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新春走基层 | 机场“掌灯人”:与深夜相伴,为飞行护航

人民网记者 段思齐 王帆
2025年01月27日08:43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夜幕降临,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简称“太原机场”)格外璀璨,五颜六色的灯光亮起,机场成了“银河”。

见到灯光站班组长路伟时是晚上7点多,他正聚精会神操作着电脑,处理塔台刚刚发来的指令。

忙完手头的任务,路伟开始向记者介绍起灯光站的工作。“机场助航灯光可以说是飞行员的‘第三只眼’,为飞机在夜间或者能见度低的情况下起飞、着陆、滑行提供目视引导。”

“换句话说,这些看上去星星点点的灯光,是在向飞行员传递着起飞、降落的安全信号?”记者问道。

“对!助航灯有不同的颜色,红色、白色、黄色,也有绿色和蓝色。就是通过不同颜色告诉飞行员需要做什么,对飞机安全起降有重要的作用。”

飞机的平稳起降离不开各类助航灯光。

飞机的平稳起降离不开各类助航灯光。

“叮铃铃……“

说话间,灯光站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路伟第一时间接起,得知机场南进近第11排灯中有一盏灯光源失效。

“南进近灯是什么意思?”

“通俗点说,进近灯就是为帮助飞行员在飞机降落时对齐跑道。”来不及多解释,路伟叫上同事康鼎祺,拿上工具箱急忙赶往现场。

摘下手套、拧开螺丝、检查灯具情况,俩人的动作干净利落,熟练快速地处理故障。

空旷的机场飞行区,气温要比市区低很多,不一会儿,记者的手就被冻得生疼。路伟二人却无暇顾及刺骨的寒风,全身心扑在抢修工作上。

大约过了十分钟,路伟打开对讲机,呼叫灯光站:“已对故障灯具检修完毕,可以开启南进近灯光。”

很快,故障灯具重新亮起,路伟和康鼎祺搓了搓已经有些麻木的手,重新戴上了手套。

路伟和同事检修故障灯具。

路伟和同事检修故障灯具。

“每天像这样的情况多么?”在返回灯光站的路上记者问。

“现在进入春运,航班量多了,灯具的使用时间也相应延长,所以故障率相对会高一点,但这还没到我们最忙的时候呢。”路伟笑了笑。

凌晨2点16分,随着最后一趟飞机顺利落地,塔台通知关灯,这意味着一天的航班全部结束,也意味着“掌灯人”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

其他岗位休息了,路伟带着灯光站的同事再一次出发。从跑道的尽头开始,检查跑道和滑行道的所有灯光,不仅要看灯光的发光情况,还要检查各类灯具的完好性。

在工作结束后还要仔细检查工作现场,防止有遗留物品,机坪外来物品一旦被飞机发动机吸入,或者被飞机轮胎压到,就会出大麻烦。

“我们的‘办公室’挺大吧?跑道、滑行道及机坪,总面积相当于14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每个人的微信步数每天至少15000步。”

“太原机场有多少套灯具?”

路伟回答有1300多套。

与深夜相伴是机场“掌灯人”的常态。

与深夜相伴的机场“掌灯人”。

凌晨4点,所有的灯光才检查完毕,跑道上的气温此时已降至零下12度。路伟和同事们准备收工回站里。再过一个多小时,新一天的航班又将开始起降。

“工作这么多年,几乎没和旅客打过照面。”清晨朝阳升起,灯光站里大家还在记录台账,准备和下一个班的同事交接。

未来,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完工后,新增的跑道、滑行道和机坪启用后,助航灯光设施设备数量将增加十倍左右,对灯光站来说,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路伟和同事们都充满了期待。“一想到我们点亮的盏盏星光可以守护旅客安全抵达温暖的家,心里就干劲十足!”(摄影:人民网记者王帆)

(责编:段思齐、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