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文化中国行】考古中国 文明探源

2024年09月20日08:40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全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国保单位数量全国第一;现存旧石器时代遗址数量全国第一;现存元代及元代以前古建筑数量全国第一,特别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全国75%以上的元代以前建筑均在山西;现存唐代以来彩塑和壁画数量全国第一;现存古戏台数量全国第一。

考古发掘

在历史的脉络中探寻中华文明

作为文物大省,山西考古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都是近年来全国考古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山西考古人也作出了卓越贡献。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润民说:“山西文物保护任务艰巨,保护好文化遗产的这份职责我们一定要恪守。”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榜上有名。

霍州陈村瓷窑址又被称为霍州窑,位于临汾市霍州市白龙镇陈村。2022年至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霍州市文物部门联合对霍州窑开展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

“小米粒般的支烧钉痕,是器体重量、产品美观、产量保障、燃料经济和支钉物理特性等五者之间巧妙平衡的产物,是窑工的智慧结晶,也是霍州窑的重要贡献。”霍州陈村瓷窑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刘岩说。

专家认为,霍州窑印证了中国细白瓷生产中心的转移,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的缺环,是北方地区细白瓷生产最后的高峰。

尤其是特点鲜明的制瓷成就,不仅印证了山西地区是北方地区经济中心、手工业生产核心区域,也为瓷业交流、瓷业格局、人地关系、地方社会等研究打开了一扇窗,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山西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夏商时期遗址的发掘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晋城沁水八里坪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为研究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提供了重要材料;临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运城夏县辕村新石器至夏商时期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山西乃至全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也进一步证明了山西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

据了解,2023年,山西实施发掘项目160余项,完成年度发掘面积7.5万平方米,各项工作的完成指数均创历史新高。

“考古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我们会继续开展沁水八里坪、芮城坡头、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等遗址考古工作,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促进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服务文化强省战略,为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作出山西新贡献。”山西省考古学会理事长、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范文谦说。

创新机制

守护好三晋大地每一件文物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宋代,明弘治五年第一次修复,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2007年村民集资维修了正殿,但毕竟资金能力有限,建筑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长治市沁源县文旅发展中心主任郭天红面对交口乡侯壁村关帝庙现状痛心地说。 作为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省,山西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有5万余处,占“三普”登记文物总量的90%以上,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分布零散。

“所谓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是指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全省5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低级别文物占据绝大多数。”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些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多暴露于室外环境,易受到风霜雨雪等自然气候的侵蚀,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必然造成不可逆转的被动局面。

2022年底,山西省文物局和山西省财政厅联合发布《关于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通知》,确保十年内全省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政策的实施,为我们基层文物保护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我们武乡县积极行动,精心筹备项目15个,申请债券资金961万元。”谈及山西省一般债券支持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武乡县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中心主任杜煜深有感触地说。

文物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安全方面,山西建立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安全机制,搭建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成立专门的安全巡检团队;在人才方面,继续实施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招生工作,解决基层文物部门人才缺乏问题,2023年招生120人;在资金方面,投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5.3亿余元,实施文物保护项目414项……全省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

除此之外,山西从2023年起,每年单列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山西省古建筑彩塑壁画抢救性数字化保护项目”,给正处在濒危道路上的文物古迹、壁画彩塑建好数字档案,今年将对临汾市、运城市的273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信息保全记录。

活化利用

考古现场变身馆舍展厅

北齐壁画博物馆是全国首座原址建设的专题博物馆,位于太原王家峰的徐显秀墓址,室内保存着330余平方米壁画,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南北朝时期壁画墓,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余年来,徐显秀墓虽实现原址保护,但出于恒温恒湿封闭保护要求,观众一直无法进入墓室参观。直到2023年12月,历经3年筹备建设的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展厅内,徐显秀墓正面北壁的“夫妇宴饮图”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拨动琴弦,便可以与画中乐伎共弹一曲。抬头看,展厅上方以墓室的穹隆顶为创作元素,打造了一块硕大的360度环屏,声光电一体,忻州九原岗墓壁画《升天图》动了起来,状如天马、口食虎豹的驳,努睛露齿、持槌击连鼓的雷公,赤身骑龙、倒水泛洒的雨师等,共同绘出一幅奇景。

在“元宇宙博物馆”,戴上VR设备,转动手柄,站在原地就能“逛”遍博物馆,甚至可以像“抓娃娃”一样拿起展柜里的文物,近距离观赏。

遗址厅是博物馆重头戏。透过玻璃,墓道、过洞、甬道清晰可见。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控制手柄“前进”,观众可穿越到徐显秀墓遗址中,一睹墓葬全貌——1400余年前北齐贵族的生活尽展眼前。

广州游客章意涵趁着暑假来打卡,第一次来参观的他大呼过瘾:“北齐壁画博物馆确实与众不同,最大的感受就是可以‘动’手‘动’脚,互动性、体验感极强,特别有趣。”

“通过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接触到、看得懂文物,对其感兴趣,从中汲取营养。”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说。

截至2023年底,我省共有备案博物馆(纪念馆)225座。全部博物馆(纪念馆)中,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128座,约占总数的56%。随着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相继建成开馆,陶寺遗址博物馆、长治市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吕梁市博物馆(旧馆提升改造)、山阴县长城博物馆(新馆)、夏县西阴博物馆、芮城壁画博物馆等各地新建博物馆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的还有吉县柿子滩遗址、曲沃晋侯墓地等一大批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陆续出土的珍贵文物,不断补充和丰富了全省馆藏,一大批馆藏文物也正在有序修复保护,如高平“开宝藏”修复项目、稷山“永乐南藏”等修复项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如今,山西正在努力打通文物考古、研究、保护、阐释、展示的新链条,让越来越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满足公众的多元文化需求,让三晋文化的魅力绽放得更加璀璨。(记者王荔)

(责编:麻潞、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