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云冈石窟:千年瑰宝历久弥新

2024年07月08日08:26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武周山下,十里河畔。千年云冈历经沧桑,更加璀璨夺目。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殷殷嘱托,使命在肩。四年以来,云冈研究院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原则,培育了多学科交叉的文物保护科研团队,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文物保护、档案记录、展示利用、考古研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科学性保护的转变。同时,依托云冈研究院和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等科研阵地,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扩大云冈学拓展文化影响力,让人们在“活”起来的文物中体会文化的力量。

历史长河奔涌,一件件生动传神的佛教造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都在诉说着云冈厚重历史与悠久文化。“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我们有义务把它保护好、研究好、展示好、传承好。”在佛教艺术、古代建筑、博物馆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造诣颇深的知名学者杭侃教授担任云冈研究院院长,他表示,保护好云冈石窟,我们既要面向过去,更要做好当下,还要面向未来。这几年,保护工作实现了从局部到全部,从整体到精、细、微的转变,科学保护与利用让云冈更加璀璨夺目。

“我们在这里修复的每一件佛像、雕刻,都是对历史的致敬,只有带着感情和责任去修复,才能做好。”7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云冈石窟第10窟时,云冈研究院石质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工作人员赵斌正在脚手架上专注地工作着。凭着对文物修复的热爱与执着,赵斌自2012年加入修复团队以来,每天早出晚归精心修复每一件文物,成为圈内人人皆知的行家里手。他说,“对一个病害区的修复,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修复工作中间还不能有过长的停滞。”对此,赵斌并不觉得枯燥,“工作中各个修复师会相互交流请教,看到残损的雕像每天在变好,听到游客们的赞许,都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尤其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文物修复的行列中,力量越来越壮大。我们要学习古代工匠的精神,把云冈石窟保护好、传承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千百年后都能看到这个伟大的奇迹。”谈到修复人才队伍的扩大,赵斌颇有感触地说。

除了人工修复保护,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去保护云冈,也成为云冈研究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杭侃说,云冈研究院积极推动石窟数字档案建设,实现石窟信息的永久保存。现已完成石窟总量的2/3,计划2030年前全部完成。特别是借助数字扫描和3D打印技术,实现了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化传承。他举例说,去年12月在深圳博物馆举办的“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上,通过数字化采集、3D打印技术1∶1原比例精准还原了云冈石窟第12窟,让这一气势恢宏、色彩艳丽的“音乐窟”直观地呈现在现场观众面前。同时,游客们还可凭借VR眼镜沉浸式体验千年瑰宝的魅力,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正以“年轻”的方式“活起来”。

“云冈石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教授孙瑜已潜心研究云冈学近十年,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她的研究团队人员增加和大量学术成果的涌现,孙瑜愈发感觉到云冈学的厚重。她表示,“跨学科交叉式研究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原则,云冈石窟丰富的石窟造像、建筑、服饰、装饰纹样、音乐舞蹈文化遗存对我们探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史有重要意义。现在除历史、考古、艺术、建筑及文物保护之外,法律、化学等有关学科也加入了云冈学研究行列。”

在孙瑜办公室的案头,放着云冈学学院与云冈研究院共同编撰的13卷本《云冈石窟艺术全集》(草稿),她说:“这套全集对云冈石窟有关的古建筑、佛像、动植物、佛经故事做了详尽分析。我们学校如今又专门建成了云冈学文献资料中心,获批了云冈研究中心山西省重点智库,并创办了《云冈研究》期刊。可以说,山西大同大学的云冈学研究已经呈现出崭新面貌。”(李强 彭国强 姚晓敏)

(责编:段思齐、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