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新兴 山西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铿锵的鼓点、多变的队形、灵巧的舞步……11月22日晚,在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伴随着山西代表团入场,临汾翼城县北关小学少儿花鼓队的16位小鼓手,进行30秒的驻停表演。不仅呈现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花鼓非凡的艺术魅力,还展现出文化氤氲中的山西少年儿童的风采。
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到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从基础教育减负,到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向优质教育发展阶段……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正在进行着“山西探索”。
教育布局普及普惠 学生“好上学”
2024年,太原市小店区小学一年级新生报名人数达18646人,初中一年级学生达到16657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面临严峻挑战,学位短缺7989个。
“教师短缺、校舍短缺、配套设施短缺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小店区教体局基教股负责每年中小学的招生工作,股长李伟群坦言,在太原十县区中,小店区人口密集、非本市户籍人口居多,每年中小学招生人数最多,占全市三分之一,压力很大。
而在临汾,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县域之间,主城区教育资源紧张,县域生源流失现象突出,造成县域教育质量不断下降;城乡之间,农村与城市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存在明显差异;校际之间,名校的“虹吸效应”凸显,“择校热”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解决。
太原师院附中龙城校区,2024年秋季新生在新校舍上课。杨钦 摄
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学校布局不合理、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比例失衡……为有效破解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山西各地全方位扩资源、优布局,推动建立基础教育学龄人口变化监测和报告机制,更好更合理地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更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能上学。
今年7月15日,小店区与山西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提供学位3300个;将太原市第三十八中学校、东中环小学、南中环小学等部分学校调整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老学校尽可能增加学位,城市新片区尽可能配套新学校,有条件的学校扩建为九年一贯制学校,通过以上三条途径,小店区秋季入学学位紧张问题得到缓解,保障了学生能够相对就近入学。
太原“清徐县徐沟中学+娄烦中学”合作办学。太原市教育局供图
基础教育办得好不好,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这是大民生。
山西直面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的难题,在省域层面密集出台政策,聚焦区域协同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校际均衡发展,高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开创了教育共富的时代新局——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20年的84.83%提高至2023年的86.97%;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99.95%以上,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保持在99.66%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6年的95.2%提升至2023年的提高到95.75%,山西整体基础教育水平属于中西部前列,有学上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学生“上好学”
11月23日,来自长治市的41名高中校长和老师在中国科学院结束了为期一周的科普科教课程,开始返乡;24日,北京市教委派出的教育专家和名师在长治结束为期5周的培训,开始返京。
北京市教委与长治市教育局的双向奔赴源自京长教育对口合作的全面启动推进。2023年4月,北京市与山西省共同印发《北京市与长治市对口合作实施方案(2022-2026年)》,启动支持长治市中小学校长、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赴京跟岗学习,组织北京专家教师赴长治市送教讲学。
长治中小学校长、教师赴京跟岗研修。受访者供图
“北京的优质资源已最大范围的辐射到长治教育每一个角落。”据长治市教育局廉鹏华介绍,目前长治市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师赴京“一对一”跟岗研修,跟岗学校达23所,跟岗人数达80人;而北京市教委选派中小学优秀教育专家、名师来长治送教讲学培训指导的专家已有16名,听课教师达2200余人;长治市中小学师生、家长约300余人次赴京进行研学实践活动。
同一天,一场以“乡村教育振兴与宁化中学高质量发展实践探索”为题的研讨会在忻州市宁武县召开,来自浙江师范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们带来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为忻州和宁武的教育发展建言献策,以期带动“小县城办出大教育”破题发展。
11月22日晚,在太原师院附中龙城校区里,初一年级家长会正在进行。该学校的前身是黄陵中学,由于地处城中村,村民多数选择到市区上学,生源一度流失。“2022年我们接手时,全校只有200多名学生,每个年级两个班。今年仅初一新入学学生有460余名。”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龙城校区负责人王树平说。
青年路小学东山校区击剑社团的学生在上课。青年路小学教育集团供图
正是得益于九一小学、山西省实验小学、山大附中、成成中学、太原三十七中等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的稳步推进,近年来太原市逐渐形成了“4+”(名校+弱校、名校+普校、名校+新校、高校+本地校)和“三集群”(跨区域集群、跨学段集群、跨体制集群)办学模式,有力促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好学”不再“愁破头”。
或引进国内优质资源,或通过部属院校和省内高校帮扶托管,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组建教育共同体,或在数字校园建设和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上下功夫……从乡村到城市的一项项举措,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持续扩容、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的良好效果。2024年,山西省共建成500个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推动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整个基础教育体系得到全面优化和提升,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
教育模式特色多样 学生“上学好”
一架架航模飞机在空中翱翔,一枚枚“火箭”发射升空……11月13日,太原市迎泽区双西小学第三届校园科技节开幕,同学们沉浸在科技的奇妙世界中。活动现场,还有山西省科技馆的辅导员们为学生们带来科学实验秀,将复杂的物理、化学知识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们探秘其后的科学原理,亲身体验科普的神奇与乐趣。
11月18日下午,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四年级部分学生来到忻州市水厂,开启“一滴水”的探秘之旅。从水的源头到水处理车间,再到水质检测实验室,全程感受一滴水从源头到口中的过程。
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组织开展的“走进”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已先后走进忻州市博物馆、特教学校、辣椒基地、科创驿站、忻州师范学院模拟法庭等地,在一次次实践中,学生们打开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增进学识的又一扇窗,创新科普教学模式点燃了越来越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
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走进秀容书院。忻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供图
每天上午9时40分,是临汾翼城县北关小学的课间健身操时间。操场上,鼓乐响起,各年级的同学们踏着鼓点,双手在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快速地飞舞缠绕,跳起翼城花鼓。
近年来,翼城县将翼城花鼓、翼城琴书、浑身板等非遗项目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从学校艺术教育入手,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全面开设“非遗”课堂,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技艺”,千年非遗在校园内焕发出不一样的年轻活力。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的小店区,组建111名专兼职教科研队伍和30余名专家团队,聚焦7项任务确定了13个项目,“尊重·激活”型课堂教学激活教育新理念。
临汾翼城县北关小学学生正在上翼城花鼓课程。翼城县北关小学供图
小店区教体局教研科研中心主任刘冬梅介绍说,专职教研员对所有的学科进行“画像”,各学校兼职教研员按照模板备课,带着课程回到学校上范例课,以各年级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反复磨课达到精品课程。
课堂书声琅琅,操场挥汗如雨,校园绿树掩映,社团丰富多彩……在山西各校园里,除了教授文化知识,还给予学生更多体育、文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科技创新”“艺术熏陶”“阳光体育”“智慧学科”“书香校园”等各类特色课程、创新理念、活动赛事中,教师们正在打破固化思维,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让教育更有温度、更有特色,激活了教育教学的“一池春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多样选择,也为学生的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