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新春走基层 | 耍“火”的人

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
2025年01月23日08:36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看!夜色中,两簇火光腾空而起,铁笼内的木炭在空中旋转、翻飞,犹如两条火龙。68岁的贾天仓在当中稳稳一站,甩起胳膊,将“火龙”舞了个风雨不透。

风借火势,火助风威,木炭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观众不由自主地后退几步。舞到快时,耳边风声呼呼隆隆,火光四溅,真叫人眼花缭乱。

直到演出落下帷幕,许多观众才看清,表演者驾驭铁笼的,只一根一米多长的软绳。

这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正是发源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风火流星”。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传承与发展,2008年,“风火流星”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

因每次都在社火队伍中打头阵,风火流星常被称为“开路将军”。风火流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贾天仓解释说,“小时候娱乐活动少,逢年过节耍社火时人山人海、拥挤不动,因为风火流星有火,一施展开,人呼啦啦往后退,表演场地腾出来了,社火队伍也就进场了。”

火,也意味着危险。腊月二十一,太原古县城的非遗工作室内,贾天仓拿出一件表演服,上面密密麻麻尽是黑色的小窟窿。“别说衣服,你看我连头发都剃干净了。”贾天仓笑着说。

风火流星从生根发芽到开枝散叶,离不开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道具方面,传统手工制作的铁笼孔眼大,炭火容易飞溅,贾天仓偶然发现汽车的滤清器孔眼大小合适,于是加固改造成表演道具;在不能使用明火的场合,队员们集思广益,用发光彩灯替代木炭;传统风火流星表演是单手、双笼,贾天仓创新尝试双手、多笼,挖掘风火流星呈现的更多可能性。

贾天仓展示风火流星表演道具。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贾天仓展示风火流星表演道具。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动作上,贾天仓也多有创新,在掌握和传承风火流星传统表演技法的同时,他结合演出经验,自创“东海日出”“ 金龙盘柱”“嫦娥奔月”等新动作、新花样,进一步提升了表演观赏性。

虽说熟能生巧,可一千多度的炭火,高难度的动作,还是令人生畏。早些年,老艺人们自费到天津、平遥等地演出,扩大风火流星的知名度,也吸引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人前来学习。

25岁的孙梓朝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从9岁开始跟着师傅贾天仓学习风火流星,经过苦练,逐渐掌握了动作要领。

“最难的是‘口咬双龙’,这个动作需要用牙咬住绳子,带动铁笼旋转,绳子经常把嘴唇磨得红肿破皮。”孙梓朝说,“等到上场时,挂上炭火,还要克服对火的恐惧,勇气、力量、动作,每一关都要过。”

队员们排练风火流星动作。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队员们排练风火流星动作。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如今,晋源区能表演风火流星的艺人有五六十人,最小的二十多岁,最大的年过八旬,每当有大型演出,常常是一呼百应。今年70岁的王春寿,也是表演队的一员,“耍风火流星是保护老一辈的文化,有演出当然得齐心协力一起上。”

逢年过节,一场场风火流星表演映红了夜晚,唤起了乡愁,给节日带来了喜庆和热闹的氛围,成为刻在许多人心底的春节记忆。

“别看我快70了,还是特别愿意演,而且更愿意演真火的!”说话间,贾天仓又习惯性地舞起了风火流星。

(责编:焦搏文、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