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要闻

“一到晋祠,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美”

【文化中国行】专家学者为“晋祠学”支招

2024年11月29日09:02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晋祠,创建于公元前11世纪,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作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晋祠保存文物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广、跨越时代久远,以难老泉、宋塑侍女像、3000年周柏“三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宝”闻名于世,现存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类古建98座,文化遗存8400多件(套)。

11月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会聚“晋祠学”学术交流会,从历史、考古、建筑、园林、壁画、彩塑、碑刻、古树、美术等多维领域展开话题研讨。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曹维明介绍说:“2022年编制的《晋祠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明确提出,要构建‘晋祠学’学科体系。经过几年的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晋祠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出版《晋祠古建筑》等学术专著18部,发表国家、省部级学术论文200余篇,完成馆藏碑刻的调查、校勘和整理444通,实施《晋祠圣母殿木材微观劣化研究》等科研项目10个,召开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业务研讨会、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学术研讨会、中外交流活动研讨会等系列专题学术研讨会,全面推动‘晋祠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在“晋祠学”学术交流会上,专家学者们怀着对晋祠的深爱,积极为“晋祠学”支招。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表示,晋祠作为一个文化性的建筑群,在地理和社会区域发展当中有一定的作用,历史地理学可作为晋祠研究的一个维度。另外,推动“晋祠学”的发展,实体机构、代表性文本、研究专家、传承机制不可或缺。

“应当统筹多学科的视角,学科之间互相配合、共同合作;应该把人文和科技结合起来,探讨如何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对建筑和文物进行维护和保护;与时俱进,最大程度发挥晋祠对外窗口的宣传功能。”青海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丁柏峰如是说。

晋祠山水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沈旸建议,应从营建者的空间需求出发,来探讨晋祠的发展生长。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院长霍斌说:“李世民与晋祠、武则天与晋祠、五代十国时晋祠的变迁、宋代晋祠信仰的变迁、宋代文人对晋祠的兴趣成因等题材,都非常值得研究;晋祠几经修葺,许多景观发生了变迁,因此在研究晋祠时,要进一步探索它的原貌;应当积极探讨晋祠文化在现代精神文明中的作用,例如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精神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于赓哲认为,“晋祠学”研究,既要有宏观架构,也要有微观深入。要注重它与其他学科类型研究、不同地域研究的关联性,能走进去,也能走出来。

晋祠有彩塑114尊、壁画907.2平方米、楹联匾额219块(副)、碑碣石刻444通、古树名木122株,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让“晋祠学”底气十足。

山西省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张元成说:“既然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就是要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晋祠文物、文献、园林,包括晋祠建筑、彩塑、壁画、园林、水文、历史等。不仅涉及历史、地理、社会、宗教、名人、哲学、科技等,还与山西历史文化、古建保护、科技保护等密切相关。它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葛剑雄指出,晋祠在建筑、书画、碑刻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要明确晋祠的内涵和外延,综合研究晋祠在中国、山西、太原的独特地位和历史作用。

在为“晋祠学”建言献策的同时,专家学者对晋祠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丽方说:“晋祠完全被水网水系所控制。实际上,是一个祠堂在复杂的水利工程上,也是在一种台地景观之上。在晋祠中行走,有许多仰视和俯视视角,这些丰富的变化是对自然地形的鬼斧神工的处理。”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谭徐明也有同感,她说:水利史在“晋祠学”中应该有一部分,最早在《史记》中有记载,这些建筑也是很大程度受到了水利的影响,虽然受到礼制、宗法的影响,但水利仍赋予了晋祠独特的灵动。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仇鹿鸣说:“晋祠文物资源丰富,不能从一个个孤立的点去研究,要进行同类型交叉展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让游客全方位、多角度体验到晋祠的魅力。”

晋祠,无论是走近她,还是研究她,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毕斐的一句话来讲:“一到晋祠,就会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美。”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伟表示,“晋祠学”这一新的社会哲学学科,尊崇传统,尊重文化,以考古为基、学术为本,将全面系统研究古老晋祠蕴藏的古建、园林、雕塑、壁画、碑刻和中华传统祭祀、姓氏、民俗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演进发展过程,深入挖掘阐释晋阳文化、三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讲好太原故事、山西故事、中国故事,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记者范珉菲)

(责编:武笑、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