提高;以前一亩地首次浇水就得100立方米,现在从冬灌到灌浆期浇4次才需要120立方米;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补不同的肥,化肥和农药通过精准滴灌提高了利用率,防虫效果也特别好。
农学院讲师王月超是团队的核心成员,他说:“基地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发素材,我们需要用新的思维从理论方面进行提升以更好地指导实践,让更多的经营主体掌握这项技术,使它的价值最大化。”
李雯是农学院硕士二年级学生,常年吃住在翼城基地,她说:“刚来的时候不会种地,再加上我们的实验模式比较多,有的品种需要早播、有的需要晚播,我还急得掉眼泪呢,公司不仅给我们提供吃住,还安排员工李军卫大叔统筹协调我们的耕种、施肥等事项,帮助我们完成实验。”
节能绿色
基地模式普惠周边农民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节水、节肥、节地、增效,不仅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同时有利于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和固碳减排生态保护。
唐兴镇西石桥村离东关村仅有1公里远,两个村的地连在一起,村党支部书记刘军看到东关村粮食连年高产后特别眼热,就想在西石桥村推广,“刚开始我们村的老百姓不相信这个技术,大家习惯了浇地的时候水‘哗哗’地流着那种大水漫灌模式,不相信这种滴滴答答的滴灌模式能提高产量,后来经过试验,乡亲们相信了。”
西石桥村村集体有200亩河滩地,以前小麦亩产300—35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左右,2022年借鉴了这项技术后,小麦产量提高了50多公斤,玉米产量提高了100公斤左右。“现在浇地不需要地垄了,实际种植面积大增,大型农机也容易下地了。”刘军介绍说,以前浇地的人工费是每亩60元,现在只需要每亩20元。以前施肥一次性撒到地里再不管了,肥料不能完全吸收还造成污染,现在分次精量施肥,能保证完全吸收不浪费。村里使用了这项技术后还实行了全产业链托管,耕作方式实现了从原始化到科学化的转变。老百姓每亩地能拿到700多元分红,比自己种强得多,还可以腾出手去打工。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接受,黄皋也成了“香饽饽”,今年春天还应邀给周边几个村的村干部、农机手、种植大户讲了4次课。2023年,翼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翼城县将在唐兴镇、南梁镇、里砦镇等7个乡镇实施“种植基础设施建设”等七大工程,在全县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田8万亩,其中,建设“吨半粮”示范基地1万亩,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区1.5万亩。
坚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今年,省农业农村厅聚焦粮食生产,实施粮食单产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以单产提升带动总产增长,在同朔、忻定、上党、晋中盆地,创建玉米“吨粮田”;在晋南盆地小麦、玉米两茬种植区打造一批“吨半粮田”。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4年山西省粮食作物大面积增单产行动方案》,提出“强化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辐射带动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粮食总产量达297.1亿斤,为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这是全方位提升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山西行动”,也必将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山西贡献。
记者手记
向“新”而行 提升“研”值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立足我国农业“压舱石”特殊使命,锚定稳粮保供目标。翼城“吨半粮”基地的成功实践,“新”在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产生了新的能量。生产力由劳动手段、劳动力、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必须在这三个方面系统着力。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技术团队和瑞德丰种业公司“强强联合”,激发出了优秀技术、优良品种、科学管理的最大潜力,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最大价值,夯实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的核心引领作用。(记者王秀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