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观晋 | 太原、临汾:空气质量退“后十”还有多远?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去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数据。2023年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名单中,山西占3席,临汾、太原、运城,分别排名倒2、倒7、倒10。
其中,太原和临汾两市,连续多年上榜,备受关注。
2023年1—12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前20位和后20位城市名单。(来源:生态环境部)
空气质量不仅关乎群众的幸福感,还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对于排名,怎么看?太原、临汾距离退“后十”还有多远?近日,记者采访了两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
(一)客观看,两市空气质量欠佳是事实
从2023年数据看——
太原空气质量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7,6项污染物浓度仍有PM2.5、PM10、O3三项不达标,氮氧化物指标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一。
临汾在168城市中排名倒2,空气质量较去年下降,6项污染物浓度有PM2.5、PM10、O3三项不达标,有3项同比上升。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要求,优良天数比例需要达到70%以上,两市均不达标。
时间拉长,从5年数据看,“后十”名单中,太原连续5年在列;临汾连续4年在列,2022年排名倒11,2023年又重回名单。
客观看,太原和临汾两市的空气质量欠佳是事实,与全国大部分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太原市大气污染防治指挥调度中心。焦搏文 摄
(二)辩证看,改善幅度其实不小
横向看排名,两地确实不理想;但纵向看绝对值,其实改善幅度不小。
2023年,太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95,实现2019年来“四连降”,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同比改善2.8%,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改善率排在第35位。6项污染物浓度3项同比下降,其中PM10同比下降6%,PM2.5改善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
拿每月降尘量来说,2019年,太原最高的时候达到22.4吨每平方千米,是国家考核指标的近2.5倍。2023年,月降尘量最好的时候降至3.4吨每平方千米。
雨后的太原碧空如洗。图片来源:山西日报摄于2022年6月
再说优良天数,2023年太原市区优良天数235天,比2019年增加了35天。今年1月至4月,太原市区优良天数87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6天;重污染天数2天,比去年同期减少3天。
这些进步来之不易,背后是两市围绕“治企、减煤、降尘、控车”做出的诸多努力。
先看太原。
“十三五”期间,太原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超21%,“十四五”前两年累计下降接近8%。目前,太原市燃煤机组100%完成升级改造,5.5米及以下焦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除6家水泥粉磨站和1家垃圾发电厂正在进行改造外,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2023年4月7日,太原山水水泥有限公司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来源:太原市生态环境局
太原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很大。曾在一年内拔掉黑烟囱11663根。早在8年前,太原建成区8000余辆出租车已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这两年,公交车也全部电动化。农村清洁取暖实现全覆盖。
再看临汾。
2017年以来,临汾先后关停焦化企业23家、钢铁企业2家、大型塑料制品企业1家,退出“一城三区”砖瓦企业13家,淘汰洗煤企业82家,市区及周边实现了重污染企业“清零”。全市保留的5家长流程钢铁企业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临汾街景。闫锐鹏 摄
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工作,改善幅度这么大,数据还是不理想?还是退不出“后十”?
近年来,群众对生态的刚需越来越高,各地对生态保护前所未有重视,空气质量普遍向好,大家都在进步。
太原和临汾本来空气环境基础就弱,如果改善幅度没有其他城市大,甚至还有反复,排名自然不会进步。
总之,两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还不稳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三)全面看,多重因素叠加更需非常之功,退出“后十”不易
两市空气质量迟迟退不出“后十”名单,是多种因素叠加。
山西盆地分布示意图。来源:星球研究所
首先,从地形地貌上看,太原和临汾大气环境容量确实“先天不足”。
两地都处于汾河谷地,其中太原三面环山,整个城市像一个簸箕一样,只有南边一个出口。而临汾地形呈“两山夹一川”的“凹”字型分布。此外,临汾地区小风天占比近76%,风速年均风速仅2.1米/秒,污染物难以疏散。
并且两地工业布局因素影响突出。太原主城区仍然保有燃煤发电企业以及1100万吨钢铁项目、330万吨焦化项目,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并不多见。而临汾市近七成工业企业集中在约3300平方公里的汾河盆地内。
地形因素叠加工业布局影响,两地大气自净能力较差,重污染是必然。
其实,汾渭平原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2023年公布数据后20位的名单中,有7个城市位于汾渭平原,太原、临汾均在此列。不过自然因素难以改变,改善空气质量,根本在于大幅度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其次,从经济结构看,太原和临汾,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都偏重,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下面以太原为例进行剖析。
