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笔描绘乡村全面振兴
观众在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参观画展。 |
不久前,北京画院画家谢永增致电嘱我,为《用艺术点亮乡村——吕梁沿黄乡村写生作品集》作序。这本厚厚的作品集里,不仅有谢永增的作品,也有致力于以艺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同行者佳作。在20多天时间里,60多位中青年画家沿着古老的黄河岸边,一路奔波在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兴县、柳林县、石楼县中沟壑纵横的土地上,他们深入一座座古村落,于是产生了200多幅写生成果。
之前,我耳闻谢永增已久,也看过他的几幅作品。后来,在临县孙家沟村那个古朴的窑洞院落里——据说是全国唯一建在窑洞里的美术馆,我和谢永增有过几次详谈,甚为投缘,引为知己。于是,我对其画作有了一些深入的了解。
在当代山水画坛,谢永增的艺术风格别具一格,其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一直备受关注。艺术家往往都有一个创作的“原乡”,比如莫言的山东高密、余华的浙江海盐县、梵高的法国阿尔勒等。谢永增的画作多是描绘以吕梁山区为代表的黄土高原。
在画作中,谢永增赋予吕梁山区乡村院落、沟壑梁峁以独特的艺术美感。他用迷蒙的墨色,渲染烘托,层层积墨,营造出既朦胧含蓄又葱郁旺盛的气韵。在虚实变幻的笔墨里,谢永增心中的高原村落若隐若现,灵动而不虚浮,厚重而不郁塞。与传统山水画不同,谢永增的画作里极少有大面积留白,满纸墨色涌动,让雨后的吕梁山区氤氲着山水云雾之气。
看得出,谢永增对吕梁山区这片高山厚土有着深厚的情感,也有着扎实的生活体验。《吕梁厚土》《吕梁深秋》《吕梁积雪图》《雨后孙家沟》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吕梁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眷恋。这些厚重与灵动、高亢与低沉、开阔与苍劲的描摹,展现出画家对人与自然的观照,一种人文情怀充盈其中。
谢永增与他的同行者所从事的事业,也是我的关注点。
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当前,不少地方在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和发展民俗文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美术、艺术设计等资源“下乡”,并做好二者的结合,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最爱跑的地方是乡村,最爱写的是一个个靠奋斗致富的乡亲。我走过不下上千个乡村,有美感、有艺术气息的村落总是能吸引我的注意。我曾以《大山深处有画师》为题,报道湖南省浏阳市小河乡新河村的乡村画室;也曾以《艺术让村庄更美丽》为题,报道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张家塞乡富民村,在画家带动下,通过艺术设计改变乡村;还曾以《左权民歌,越唱越有滋味》为题,报道山西省左权县以左权民歌带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故事……在艺术赋能乡村的案例中,谢永增和他的窑洞艺术馆想必也是其中之一。
中青年时期,谢永增几乎每年都要深入吕梁山区写生,他画吕梁山区的沟沟壑壑,描摹老区的男男女女,渐渐地爱上了这片土地,也把根留在了黄土高原。2019年,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在一个颇有历史的窑洞院落里落成。艺术馆开馆5年来,谢永增和他的朋友、同行者本着“艺术点亮乡村”的宗旨,举办各种画展30多次。犹如在沉寂的湖面丢下石块,来自山西、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大学艺术系或美术院校的师生陆续进驻孙家沟写生,让这个“养在深沟人未识”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这些师生又通过画笔,把孙家沟的古朴之美带向全国各地,让更多人慕名来到孙家沟,来到临县。
孙家沟村也借此得到发展。在艺术家入驻后,村里十几个院子被修旧如旧,用作民宿、餐饮、展馆等,还修建了停车场。2022年,孙家沟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谢永增孙家沟艺术馆所在地是一处红色遗址,窑洞院子外挂着“军委三局旧址”的牌子。
1947年至1948年,由于陕北延安局势吃紧,毛泽东和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中央后委由叶剑英、杨尚昆带领,从延安经碛口镇东渡黄河进驻吕梁后,就驻扎在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后委大部分机关分散在位于临县湫水河畔的村子里。军委三局承载着各解放区与中央机关联络的工作,就驻扎在孙家沟村这一隐蔽的山村,用电波联络中央和全国各战区前线、白区地下工作。
这段红色历史早已刻在临县人的记忆里。不止湫水河畔的临县,谢永增和青年画家们走过的兴县、柳林县、石楼县,都是吕梁山区的核心区,也都是革命老区,是晋绥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局、晋绥军区曾在此多年驻扎。
踏上这片高原厚土,眼中所及布满沧桑,一村一镇都写满了千钧重量。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和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吕梁精神。
不到老区,不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不看看那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画作,就无法知晓当年老区人民的奉献与牺牲,也不会懂得老区人民对党的深情。
谢永增将艺术馆设立在这样一个红色的传统村落,既是艺术家一种精神的归宿,又何尝不是对老区人民的一种致敬?60多位中青年画家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血浇灌出来的一幅幅作品,又何尝不是对老区人民的一种精神礼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