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山西要闻

让阅读的力量奔腾不息

——写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太原召开之际

2025年04月23日08:53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四月的太原,半城书香,半城花香。满园芬芳,沁人心扉。

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太原举行。

郁郁乎文哉。

这是又一次弦歌不辍的文化交响。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一路奔涌而来,光芒万丈。那些如星光般璀璨的传世经典、先贤名士、壮阔山河都在温润的纸上、绚丽的屏里、大地的行吟中披光而来,照亮整个春天。

这是又一次满怀期待的阅读接力。从首都北京到钱塘江畔,从彩云之南到锦绣太原,如约而来的全民阅读大会似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漫步书香馥郁的城市乡村,风吹落的每一粒阅读的种子都在孕育生机,摇过的每一棵阅读之树都在拔节生长。

这是又一次别具魅力的地域文明之旅。何以山西?在这片素有“华夏文明摇篮”美誉的土地上,处处蕴藏着文明的密码。临汾陶寺遗址,一把书有“文”字的扁壶,将中国文字的肇始拉回到殷墟甲骨文之前,文字抑或由此滥觞。《诗经》里的晋地风物、鸟尊浓缩的青铜世界、鹳雀楼上的诗和远方、“梁林路”上的古建华章……五千年文明在这里一路光华。行走在这历史的源流中,既是人生的壮游,亦是灵魂的返乡。

读书声里是吾家。

在太原这座拥有2500余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们以阅读之名,以书会友、共沐书香。分享动人的读书故事,推荐优质的精品好书,重读王勃壮丽工巧的《滕王阁序》、司马光体大思精的《资治通鉴》、赵树理充满乡土气息的“山药蛋派”文学,探讨“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文化强国”的多元路径,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阅读是文明的标志,事关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让阅读的力量奔腾不息,是源自历史深处的自信,也是在文明赓续传承中走向未来的责任与使命。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关于读书的名言俗语,以及先贤们的劝学读书之道,已深入人心,成为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毛泽东同志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读书,天下第一等的好事,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从古至今都无可辩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会因为阅读,抵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设为“世界读书日”,呼吁全球各地的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

2006年,我国11个部门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6年,首个国家级全民阅读规划印发。2022年,“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从2014年起至今,“全民阅读”已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倡导”到“大力推动”“深入推进”,再到今年的“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中央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相继印发《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颁布了地方性阅读法规,遍及城乡的阅读空间如雨后春笋,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蓬勃兴起。

为阅读设节、为阅读立法、为阅读举办大会、为阅读建立机制、为阅读开辟空间、为阅读营造氛围……今天,阅读不仅是读书人的事情,也是所有人的事情;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国家的事;不仅是国民成长的密钥,更是国家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塑造的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反复谈到阅读。

2019年,在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

2022年,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写道:“希望广大党员、干部带头读书学习,修身养志,增长才干;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政协联组会时强调:“书香是一种氛围。”

这些对阅读的期许,言辞恳切,语重心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当阅读被冠以“全民”二字,便体现出鲜明的价值导向。书香中国、书香社会、书香城市、书香校园……以“书香”为名的共识和行动,应者云集。阅读生态在潜移默化中被重塑。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3年,我国成年人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由76.3%提升到81.9%,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合计阅读量由6.74本提升至8.15本。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由77.0%提升至86.2%,年人均图书阅读量由5.49本升至11.39本。

十年间,人均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稳步提升,阅读人口显著增加,全民阅读风尚呈现出勃勃生机。

“书香山西”的倾力打造,正是一个典型缩影。

4月17日,在一排海棠树的映衬下,以“书本”为造型的太原市图书馆显得格外明亮。早上9时许,拥有3800多个阅览坐席的图书馆内几乎座无虚席。一排排卷帙浩繁的书籍,一个个埋头读书的身影,偶尔传出书页翻动的声音,都像城市在积蓄力量。这座拥有70余年历史,建有37个分馆、8座城市书房、68座自助图书馆,每天接待上万读者的图书馆,已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阵地。

坐标太原市迎泽区,骑一辆单车,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与文瀛城市书房、钟楼书院、新华南宫书店、山西省少儿图书馆、尔雅书店,一一相遇。无论走进哪一间,别具一格的阅读空间和浓郁的书香,都会瞬间涤荡身心的疲累,让人流连忘返。

远在太行山上的高平市许庄村农家书屋,坐落在花田乡舍间,常有村民们利用农闲时间来这里学习农技知识。而55座“河东书房”已如繁星般散落在运城市的大街小巷,当退休老人在这里分享《运城盐文化史》,快递小哥捧读《平凡的世界》,阅读让生活更美好变得具象而触人心弦。

近年来,山西持续增加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逐步构建起由120余座图书馆、3200余家实体书店、18800多个农家书屋组成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阅读服务体系。这些全面覆盖城乡的“馆”“店”“屋”公共阅读空间,让“时时可阅读、处处能阅读、人人爱阅读”的愿景走进现实,极大地保障了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让阅读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让阅读日用而不觉,更多毛细血管还有待打通,那些小而美的城市阅读空间还有待注入更富生命力的源头活水,那一间一间的农家书屋还有待延伸拓宽服务功能,使其真正“用起来”“活起来”,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粮仓”。推动阅读服务设施形神兼备,书香才能一路芬芳。

