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在山西】沃野绘新景 乡村展新颜
——从乡村蝶变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高平实践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千里沃野披锦绣,浓墨重彩绘新篇。近年来,高平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真金白银投向农村、真抓实干打好基础,绘就了一幅城乡美、产业兴、群众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梯次推进 人居环境美起来
“现在的环境是真好了,村里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让人的心情也更好了。”环境好,是这几年高平老百姓对乡村最直观的感受。农家小院鳞次栉比,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建宁乡郭庄村是高平市2024年打造的精品示范村之一。村内一棵千年老槐树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变迁。然而,大槐树周边曾经的环境,却破坏了村民对家乡美好的记忆,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
如何能让老槐树焕发生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文广说,2021年,村里启动了老槐树片区改造工程,拆违建、修道路、搞绿化,共拆出了9000多平方米土地,不仅建起了口袋公园、篮球场,还实施了整村“三改”工程、网线入地工程和街道亮化工程,村民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
走进河西镇牛庄村,映入眼帘的是宽敞平坦的街道、粉刷一新的墙面、排列整齐的房屋……曾经沉寂黯淡的村庄,如今焕然一新。
几年前,牛庄村乔里自然村还面临严峻的吃水问题。改水之前,水源不稳定、供水管网老化,尤其下雨天更是吃水困难,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回忆从前,村民韩海针感慨万千。
为改变这一窘境,让村民早日吃上“放心水”,村支“两委”不断与市水利部门沟通,争取项目资金补助,通过现场勘查,制定管网提升改造最优方案,最终建成了新的供水系统。“现在有水了,很方便。”韩海针高兴地说。
生活靓了,日子好了,百姓乐了。如今,牛庄村粉刷村内主干道及文化中心墙面6000余平方米,彩绘墙面260余平方米,硬化路面1200余平方米,新建游园2处等,乡村颜值不断刷新。
郭庄村和牛庄村的蝶变故事在高平市俯拾皆是。304个行政村皆从乡村人居环境破局,梯次推进。截至目前,高平市实现污水处理厂(站)乡镇全覆盖,建成20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
文化赋能 村庄底蕴厚起来
文化是村落的灵魂。漫步寺庄镇伯方村,有仙翁庙、祖师阁、文庙等多处元明清庙宇,也有毕家、刘家、裴家等13家姓氏的明清老院,仿佛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在这里打开。 “家风一词,始见于西晋潘岳的《家风诗》。诗中通过‘绾发’‘日祗’等细节描绘了家庭礼仪与教化的场景,体现了对家族传统和道德规范的重视……”在伯方村的传统文化国学馆内,孩子们正聆听历史长河中的家风故事,和圣贤交流、与经典对话,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伯方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拥有古代廉吏毕振姬、好人毕腊英等人文资源。以“礼文化”为核心内容,伯方村打造了“一街两馆一基地”,形成了乡村旅游新业态。
高平市古村落众多,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61个。近年来,该市通过文化赋能,把沉睡的古文化、古资源唤醒,让传统古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穿梭在神农镇中庙村,青石街巷、青砖灰瓦、木门砖雕,一座座古建筑错落有致,一幅别致美丽的乡村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以前的旱厕、废旧院落都拆除了,村里大变样。”中庙村村民韩有棠平时在城里居住,这次回来发现村里竟变得有点“陌生”了。
2024年,中庙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响应,仅用30天时间拆除危旧房屋等470余处,清运垃圾3000余吨,腾出空间4万余平方米,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身”。
中庙村现存明清古建44处,是羊头山炎帝陵大景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香中庙”为主题,中庙村坚持保护利用古村古建,规划修复了“八坊·三十六院”,布局制香、酿酒、酿醋、榨油等八种传统技艺,打造研学体验、美食民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区,推动炎帝文化、古建文化、非遗深度融合,让文化“动了起来”、古建“活了起来”。如今,中庙村融合谷香、药香、花香、酒香等“香”元素,投资建设了神农泉酒业、苗木花卉种植等项目,谋划实施了晋东南最大的制香基地项目。
村村一样,村村又不一样。一样的是绿水青山,不一样的则是文化风情。长治游客杨倩说:“我们沿着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转了转,发现高平的村庄都很有自己的特点,都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文化记忆点。”
真金白银 农民口袋鼓起来
造型、喷涂、接电路、裱糊……经过十几道工序,根根铁丝和色彩斑斓的绸布就变成了造型各异的花灯。
三甲镇北庄村的花灯在高平市小有名气,村里有不少人都在花灯厂谋生,75岁的赵保弟就是其中一员。“我们以前都是在家里闲着,现在糊灯能赚钱,生活也更红火了。”赵保弟说。
这些年,北庄村依托社火文化发展社火产业,创新推出各类社火节目和民俗表演,同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强村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盘活周边村落及本村彩灯工匠、社火团队资源,打造了集服装、道具、演出于一体的“社火超市”,目前已有500多名村民通过社火产业实现了就业增收。
美丽乡村更宜居,青山绿水寄乡愁。建宁乡皇宜村是一个淳朴静谧的小村庄,自然环境优美。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村子面临着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为了让更多人留在家乡、建设家乡,皇宜村在发展传统种植业的基础上,引进了服装加工厂,促进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村集体对服装厂进行扩建,购买先进设备,将其打造成集服装设计、加工、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服装企业,可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皇宜村雨森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组长崔伟丽说:“厂里现在有20多个人,都是附近村民,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既可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又可以学到一门手艺,我感觉很不错。”
实现“空心村”到美丽乡村的转变,产业兴旺是重点。皇宜村盘活关停的煤矿宿舍,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感受乡村田园风光,追寻乡愁乡情。此外,还积极鼓励乡村人才带头发展特色产业,通过示范带动、模式推广和管理引导,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高平市每年把近50%的财政资金投向农业农村,在引导科兴、国投、农投、文旅四大国企投向农村、联农带农、让利于民的基础上,充分撬动民营企业、个人等各类社会资本流向农村,并以“五彩农业”、文旅康养等为带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截至目前,高平市85%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0万元,60%以上的村达到100万元。
冬日的太行山,天高云淡,长平大地上,一场关于乡村振兴的凯歌正在奏响。(记者范珍 通讯员张雪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