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靓了 一座城美了
——朔州市全力建设七里河幸福河湖的生动实践

夕阳西下,七里河畔被落日余晖浸染,景象万千。
俯瞰七里河,呈现出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生态画卷。
四月的朔州,暖阳倾洒。七里河就像一条玉带穿城而过,滋养着城市的根脉。
近年来,朔州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环境改善为核心,坚决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做好治水兴水文章。行走在河畔,一幅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复现,塞上大地尽显人水和谐之美。
水与城:休戚与共
七里河是朔州的“母亲河”,也是桑干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平鲁区白堂乡黄石崖村。河道全长42公里,总流域面积354平方公里,是保障京津冀生态补水的重要通道。
20世纪40年代末,作家丁玲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描写过这条不断润泽京华的桑干河谷:“河水波光粼粼,如同涟漪般荡漾着。这条河流位于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清澈的水源源不断地从山谷中流淌而来,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然而一段时间里,这条沉淀着厚重人文底蕴的河流不复往日胜景,大部分河道出现干涸、间歇性断流、污水横流、河道被占等情形。
面对这种情况,朔州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桑干河尤其是七里河生态治理作为重中之重,下大力气开展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整治,以及黑臭水体系统治理、河道清理、生态补水等行动。一场守护“母亲河”、重塑生态家园的战役全面打响。
经过多年的接续治理,昔日臭水沟变身景观河。桑干河河道及控制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违章建筑、各类垃圾全部“清零”,七里河的水环境、水生态得到了全面的整治和提升。
朔城区贺家河村就坐落在七里河畔,村民世代依河而居,见证着这条河的兴衰变迁。“以前一下雨,这条河流的都是污水、黑水。夏天的时候,臭得窗户都不想打开。通过治理后,河道大变样。饭后我们总喜欢结伴来河边散步。”村民闫志成感慨地说。
七里河一边牵动着“小家”的幸福,一边连接着“大家”的安全。2017年,万家寨水利枢纽向永定河启动生态补水,滔滔黄河水经七里河汇入桑干河,流向京畿大地。自此,朔州肩负了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责——保障首都供水安全。
为了保障河流稳定优质送水,朔州坚持综合施策和源头治理策略,先后实施了潘家窑—引黄北干1号洞七里河河道综合整治、引黄北干1号洞至刘家口段河道应急疏浚、七里河朔城区及平鲁区河道治理等多项工程,全面提升七里河防洪送水能力。七里河干流城市河段达到百年一遇防洪标准,乡村段达到十年一遇防洪标准,水生态安全韧性全面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朔州市累计投入超过7亿元资金用于治理河流。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加持下,七里河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水与人:和谐共生
水治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治理工程,治水更需要护水。七里河水环境承载着沿岸群众的幸福愿景,蝶变离不开每位水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付出与执着守护。
每天清晨,朔城区下团堡乡下窑村,一个健硕的身影沿着河畔缓缓而行,或蹲下来看看,或站直了远眺。他叫高泽,是七里河下窑段村级河长。为了守护好这条河段,高泽每日都会走出家门,沿着河畔捡拾垃圾、清理河道障碍物等。除巡河之外,他还时刻关注河道沿岸有无污水违法直排行为,有无倾倒废土废渣废弃物等违法活动。
近年来,朔州市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1000余名河长上岗履职,实行“巡查工作、考核问责和激励”等七项工作制度,构建“河长+河长助理+巡河员”“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等协作机制,全市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85条河流实现巡河员全覆盖,打通了河湖管护的“最后一公里”。沿河设立61块河长制宣传牌,设立河流生态环境热线电话,方便市民参与河流管理和监督。
除此之外,朔州市还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推进河湖长制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一步凝聚生态文明建设共识,形成河湖管护合力。积极探索数字治水新模式,沿河配置水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流量、水质,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全方位全时段监控河湖状况。大力实施数字孪生永定河项目,为七里河流域水环境整治和决策提供仿真模拟支撑。加快推进七里河幸福河湖文化展厅建设,实现水利智慧系统调度。
