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地市链接

大同天镇县:提升易地搬迁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2024年06月25日10:12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大同市天镇县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在县城建设万人移民集中安置区万家乐易地搬迁社区,安置了8个乡镇28个整体搬迁村、51个插花搬迁村,涉及搬迁群众3726户、10232人,配套建设扶贫产业城和人社扶贫技能培训基地,是全省易地搬迁最大的住宅与产业综合体。2020年11月,万家乐社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全国美丽搬迁安置区”。

搬出山沟窑洞、搬入县城楼房,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有了显著提升,但万人级的搬迁体量,是对当地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极大的考验。天镇县聚焦易迁群众从山村到县城、从村民到市民、从村居到社区、从务农到务工四个变量,老、中、青、妇、少、病六类群体,着力解决三个“有效衔接”问题,不断提升移民搬迁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以社区治理指数推动群众幸福指数,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坚持党建引领,破解村级治理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的难题

万家乐易地搬迁社区有效破解了当地“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难题,但社区治理问题也随之而来:万人聚集不好管、多村扎堆不服管、权责模糊不愿管、老村新事不会管。村级治理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的难题,是万家乐易地搬迁社区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坎。

搭建组织架构。成立天镇县社区治理服务中心,同步建立党委,撤销原搬迁村村级组织,成立4个社区党支部,划分12个网格党小组,形成“1个中心党委+4个社区党支部+12个网格党小组”的党组织架构;同步建立群团组织,居委会及下属各委员会、居民监督委员会等居民自治组织,原有的村级治理架构与社区治理架构顺利转化、无缝衔接。同时,配强骨干队伍,合力形成“党建引领、居民自治、专兼结合、共建共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新格局。

健全治理机制。对标“促规范、提效能、树形象”三个靶向,高质量开展制度、作风、环境“三项建设”,建立健全学习培训、便民服务、平安建设等7类48条工作制度,服务中心党委和4个社区党支部全部实现制度上墙、铭牌上门、工作牌上桌,确保群众办事寻得到门、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构建产城融合,破解壮大集体经济与促进群众增收有效衔接的难题

群众就业没平台、没技能,村集体经济缺少产业支撑是曾经的致贫原因。天镇县构建“产业覆盖到村(社区)、就业覆盖到户、保障覆盖到人”的产城融合格局,破解壮大集体经济与促进群众增收有效衔接的难题,让搬迁群众“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搭建就业舞台。分三期建设占地180余亩的万家乐产业城,为群众就业搭建平台。目前,一期轻纺陶艺园入驻劳动密集型企业16家,吸纳就业人数1665人;二期食品加工园入驻2家企业,吸纳就业人数500人;三期恒宗茶艺园正在建设,预计入驻12家企业。产业城“一城三园”全部投产后,可带动3500余人就业,确保万家乐易地搬迁社区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搬迁户都能实现“家门口”就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服务群众,天镇县把县委非公和社会组织工委建在产业城,与人社部共同建成员工爱心公益食堂及子女爱心托管站,解决了员工就近吃、放心吃、实惠吃和员工未成年子女安全托、优质托、免费托的问题,消除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

开展技能培训。由人社部援建人社技能培训基地,设置“天镇保姆”品牌家政服务和制衣缝纫、电工、电焊4个培训科目,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业技能提升与入驻企业用工的双向需求,订单式培训搬迁群众600余人且全部实现就业,形成“培训促就业、就业兴产业、产业保就业”的互促互赢格局,这一做法入选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壮大集体经济。依托光伏收益,每年社区集体增收130万元,依托新区门店出租,每年社区集体增收70万元。集体收益用于建设公共设施、开展社会优抚、组织文娱活动等小型公益事业;针对“老弱病”群体设置保洁员、保安员等公益岗位217个;为社区居民设置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托老、托幼等服务性公益岗位200多个,让壮大集体经济与促进群众增收实现有效衔接。

打造全科服务,破解服务深度与服务广度有效衔接的难题

新的居住环境和从业环境,让搬迁群众普遍产生“人生地不熟、办事不方便”的困惑,为此,天镇县在社区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做文章,开展全科服务,做到群众在哪里遇到困难,党的旗帜就插到哪里,群众在哪里需要服务,党的队伍就跟进到哪里。

开展便民服务。建成建筑面积为3407平方米的党群服务大楼,开展党建引领、就业养老、就医就学、民政服务、信访接待等便民服务事项,提升服务群体覆盖率、服务事项覆盖率和群众满意度。建成幼儿园和小学各1所,满足900多名适龄就近儿童入园入学;代办帮办户口迁移、医保缴费、城市低保、养老保险、小额信贷等服务事项7400多件次。

开展专项服务。以卫生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康复中心、物业中心、综治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六个中心”为载体,全科目组织开展各项公共服务,其中组织义诊26次,为2850人提供免费体检服务;成立“老孟调解室”,聘请从事基层司法工作30多年、实践经验丰富的退休干部孟国玉同志负责化解群众间的矛盾纠纷;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让红色文化、孝贤文化在现代化社区管理体系中传承和发展。

开展志愿服务。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文化志愿者服务队、安全生产志愿者服务队、法律志愿者服务队、未成年人志愿者服务队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理论宣讲、安全生产生活科学普及、教育服务、法律普及、体育健身等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群众2.4万人次。(郭文治 李静雯)

(责编:麻潞、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