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千万工程”调研行⑪丨山西阳高:“农”墨重彩 乡村生机涌动

武笑
2024年06月19日09:30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乌黑的尖椒,珠圆玉润的紫番茄,青里透白的黄瓜……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狮子屯乡东双寨村的阳高县设施番茄科技示范基地里,生活中常见的生鲜果蔬却“变”了色,仿佛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众人在五彩斑斓中探寻了一场关于智慧农业的“黑科技”。

聚力打造农业赛道,阳高县大力发展杂粮、畜牧、杏果、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全力主推特优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科技助力设施农业“棚”勃发展

弯腰穿过通道,走进阳高县设施番茄科技示范基地一间番茄大棚里,一根根红蓝色变化的灯管让人眼前一亮,架子上的一颗颗番茄长势喜人。

“这是LED光谱工程,能够模拟太阳光谱,在彩色的灯光照射下,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还能延长番茄生长期。”阳高悦隆宝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建飞介绍说,栽培室采用的智能LED光源宛如植物生长的“小太阳”,在早晚可以分别增加2个小时的光照,产量增加了40%,实现了番茄产量质量“双提升”。

而在另一个大棚里,来自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研究生们正在按比例配备营养液。一边的育苗盘里,用数字标注着一个个番茄新品种。

阳高县设施番茄科技示范基地里的LED光谱工程。人民网 武笑摄

“营养液分为A、B、C三级,在每天不同时间浇到土壤里。”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唐婷婷已经和同学们来到阳高2个多月,全程跟踪番茄生长过程,记录光照、肥料、水分、营养液等对不同番茄品种的影响,进行小规模实验,实验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

“有的品种口感更脆,有的品种则更糯,有的品种口感甘甜,有的品种则酸中带甜,都可以随便吃。”胡建飞随手摘下几颗成熟的“黑樱3号”番茄让大家品尝。

由于品种特殊,普通的番茄5元左右一斤,但是胡建飞种植的番茄能翻一倍甚至两倍。在高价格的背后,是先进技术的支撑。

2022年7月,阳高县人民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番茄产业研究院,同时配备基础设施齐全的专家学员宿舍、餐厅、实验室。在专家的助力下,如今,所有温棚不仅全部使用了水肥一体化机、智能控温、滴灌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技术,还陆续进行番茄新品种的示范推广、肥水一体化、病害防治、设施番茄绿色防控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草莓番茄”“釜山88”“黄玲珑”“清口蜜”“黑珍珠”等高品质、高附加值番茄品种已试种成功。

阳高县设施番茄科技示范基地里的“黑色”尖椒。人民网 武笑摄

“现在全部都是订单销售,已经形成固定的客源。”胡建飞介绍说。

科技元素融入百姓菜篮子,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收入,也帮助阳高的小番茄事业走上了正轨。

如今,阳高番茄已经实现一年四季都可采摘,阳高特色蔬菜品牌走向更多百姓的餐桌。今年,阳高县将力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4万亩,总产量达到46.7万吨,设施农业继续在大同乃至山西“领跑”。

从“卖鲜果”到深加工 收获“杏”福满满

夏风灼热吹,麦黄杏子肥。在阳高县古城镇赵家村村民巩培武的6亩杏园内,绿叶掩映下,一颗颗鸡蛋大小、翠绿色的“大接杏”压弯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

“再有半个月,就能采摘了。”从每天清晨6点到晚上7点,巩培武一家都在果园里。细心地除草,准备包装箱,在即将到来的丰收时节,巩培武忙得停不下来。

四百多年的杏树栽培史,让阳高有了“三晋杏乡”之美誉。“以前只有院子里有杏树,品种不好,杏果个头不大。”巩培武回忆起与杏“结缘”的日子,起初阳高产的是“小而酸”的土杏子,产量低、规模小,难以形成产业。2006年,全县统一在地里种上了“大接杏”这一新品种,推动杏树种植,发展杏果产品深加工,改造杏果老旧果园,建设标准化果园……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举措,阳高杏果产业发展走上了专业化、快速化道路。在阳高,杏果年产量达到 43506.9吨,年产值达2.7亿元。

阳高县龙泉镇守口堡村杏园里待熟的杏果。周振宇 摄

与此同时,阳高县中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杏脯生产车间里也迎来生产旺季,工人们正在车间生产线上忙碌。一个个杏子在流水线上自动流转,经过清洗、去核、煮烫、烤制、灭菌消毒、包装等程序,摇身一变成为一袋袋杏脯,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将阳高京杏、鲜食杏、仁用杏等加工成杏脯、杏干、杏核、杏仁产品,既解决了杏果不易保存、积压滞销的难题,又大大提高了附加价值,扩大了市场销售范围。”企业负责人王志军介绍说。

今年,阳高继续坚持走精深加工的路子,加快实施山西雁门三犁年产500吨杏脯果干加工厂项目,优化推出杏脯、杏酒、杏饼等系列产品,力争杏果产业年产值达到3亿元。

基层治理引领乡村“向美而行”

每天傍晚,阳高县龙泉镇花苑村广场上,渐渐热闹起来。在蔬菜大棚里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走出家门,或成群地坐在一起唠着家常,或扭动着腰肢,跳起广场舞。

“以前村民们,都是你一堆堆我一堆堆地坐,现在大家坐到了一起。”龙泉镇镇长鲁平说。

在这个由7个自然村移民搬迁的村庄里,村民如何“融”到一起,曾经是个难题。

调解好搬迁户间的矛盾纠纷,宣传好搬迁政策法规,讲清楚村民内心存在的“纠结与疙瘩”……在花苑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期间,小鲁调解工作室应运而生。

阳高县龙泉镇花苑村村居前黄花绽放。龙泉镇花苑村供图

因排水、倒垃圾引发的纠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工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在花苑村支部委员会二楼的小鲁调解工作室里,一本调解台账上记录着一件件纠纷。

“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矛盾就会化小。”只要接到网格员的纠纷报送信息,调解员鲁学虎都会上门详细了解产生矛盾的原因,耐心和矛盾双方谈心,再把大家叫到一起解开心结。

“村民之间有矛盾时,先是网格员、街巷长发挥作用,调解不成再到小鲁调解工作室解决。”鲁平介绍说。

村民在小鲁调解工作室求助。受访者供图

融入网格化管理,建立村民矛盾纠纷问题台账,对各类矛盾纠纷逐一登记备案,设立法律咨询专窗,梳理总结各类典型案例……在花苑村,村民们不仅“融”为了一家人,矛盾数量逐年降低,小鲁调解工作室的经验扩展到阳高全县。

发挥基层调解工作室的作用,成为阳高县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举措之一。在此基础上,阳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加强“两会一队”、平安志愿者等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新时代下的村规民约,推行“街巷长制”,建立民生诉求台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责编:武笑、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