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趁青春 与非遗同行

武笑
2024年05月04日08:28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桃花来你就红来,杏花来你就白。爬山越岭寻你来呀,啊格呀呀呆……”舞台上的周媚,身着马面裙,音色优美地唱起山西省晋中地区的左权民歌开花调,亲切朴实的旋律扑面而来。

民歌悠扬炊烟袅袅,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两年时间里,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二学生周媚,带着山西民歌,从校内走向校外,从省内走向省外。周媚没有想到的是,大学里会和非遗邂逅,并成为传播非遗的使者。

周媚的经历,源自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

青春脚步寻非遗

“什么是非遗?”“你眼里的非遗传承人是什么样子?”……

两年前,刚成为一名大学生的李振国威,从未思考过这些问题。

2022年6月,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山西师范大学联合策划,推出了“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山西非遗青年行”的成员,李振国威走进了临汾市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

“自古临汾一带便有‘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的民谣,从门上看张贴的不同门神,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户人家在来年的祈愿。”跟随着平阳木版年画博物馆馆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国琦的脚步,李振国威感受到:年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反映了百姓生活。“原来非遗如此贴近自己的生活。”

“山西非遗青年行”队员采访祁太秧歌传承人。

包饼馅、打月饼、脱模具……回忆起在忻州古城第一次沉浸式体验月饼制作工艺,如今大四的杨荔莎,依然感受颇深:一块小小月饼的背后,不仅有繁琐的工艺流程,更有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与坚守。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神池月饼的传承人王友荣夫妇向自己发出邀请,“希望你们青年能参与到我们中来,共同思考‘月饼如何创新’,把你们的创新想法融入到我们的手艺里。”杨荔莎说,原来我们青年一代也能够在非遗传承上发挥作用,大有作为。

再有一个多月,杨荔莎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想起大学4年来的经历,她用“开盲盒”来形容,在朋友圈写下:每个时间节点、每件事都与非遗有关,感恩与非遗的相遇,才会有我和非遗的故事。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越来越多的同学积极参与到'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队伍从刚开始的20余名发展到如今的200多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张瑞琴说。

“山西非遗青年行”队员体验漆器制作。

2022年起,青年学生们沿着三晋大地的文化脉络深入调研,开启了“思政+非遗”的第二课堂——在晋中平遥,与推光漆器“亲密交流”,与冠云牛肉“近距离接触”;对话大同,了解大同黄花生产种植现代转型发展之道;走进临汾霍州,体验蒸年馍、捏面塑的民俗乐趣;在晋中左权,聆听来自大山深处的生命之歌……先后深入山西10余个县市,走访非遗项目150余处,采访非遗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100余人,形成采访实录近15万余字,推出系列短视频和非遗手账100余条,全方位感受山西非遗的独特魅力,在行走与体验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

青言青语讲非遗

“我和潞绸初次相拥在四月的风里,是她的温柔细腻,牵着我走出无措的光阴,将自己真正融入三晋大地。让我们在我与潞绸三段故事中,一同迈入丝光隧道聆听岁月深处的丝绸传奇……”大三学生刘以垚,作为“非遗青年说”的一员,在校园内外讲述着自己与高平潞绸的三次遇见。

“我的非遗启航之旅,源自听了一场‘非遗青年说’的宣讲,学姐学长们以青年的视角讲述非遗故事,点燃了我对非遗的热爱。”因为听了刘以垚的非遗故事,大一学生张愉晗在今年3月正式加入了“山西非遗青年行”。

每逢周末,只要有时间,大二学生杜华群、大一学生李春辉等50多名同学,都会轮流来到晋中博物馆、晋中市非遗馆,带领游客们沉“晋”式参观体验。

“山西非遗青年行”队员在山西中医药博物馆调研。

“我不仅要讲清楚榫卯结构,还要把它蕴含的情感讲给大家听……”

