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从工业印记到书香名片 阳泉矿区构建全民阅读新生态

武笑
2025年04月23日11:27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在因矿而立、因煤而兴的阳泉矿区,一场静水深流的文化变革正悄然重塑着城市肌理。

上新报纸、整理书籍、擦桌摆凳……晨光微露时,段南沟社区图书管理员刘鑫已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这个持续五年的日常,折射出矿区对全民阅读生态的深耕细作。

从社区图书室到农家书屋,从特色阅读空间到多元阅读活动,阳泉矿区以系统化、精细化的布局,构建起覆盖全龄段、全时段的阅读服务体系,让书香成为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精神底色。

阳泉矿区的阅读生态建设,始于对不同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针对老年群体行动不便的特点,矿区创新推出全域阅读“毛细血管”工程,将10个“文化驿站”嵌入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餐厅、小区老年活动室等场所。

段南沟社区幸福食堂里的“银雁图书角”,让秦生旺老人养成每日读报的习惯,这种“文化+养老+便民”模式,将阅读服务延伸至居民生活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文化惠民的精准落地。

阳泉矿区街区自助图书馆内居民们沉浸阅读。

中青年群体则在特色阅读空间中找到精神栖居地。桥头街道的街区图书馆,以通体透明的玻璃房造型成为城市文化地标,年均2.3万人次的到访量,见证着“将阅读融入生活”的设计理念。华阳集团退休职工王玉生将其视为每日必修课,而环卫工人、购物居民等不同群体的汇聚,更彰显出阅读空间的包容与开放。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教育场景同样是阅读生态的重要支点。小南坑小学的朗读亭传出琅琅书声,阳泉市第十二中学走廊里的智能阅读机链接起知识宝库。

阅读空间的构建不仅是物理场所的建设,更是社会价值的重构。西河村农家书屋通过引入种植养殖、政策法规等书籍,将阅读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农闲时节的技术讲堂、读书分享会,让书屋成为农民提升技能的“加油站”,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实践,彰显出阅读对基层治理的赋能作用。

阳泉矿区街区自助图书馆内居民们沉浸阅读。

在社区层面,阅读成为凝聚共识的粘合剂。“家门口就是图书室,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约三五老友阅读图书,随时畅享阅读成为了我们邻里之间最温暖的纽带。”家住平潭街东社区的居民鄯爱德熟练地刷身份证进入社区图书室,扫描二维码取出自己尚未读完的图书,安静地读了起来。这个社区里的24小时图书馆,以“刷证即入、扫码借阅”的便捷服务,让阅读触手可及。

而“书香漂流”“书香集市”等创新活动,则将阅读与环保理念、共享经济相结合。

“快来瞧!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买一送一!”在平潭街小学书香集市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在操场上回荡,孩子们化身为小小“摊主”,热情地向“顾客”推荐着自己的书籍。这种“阅读 +”模式,既倡导了绿色阅读理念,也搭建了知识共享的桥梁。

阳泉矿区小南坑小学朗读亭内,学生们尽情朗读。

阳泉矿区小南坑小学朗读亭内,学生们尽情朗读。

阳泉矿区的阅读生态建设,始终贯穿着创新与融合的思维。在空间布局上,构建“区—街—社”三级网络,将文化中心、街区图书馆、社区图书室串联成网;在服务模式上,推动 “线上+线下”融合,通过智能阅读设备、线上读书社群打破时空限制;在资源整合上,联动文旅、教育、民政等部门,形成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从纸质书籍到数字资源,从传统阅读到智慧阅读,矿区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完善“15分钟阅读圈”建设。正如阳泉市矿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俊平所言:“阅读不仅是文化工程,更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我们将通过持续优化阅读生态,完成矿区新的'文化名片'蜕变,探索出一条以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书香浸润煤城,在阳泉矿区,阅读不再是孤立的文化活动,正以 “润物细无声” 的力量,为工业城市转型注入新的活力。(摄影:贾宇洋)

(责编:麻潞、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