太原是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在太原选址建厂的就有11项,大量煤炭、电力、焦化、建材企业在此集聚,让太原背负着沉重的生态欠账。但是转型之路并不轻松。截至2022年,太原规上工业企业共有847家,85%是重工业。从2013年到2022年,重工业数量占比上升5个百分点。
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短时间内无法根本转变。看生产,2014年到2023年,太原能源生产总量增加三成,主要为原煤、洗精煤、焦炭和火电。看消费,近5年,太原市规上企业煤炭消费量总体上涨,2023年超过3500万吨,平均每天近10万吨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上了天”。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超四成集中在煤炭、炼焦、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相关人士表示,技术减煤仍困难重重。
山西晋煤物流铁路改扩建项目。来源:清徐融媒
公路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没有根本转变。2023年,太原氮氧化物指标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机动车尾气排放占比在第二个年度周期突破50%,成为城市氮氧化物主要来源。相关人士认为,工业企业在此项指标上的减排成果被交通排放增长抵消。当前,太原和临汾以公路货运为主的交通运输结构没有根本转变,“公转铁”仍需推进。
其实,环保差等生也有“逆袭”的案例。曾经一段时间,合肥一直是长三角地区PM2.5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近年来,合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10年间,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8.7%,达到36.6%;第三产业占比提升20.8%,达到60.2%,GPD翻了一番还多。优良天数从182天上升为314天,PM2.5从88微克/立方米降至32.3微克/立方米。
再看太原和临汾,10年间二三产业比重几乎没有变化,近5年,二产比重还呈现上升趋势,传统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临汾汾河公园。来源:山西画报
必须看到,这两年,临汾经济发展势头猛劲,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增量连续三个季度领跑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连续9个月排名全省第1。但是如何兼顾经济与生态、以环境治理倒逼产业结构转型,两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转型问题是另外一个话题,此篇不赘述。
最后,除了这些短时间难以改变的客观因素,城市精细化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两方面。
太原一位常住居民,开了几天窗户,还放着纱窗,家里落满了灰尘。
先看扬尘污染。
主要来自工地和道路的扬尘污染,是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的重要来源。太原降尘量最高的时候是在2019年6月,当月达到22.4吨每平方千米,是国家考核指标的近2.5倍。2021年,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曾指出:太原市扬尘污染问题突出。
建筑工地做到“六个百分百”(工地周边100%围挡、出入车辆100%冲洗、拆迁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物料堆放100%覆盖)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扬尘污染。
项目工地对出入车辆进行清洗。来源:太原市城乡管理局
近两年,太原大大小小的工地多的时候有1400多个,减排潜力不小,这些工作也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问题在于,工地归属于城管、住建、园林、水务等不同单位,多部门管理,看似都在管,实际上是“九龙治水”。道路扬尘问题与工地类似。
2023年6月,山西省省长金湘军在太原调研,指出扬尘问题所在。此后,全市工地扬尘问题压在太原市城乡管理局头上。该局成立了工地扬尘污染控制专班和道路扬尘污染控制专班,制定了6个精细化管控方案。
效果立杆见影。2023年,太原每月降尘量最好的时候降至3.4吨每平方千米,PM10同比下降6%,PM2.5改善率居全国省会城市第3位。由此可见,治理扬尘问题并不难,首要的是压实责任、做细管理。
机扫车进行道路湿扫和冲洗路面。来源:太原市城乡管理局
太原的扬尘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还较为突出。2022年太原市柴油车保有量超10万辆,其中重型柴油货车保有量近2万辆,国五以下排放标准占近40%,高排放车辆新能源替代步伐缓慢,是造成移动源排放NO2污染的重要因素。
每天约5万辆中重型货车穿城而过,柴油货车作为移动污染源需进一步精准管控。
待太原西北二环高速公路通车后,预计将纾解途经城区的中重型车辆。但诸多问题亟需精细的管理方案。比如,怎样才能更有效管控老旧柴油车?重点工业企业能不能通过门禁系统识别甄别?怎样规划货车行使路线更合理?
2023年冬,太原汾河巨龙码头,市民在拍摄白鹭。石晶 摄
面对大气污染,太原和临汾在“先天不足”情况下,更应该多一点壮士断腕的转型紧迫感,多一点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多一点城市治理的主人翁责任感,才能早日摆脱“后十”魔咒,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金台观晋”是人民日报社山西分社着力打造的新媒体品牌专栏。我们努力以人民日报的大格局观察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布局,努力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山西。
统筹:何勇
本期策划:何勇
文字:人民日报记者付明丽 人民网山西频道记者焦搏文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山西频道 人民网山西频道
投稿邮箱:rmrbsxfs@163.com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