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千万工程”调研行⑤ | 山西乡宁:乡村蝶变 有“颜值”更有“产值”

人民网记者 雷昊
2024年05月23日08:10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夏日的乡宁县龙鼻村,花香宜人、瓜果飘香,自行车骑行道上热闹非凡,薰衣草园、民俗院、产业园等“网红打卡地”吸引县城和周边县市游客观光游玩。

这幅优美的画卷,是乡宁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乡宁县委、县政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布局“四条产业带”和“四条辐射带”,启动实施“百才兴百业、百社兴百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25亿元,高标建设了3个省级、4个市级、82个县级示范村。2024年遴选打造19个县级示范村,全县行政村“能创尽创”,实现从“典型引领”向“百花齐放”转变,推动乡宁县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龙鼻村薰衣草园。图片由乡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龙鼻村薰衣草园。图片由乡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改善人居环境 农村有“看头”

曾经的台头镇因为路上拉煤车多,街面特别脏,村民的院子里也经常是黑灰色,当地人这样调侃道:“黑煤堆里走一圈,白鞋镶了黑花边”。

如今,这里大变样。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栋栋房屋错落有致,一幅幅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家风家教等为主题的彩画跃然墙上,不仅扮靓了村居环境,还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嘉和村的墙绘火车头成为游人们必选的拍照景点。

优美的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底色。在2022年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的基础上,乡宁县委、县政府于2023年投资近亿元,大力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域打造“美丽庭院”,让群众自觉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全面实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户厕改造、公共浴室和日间照料中心“五个全覆盖”,提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113个日间照料中心,为全县农村老年人提供适老服务,并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就餐补助;104个公共浴室解决农村群众洗澡难问题;垃圾收集处理“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规范化运行;93处污水收集处理项目高效运营;累计改造提升2万余个户厕,覆盖率超92%……目前,乡宁县正在积极推进清洁取暖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实现“七个全覆盖”,努力让全县农村群众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清新优美的环境让生活其中的人们越发热爱自己的家园,也让文明乡风成为大家追求的新时尚。家门口挂着家风家训,村里头张贴着“党员先锋模范榜”“好人榜”,每年评选表彰“星级文明户”“好儿媳”,让身边的平凡好人走上领奖台,在乡宁的每个村落都成为现实。 去年9月,乡宁县选送的《龙鼻人民说乡风》代表山西省在北京参加了全国“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说文明,道民风,清廉家风第一宗,勤俭持家都做到,家家祥和万事兴……”朗朗上口的快板书,展现的是乡宁的风采、颜值与气质。

下县千亩长山药基地。图片由乡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下县千亩长山药基地。图片由乡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发展富民产业 农民有“盼头”

下县长山药是乡宁县一张闪亮的土特产名片。日前,在下县千亩长山药基地,种植户们分工明确、配合得当,山药种植全面推进。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下县千亩长山药基地有了飞跃式的发展:2020年投资160万元打造昌宁镇长山药产业示范园;2021年建成长山药储存冷库,储存容量可达50万斤,保鲜时限长达一年,显著延长山药销售期;2022年投资37.9万元实施长山药高产优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规范长山药种植技术,推动老品种保护利用,提高长山药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2023年投资78.5万元新建1000立方灌溉水池,促进土壤改良,减少病虫害,提升长山药品质和价值。

“2023年长山药总产量达70余万斤,亩均产量2000斤,最高亩产量可达到5000斤,每亩销售纯收入从1万元提高到2万元。”下县社区支部书记张爽说。

与此同时,下县社区聚焦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集品种繁育、特色种植、生产加工、电商销售、研学旅行、康养休闲于一体的长山药文旅融合示范园区,探索发展观光农业、研学业态,吸引了近万人次游客休闲观光、采摘消费。

张纪忠是下县社区的村民,也是该村种植山药的种植能手。“我种植长山药几十年了,今年种了3亩地长山药,预计每亩平均产量3500斤,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张纪忠信心满满地说。

在长山药产业的带动下,该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5.7万元跃升到2023年的15.65万元,户均年收入达2.8万元,撑起了下县社区乡村振兴的产业脊梁,走出了一条绿色高效、特色精品的现代农业之路。

除了山药,乡宁县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打造了果品、酿品、药茶等10个产业集群和4个有机小麦、有机杂粮种植基地,谋划推进一批中药材(药茶)标准化基地建设、集雨补灌、生产托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项目,促进更多群众实现稳定增收致富。

乡宁县紫砂陶小镇。图片由乡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乡宁县紫砂陶小镇。图片由乡宁县委宣传部提供

壮大集体经济 农业有“奔头”

在管头镇东团村,油料加工厂机器轰鸣,黄色的核桃油缓缓流出,香气四溢。这个油料加工厂是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项目,一袋袋油料不仅为村民榨出了“希望”,也描绘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与发展的愿景。

“我们村以前没有实体经济项目,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东团村党支部书记李彩祥介绍。

2020年6月,该村探索建立了“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基本模式,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成立乡宁县东科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油料作物基地,为村集体经济增长打造“新引擎”。自合作社成立以来,东团村党支部党员示范,流转土地1300亩,盘活分散的土地和荒山荒地,引领带动农户进行油料作物规模化种植。

“目前,东团村已打造1300亩的有机油料基地,为集体增收80余万元。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干事创业更有劲儿了。”李彩祥说,下一步,计划将有机油料基地发展到3000亩。

为持续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工程,该村党支部引进手套加工厂,采用“支部+公司+党员+群众”模式,集体和个人共同参股经营,实现集体群众双增收。

在乡宁县,东团村只是一个缩影。该县科学布局四条“产业辐射带”,带动县域农业产业特优化、集群化、现代化发展,通过推行“强村十法”和提升“造血功能”,引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致富。

樊家坪村综合运用资金入股、资产承租、土地经营等方法,深挖闲置资金、厂房、土地潜力,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8万元;光华镇尧西村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用“土豆经济”铺就乡村致富路,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尉庄乡庄原村创新土地托管模式,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0万元,带动130余户托管农户平均增收8000元左右……

一个个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2023年乡宁县1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20万元以上的近70%,30万元以上的超40%。

此外,乡宁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统筹运用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做好农文旅协同发展融合文章,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大美云丘一座山、戎子干红一瓶酒、紫砂文创一把壶……从秀丽的风景到嫣红的葡萄酒,从雅致的紫砂壶到珍稀的翅果油,乡宁县从资源优势出发,加快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责编:雷昊、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