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行进中国·创新山西|地下300米矿井亲历记

人民网“行进中国”山西调研采访团
2024年06月08日07:53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10米,50米,100米……

大约2分多钟,“罐笼(上下煤井的电梯)”减速停下。强风扑面而来,横贯半封闭式箱体。出口悬挂的栏杆已被电机缓慢向上收起。往前踏出几步,就是晋能控股长治公司三元煤业离地300多米的开采工作面。

6月6日早上8点前,人民网“行进中国”主题调研山西采访团下井成员已经提前做好准备:内穿灰绿色秋衣秋裤,外套橘黄色反光工作服;头戴矿工帽,脚蹬黑色长筒胶鞋;腰挂红色自救器,以及矿灯、定位仪;还有一台已经登上了个人微信账号的5G智能防爆手机。随手往口袋里揣一小瓶矿泉水,则万事俱备。

井下采访。人民网记者唐宋摄

井下采访。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矿区每天安排有三个班次,两班生产,一班检修。为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采访小队选择跟随检修人员下井,三元煤业机电设备中心技术员郝丕成将提供协助。

采访团成员在矿区与矿工交流。人民网记者邓志慧摄

采访团成员在矿区与矿工交流。人民网记者 邓志慧摄

下了“罐笼”,一条超过5米宽的拱形巷道便呈现在面前,巷顶路灯一直向前延伸。汽笛声响,一辆白色胶轮车停了下来。坐满人之后,最后登车的矿工开始关门、插插销,并按下按钮鸣笛提醒。

记者探访矿井下的世界。郝丕成摄

记者探访矿井下的世界。郝丕成摄

车辆行驶速度不是太快,在每一个巷道分叉口,司机都会停车鸣笛。郝丕成介绍,井下的规矩是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行车让行人,一切都以安全为先。坐在被防护网包裹的车厢中,采访人员还是紧紧抓住了车顶垂下来的黄色扶手。

约莫20分钟左右,采访小队在进入“4326回采工作面”的入口处下车,准备乘坐另一辆车。等待间隙,记者掏出装在上衣口袋里的防爆手机,点亮界面,显示有60多条微信未读信息。用手机向留在地面指挥中心的同事报平安,视频清晰流畅。

郝丕成则用另一部手机,与地面上的智慧调度指挥中心集控员进行实时视频对话。这场穿越300米地表对话的背后,得益于主巷道5G-700M基站布局建成投用。

三元煤业综采队检修班组长张飞此前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有了5G技术,不仅能与地表深处通话,还能实时观看井下动态,实现井下作业环境、人员、设备可视化管理。他介绍,现在使用的井下机器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如果重要机组有故障,它会自动报告有什么故障。

作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省份,山西正在加快推进煤矿“数智化”转型。5G赋能矿井智能化“长出”新模样。

“通过应用综采面全景视频拼接系统,不仅提高了矿井作业的精确性和安全性,还减少了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依赖,降低了作业风险。”国家能源局煤矿智能化第一批专家组成员、山西省煤炭学会千人智库高级专家李泽荃谈到。

三元煤业机运队检修班组长杨亮亮深有体会:“过去需要很多人巡检皮带,现在有了主运AI巡检系统,调度室和队部就可以依托AI系统的实时反馈信息,告知让井下检修班组第一时间处理安全隐患。”

在交叉路口等待片刻,一辆前后都有方向盘、小一点的胶轮车载上采访小队沿小巷道下行。小巷道左手边是沿路架设的皮带运输机,右手边是加了防护网的待采煤层。

大约十几分钟后,胶轮车沿原路返回。前往挖煤区的路一半被采煤配套设备占据,余下几百米只是靠腿前进。

“你听!”在路上,郝丕成指着一小截外露、末端封闭,横向插入煤层的黑色管道说。采访小队这才知道,里面“嘶嘶”轻响的是瓦斯在往外涌出。这些管子实际上有十几米长,结合负压抽采技术,瓦斯抽放系统能将未开挖煤层中的瓦斯抽采至地面用于发电。

液压立柱撑起采矿工作空间。摄影:唐宋

液压立柱撑起采矿工作空间。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一路采访、一路跋涉,采访小队终于来到了采割煤炭工作的最前沿。此时维修班员工正在给液压支撑设备拧螺丝、换部件……采煤时,长长的一排液压立柱,为前线矿工撑起可以走动的工作空间。

工人正在检修采煤机。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工人正在检修采煤机。人民网记者 唐宋摄

不知不觉已下矿4个小时,采访小队选择在中午12点左右上到地面。到了下午三点多的下一班次,巨大的采煤机将会“苏醒”,到时它身上硕大的圆形“滚桶”刀片的一次“横扫”,就能切下宽200多米、高3米左右的煤层,上部悬空的4米左右的煤层受重力影响自然垮落至液压支架后部的刮板输送机。(陈键、唐宋、卢鹏宇、张超宁)

(责编:董童、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