“全市水利智慧系统调度中心工程完工后,水情水质、生态流量、无人机巡河等数据实现了实时传输,有利于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治理,进一步提高了河湖健康、安全效率。”朔州市河长办负责人安峰介绍说。
防字当先,源头为重。为了彻底解决入河排污口和城镇生活污水整治问题,朔州还对沿河企业和工业园区的非法排污口进行了全面封堵,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需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经排污口排入河中。七里河流域内10个农村铺设5公里管网,改造1.86万座农村厕所,全部实现污水管网分流。其中,两个村庄还建立了日处理能力50吨的污水处理站,进一步提升了污水处理能力。
经过系统整治后,七里河全流域污水直排河道问题迎刃而解,主要控制断面及入河排污口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黑臭脏的现象已全部消除,流域内断面水质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的标准。
水与景:相得益彰
枝繁两岸绿,水碧漾清波。清明时节,朔州市沣汇公园绿意初现,桃花绽放,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吸引了不少市民打卡观景。
“公园内空气清新,仿若天然氧吧。站到景观山上,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着山下环绕的盈盈绿水,真是惬意极了。”朔州市民王女士每次来公园都不由得赞起朔州的好环境。
沣汇公园位于七里河安泰桥西侧,公园总占地1280亩,园内共规划设计了植物园、生态园、民俗园等39个景点。其中,高达37米的景观山标志建筑便是由七里河整治的建筑垃圾和河道淤泥堆筑而成,别有一番“互相成就”风味。
在距离沣汇公园5公里处的七里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现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滑梯、仿古路灯等公共设施已经建设完毕,工人们正抓紧进行周边库区清淤和北岸草皮铺装。不远处的河道内,黑鹳等鸟儿正在浅滩觅食。它们身姿各异,轻盈起舞,仿佛在演奏一曲欢快的春日乐章。
七里河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由朔州市城发集团建设。建成达到开放要求后,七里河的水面面积将达到10万平方米,这里将形成一个集生态绿化、广场、儿童活动区、健身活动区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需求。
近年来,朔州市依托七里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了以敬德公园、沣汇公园大型水文化为载体的郊野游憩、休闲文化、体育文化、现代商住、城市生态广场等5区15园、155个景点、57处亲水设施平台,在七里河大桥右岸桑干河文旅新天地广场建设了代表性建筑景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通过步道、栈桥、自行车道,巧妙地将各景点串联起来,精心编织成一条熠熠生辉的人文景观链。河畔已经不仅仅是朔州市民周末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好去处,更俨然是彰显城市魅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结合点。2024年,七里河成功入选全国40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城因河而生动,河因城而秀美。蜿蜒流淌于历史之间,七里河一边见证着朔州的发展变迁,一边厚植着生态环境的底色。朔州人将以建设七里河幸福河湖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流域生态治理,做好治水兴水文章,护好一河碧水,守护一条河与一座城之间的情谊。(记者任永亮 通讯员 符烨邦 图片由李日明 史振宇摄)
记者手记
幸福河湖 善作善成
建设幸福河湖,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高兴地看到,凭借着安澜、宜居、生态、绿色、智慧、文化等特色,作为朔州“母亲河”的七里河,在2024年4月,成功入选全国40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是我省首次入选的两条河流之一,也成为水利部幸福河湖项目开展以来永定河流域首次且唯一的入选河流。
朔州是右玉精神的发源地,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深化全流域系统治理,保护河湖生态同样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记者沿着河道领略七里河的美丽蝶变,目之所及皆是风景,所到之处皆有人文。蜿蜒东流,泽被两岸,一幅幅人与水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画卷的背后是朔州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持续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做好治水兴水文章的努力,也凝结着全市上下每一位生态环境保护者、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继续保持真抓干的劲头,人不负绿水,绿水定不负人。(任永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