一树春风千万枝。推进全民阅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走过了从无到有的历程,正在走向从有到优的提质增效之路。不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文化服务供给,追求供需适配、内外兼修,正当其时。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月6日上午,山西省图书馆长风馆雅集室内座无虚席,一场《王勃的生命与诗文》的讲座正在进行。作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是怎样写成的?讲座带领大家走进王勃的世界来探寻答案。

开坛20多年来,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已累计举办公益讲座3000余场,听众达50余万人次,成为读者心中“永不失约的星期天”。并与“山西科学讲坛”“新时代作家大讲堂”“出版晋军·悦读山西”、刘慈欣故乡科幻文化活动周等众多活动,共同构成了推广全民阅读的“晋字号”品牌矩阵。

全民阅读关键在“全”,要在全民中推广,也要靠全民来推广。2021年7月1日,《山西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明确提出,全民阅读促进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普惠、资源共享、重点保障的原则。其中规定,每年7月至9月为“书香三晋·文化山西”全民读书季。

万家灯火共书声。在全民阅读大会的引领下,在“书香三晋·文化山西”全民读书季的带动下,多层面多维度可持续的群众性阅读推广活动如星火燎原。

校园书香最是浓厚。阅读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途径。近日,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学内,第五季“悦享·阅读”读书节启幕。获评全国“书香校园”的后小河小学始终坚守阅读的“四个一定”:即“图书馆”一定是“读书馆”,“教书人”一定是“读书人”,“阅读”一定是“悦读”,“家庭”一定是“书香门第”。“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目前,全省中小学校中,已近2000所设立读书节,近5000所设立读书角,4000多所开设了阅读指导课。书香校园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阅读场域,而是形成了生生共读、师生共读、家校共读的阅读生态。“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校园,定是最美的校园。

推广力量微光成炬。在快节奏的当下,一个人的阅读热情、阅读习惯、阅读质量往往需要唤醒、陪伴和引领。阅读推广机构、阅读推广人、阅读志愿者,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有生力量。4月2日下午,在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河溿书社第42期读书交流分享会如约举行。河溿书社成立于2017年,迄今为止,1700多天的打卡、2900篇读后感,成为每一位社员成长的见证。河溿书社只是众多读书会的缩影。长治市琅琅悦读会、吕梁市读书协会、原平市时光读书会、太原理工大学千人诵读活动、山西师范大学春秋读书会……它们遍及三晋大地,如微光照亮着阅读之路。

阅读推广的力量同样在乡村破土而生。在“乡村阅读榜样”“乡村阅读推广人”的评选中,一批爱阅读、善推广的乡村老师、农家书屋管理员、图书馆馆长脱颖而出,他们是一个个书香世界里虔诚的“点灯人”,希望用执着与热爱点亮乡村的每一间书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旅游日益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进阅读与旅游融合,就成为必然选择。而三晋大地,蕴藏着最生动的“文化读本”。“重走梁林路”“跟着悟空游山西”等特色文旅线路的火爆,以及“走读山西”系列丛书、《山西文物日历》等出版物的热销,正是表里山河与晋版图书的相互致意。且与诗书共远方,那些“站着的典籍”与书中的典籍交相辉映,一起穿越时光浸润现代心灵。

涓涓细流,可成江海。阅读是终身之事,是一项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经典重读、名家领读、诗词诵读、家庭共读……一点一滴的滋润、日拱一卒的坚持,书香社会方可蔚为大观。

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今年2月,许多读者发现,太原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里的“博看AI书苑”引入了先进的AI阅读助手,支持刷、看、问等多种交互方式,极大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去年10月,“博看AI书苑”上线,涵盖了4千余种期刊、5万余册图书电子版、10万小时有声听书内容。不断升级的数字技术让阅读有了更新鲜的“打开方式”。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有声阅读到视频讲书,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云阅读”不仅让海量书籍变得“触手可及”,而且在人工智能、VR等技术赋能之下,变得越来越立体有趣。2023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已达到5.7亿。

数字阅读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引擎。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国家鼓励促进全民阅读的新技术、新载体、新设施等的开发与应用。近年来,山西持续提升数字阅读服务能力,全省已建成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云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3000万人次,远在平顺县的村民可以通过文化云平台预约一场非遗讲座;山西省图书馆开通线上“晋图飞阅”服务,让借书像点外卖一样,线上下单,快递直达;晋城市搭建了“晋城农家书屋App”数字平台,随时随地都能看书听书……

数字阅读带来了便捷立体的阅读体验,也带来碎片化、浅表化的挑战。而回味传统的纸质阅读,捧一卷在手,浅浅墨香所带来的温暖、宁静、质感、专注,令人着迷。在拥抱新型阅读方式的同时,如何守护好传统阅读这个基本盘,如何处理好“读书”与“刷屏”的关系,如何做好“纸数融合”的平衡,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

AI时代,无论是屏幕的流光,还是书卷的墨香,抑或两者和合共生,只要涵泳其间,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阅读终将带我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春风浩荡诗书香。在太行、吕梁山上,在黄河、汾河岸畔,我们与山河共读,探寻诗文足迹,传承千年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阅读,是通向未来的钥匙。让我们在全民阅读中凝聚奋进力量,以浓浓书香涵育精神世界,以琅琅书声助力文化强国建设行稳致远。(本报编辑部)

(责编:武笑、麻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