“讲解时,我已经从非遗的接受者变为传播者,但同时我还是一个非遗的热爱者。”杜华群和李春辉,希望从青年的讲述视角,把自己对非遗的热爱传播给更多的人。

借助“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孝义皮影;从舌尖上的美味切入讲山西传统面食……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小马驹爱心支教团”的一员,大一学生贾杰每次走进太原市小店区西温庄乡小学时,都会将山西非遗带入课堂,以戏曲、糖画、面塑等丰富小学生们对非遗的认知。

“小马驹爱心支教团”的志愿者在西温庄乡小学为小学生讲解非遗。

“每一个浮雕都是一首歌,每一次打磨都是一幅画卷,木雕的灵魂在那一刀一刻中与我们相遇。”擅长写作的大一学生籍千奇,用文字记录着同学们的每一次非遗之旅,传播给更多的人。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根据同学们的不同兴趣,成立校园文化组、新闻宣传组、研学实践组、理论宣讲组、创新创业组5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山西非遗青年说”的队员们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开展理论宣讲20余次,大家发挥各自专长,以“青言青语”讲好非遗故事。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乔瑞说:“如今,我们在校外形成与服务社会有效的对接机制,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搭建校外实践平台,不断推动非遗走向社会。”下一步,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联系山西省内外高校共同加入“山西非遗青年行”,让更多人走进山西、了解山西。

青春力量传非遗

一边是千年潞绸书写风华绝代的三晋文化,一边是灿若星辰的山西古建遗存。来自成都的刘以垚,带着对潞绸的热爱,和团队的同学们一次次走进大同云冈石窟、运城鹳雀楼、晋中平遥古城、忻州五台山等地,在一块块潞绸上绘就“山西故事”,实现指尖上的“锦绣”山西,寄托一位青年在传承中创新非遗的梦想。

如何将非遗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传播手段应用到非遗传播中来?如何发挥乡村e镇在非遗传播中的作用……在一次次研学中,越来越多的同学们开始思考如何将非遗更好地传播和发展下去,为非遗的守正创新注入青春力量。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非遗青年实践活动并未止步于“行”。通过“线上+线下”共研共学的方式,凝练发展了“山西非遗青年行—山西非遗青年说—山西非遗青年研—山西非遗青年创—山西非遗青年传”一体化研学流程,构建起“实践调研+理论宣讲+理论研究+创新创业+传承传播”的思政育人体系,在行走体验中领略非遗“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魅力。

青春•非遗•传播系列活动暨“第二个结合”与青年非遗保护传承论坛上“山西非遗青年+”品牌活动展示。

4月28日,青春•非遗•传播系列活动暨“第二个结合”与青年非遗保护传承论坛举行,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的“非遗大思政”项目进行了集中展示——

“山西非遗青年行”社会实践团,成功入选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首届“我为同学做实事”项目交流展示活动并获得全国精品项目;

孵化“非遗视角下山西刺绣的创新传承研究”和“潞安绣梦——金银丝线勾勒锦绣山西”两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

成功入选全国首届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

在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奖33次,孵化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级和3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山西非遗青年行”队员走进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

当下,源自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春力量正以不同方式,感受非遗魅力、释放创意活力,以创新之心坚守传承之道。

青春,是朝气蓬勃的,如同清晨从地平线上跃出的太阳;非遗,是积淀深厚的,如同历史长河里沉淀的点点金沙。在师大,当现代与历史相遇,青春与非遗碰撞,迸发出别样的精彩——

“我爱上了非遗”“精美的工艺品才是中国的‘奢侈品’”“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给予的力量”“青年在非遗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二者之间的双向奔赴将永无止境”“每一次实践,都是鲜活的思政课,每一次调研都是全方位的成长”……

在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非遗·传承”——行走的非遗大思政课研学过程中,非遗走进青年学子的生活,青年学子记录并讲述非遗故事,在情感、心理上引发青年对非遗的思考和热爱,达到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互动统一。让非遗被看见,让青年的力量被看见,高校与社会的有益互动正在于此。(图片由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责编:武笑、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