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绿满山川 青山生金

人民网记者 张婷婷
2024年08月15日09:50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七月的五台县驼梁峰,不仅有松林、草甸、巨石、溪水、牛马,还有满坡满眼盛开的金莲花,一抹抹热烈的明黄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娇艳。

这里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只是山西省国有林区万千美景中的一隅。

一棵棵树,一片片林,记录着山川大地的绿化。从巍巍太行到连绵吕梁,群峰披绿,醉人心扉;从林深密处到灵动湿地,豹跃青川,万鸟翔集;从连翘沙棘到林菌林药,果满枝头,沁人心脾……三晋大地,绿色不断铺展。

永和县沿黄三北防护林工程。景慎好摄

永和县沿黄三北防护林工程。景慎好摄

扩绿——

播绿撒翠 厚植生态底色

今年66岁的赵德清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种树。

“这里每处荒山海拔多高、适宜种什么树,我都一清二楚。”1981年,赵德清毕业分配到大同市大同县(现云州区)林业局,一干就是37年,他把云州区的荒山都走遍了。

担任县林业局局长的17年间,赵德清带领干部群众将30万亩火山群示范林、20万亩采凉山防沙林、10万亩三北防护林联成网,筑起京津风沙绿色屏障,建设9万亩经济林,全县新增林地55.6万亩,总面积达到105.6万亩。把“种树比养娃还难”的云州区,变成了森林覆盖率达23.9%的塞上绿洲。

太原市荒山绿化。景慎好摄

太原市荒山绿化。景慎好摄

“以前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现在是大风不扬沙,小风不起尘,环境越来越美了。”在采凉山森林公园,赵德清看着满山的绿说道。

在朔州市右玉县,植树造林成为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要务,每到春秋两季,他们都会带头植树,而且要挑最难的地方栽,这一传统已经传承了70多年;

与右玉千里相望的平陆县,黄河北岸的南候沟荒山上,龙柏、花椒迎风而立;

太行山东麓的沁源县,扩大造林面积19.8万亩、经济林4.3万亩,森林覆盖率接近55%,居山西省首位;

…………

经过持续开展造林绿化工作,三晋大地树更多了、山更青了、地更绿了。数据最有说服力:“十三五”以来,山西每年实施营造林400万亩以上,累计完成3800多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59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3%。

“‘缺林少绿’的山西自加压力,以科学绿化为遵循,‘十四五’以来人工造林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国第一。”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同锁介绍,2023年,全省义务植树1.3亿株,营造林456.76万亩。

护绿——

守绿有方 筑牢生态屏障

天刚蒙蒙亮,吉县红旗国有林场马连滩管护站的护林员已进山巡护。

“山路不好走,我们只能将摩托车骑到山脚下,靠双脚巡山,一天下来至少要走13公里左右。”护林员温玉卫告诉记者。

海家窊林区护林员巡山护林。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海家窊林区护林员巡山护林。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作为森林防火的最前线,温玉卫每天都要进山。“巡护要做好森林防火、监测物种变化及严查是否有偷砍盗猎等违法行为。特别是无人烟区,一旦发现有人为活动,必须立即查清原因,加密巡查。”

这几年,吉县红旗国有林场不断创新巡护方式,“无人机空中巡护+视频远程监控+护林员地面巡查”三管齐下,各管护站护林员按时进山巡护、夜间分组瞭望,对农林交错区等地段进行重点监护,形成立体化的高效巡护体系,做到360°全覆盖、无死角,24小时不松懈、不懈怠。

在马连滩管护站监控室,副站长郭自强正认真观看监控画面。“系统监测范围覆盖整个林场,可以全方位旋转画面,还可以将画面针对性地放大,路过车辆的样子形态都可以清晰看到。”

吉县巡护“三管齐下”,历山则有“一长两员”。

200公里之外的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起局、站两级林长和森林资源监督员、森林防火督导员相结合的“一长两员”工作体系,将辖区资源划分为阳城片、垣曲片、沁水翼城片三个片区,网格化落实双层双线管护责任,做到林有人看、山有人管、事有人办、责有人担。

走进历山数据中心,新近改造提升的历山智慧之窗大屏数据在不断变化,巡林护林、林草防火、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等模块次第展开。打开林草防火辅助决策系统,35台地表火探测器、80台语音播报器、20个取水点、8支半专业消防队的动态信息一览无余。

从护林员到林长,从国有林管理局到各市县,保护始终是山西坚守生态安全红线的重要手段。

兴绿——

点绿成金 探路生态富民

“野生沙棘是右玉生态的‘晴雨表’,近年来一到夏天漫山遍野全是绿色。”指着一片沙棘林,右玉沙棘研究所所长曹满介绍,“如今我们把绿色转化成‘金色’,让沙棘果成为百姓致富的‘金果果’。”

“右玉年均气温低、昼夜温差大,一般的经济林树种生长期长,但沙棘是个例外。”当年,靠着一辆自行车、一包干粮、一个防身工具,曹满钻进右玉的山坡沟峁调查,硬是从大半个右玉采集到40多个优良沙棘种源。

优良类型选择、引种、育种……在沙棘栽培和经营管理技术研究中,曹满和同事们总结出沙棘无性繁殖技术和人工沙棘园建造技术,右玉县的沙棘种植逐步走上标准化种植的道路。

右玉沙棘林。右玉县委宣传部供图

右玉沙棘林。右玉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等方式,与国内多所高校组建产品研发中心,开发出沙棘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新产品。”曹满介绍。

目前,右玉县沙棘资源面积达到28万亩,各类沙棘加工企业达10多家,年均采收和加工沙棘鲜果近万吨,产值3亿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民靠采收销售沙棘果年均增收2000万元左右。

利用丰富的沙棘资源加工开发,右玉县把小灌木做成了大产业。“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右玉人不仅享受到生态财富,也收获了经济财富。

坚持治理致富并重、增绿增收并举,“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故事,在山西不断上演。

地处太岳山深处的沁源县,是山西的“绿肺”,有220万亩林地和120万亩天然牧坡,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653种中药材在此生长,称为“北药之首”。

在沁源县赤石桥乡药材种植基地,看着“党参、黄芪、黄芩”等药材的幼苗和种子堆满了机车,箭杆村村民孙海峰高兴地说:“种党参好啊!你看这小小的药材,已经成为支撑乡亲们致富的大产业。”

2018年孙海峰回到老家沁源县箭杆村,将这些年在外做药品销售攒下的家当全部“扔”到地里,流转了3000亩土地种党参。2019年,孙海峰又在村集体的山林里种植了1000亩党参,次年将林下党参面积扩展到7000亩。如今,孙海峰的党参产品产值已超3000万元,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党参大王”。

在沁源,不光有“党参大王”,还有“黄芩大王”“育苗大王”,他们除了进行中药材种植外,还进行药材加工及下游产品研发,激活了当地中药材产业,带领全县农民找到了致富路。目前,沁源县生态连翘面积达到50万亩,党参、黄芪、黄芩、柴胡、苦参等品种累计面积5.1万亩。

“我们逐步探索出适宜本土生长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和林下经济产业,涌现出一批经济林发展大县。”袁同锁介绍,目前,山西省形成了晋南以红枣、苹果为主,黄河沿岸以红枣为主,北部以仁用杏、沙棘为主,核桃遍布工程区的经济林基地,累计带动100多万农民实现增收,部分县农民林果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以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责编:赵芳、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