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国保山西·映像高平 | 解码定林寺的千年建筑密码 

卢鹏宇、安霄雨
2025年05月02日08:41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山西高平,这片上古神话与历史烽烟交织的热土,有着“中国古建博物馆”之誉。22处国保单位星罗棋布,每一处都是文明密码的载体。

开化寺壁画流淌着北宋市井烟火,二郎庙金代戏台凝固梨园绝唱,羊头山石窟镌刻北魏禅意……漫步其间,青砖灰瓦藏着榫卯智慧,斑驳彩绘蕴含东方美学。当数字技术扫描塑像肌理,文创设计激活传统符号,这些千年古建正以22种姿态,书写“土木史书”的当代篇章。跟随我们的镜头,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高平22处国保单位地图。

在太行山脉的褶皱深处,一座千年古刹静卧于七佛山南麓的苍翠之间,青砖黛瓦与山岚云雾交织出一幅流动的时空画卷。这里是高平22处国保单位中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定林寺。

定林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

定林寺旧时文物古迹保护标志。

定林寺的命名与其寺侧终年不竭的“定林泉”相关。该寺原名“永德寺”,后因寺旁有一眼甘泉,泉水清澈如镜、四季不涸,遂以泉名为寺名,改称“定林寺”。“定”,意指禅定修行的清净之地,而“林”则暗合寺院依山而建、松柏环绕的自然环境。

定林寺山门全景。

山门是整座寺院的门户与精神象征,定林寺山门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以楼阁式构造傲然挺立于寺院轴线前端,是晋东南楼阁式建筑的典范之作。其主体为重檐九脊复合式双层高阁,形成“明三层暗两层”的独特空间结构。底层为寺庙正门,一层供奉四大天王塑像,故又名天王殿。建筑外观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错落的滴水檐设计,檐角高翘如振翅欲飞的大鹏鸟,与东西两侧三层钟鼓楼连成一体,五层屋檐自下而上层层递进,在视觉上构筑出恢弘的气势。

①重檐九脊:定林寺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又被称为九脊殿(因为屋顶有九条脊),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所谓重檐,就是在上述屋顶之下,四角各加一条短檐,形成第二檐。

重檐九脊。

②滴水檐:滴水又称“滴子”,形状略呈三角形,是中国古代建筑檐端滴水瓦的瓦头,其作用是使雨水汇集成一条直线下落,防止雨水沿屋檐、窗台侵蚀墙体。滴水之上也常刻有图案或文字,寓意丰富。

滴水檐。

定林寺山门(局部)。

重檐歇山顶。

檐角如大鹏振翅欲飞。

转身步入山门二楼,仰首即是惊艳世人的莲花头垂花柱藻井。中央圆形莲花头垂花假柱向下延伸,八组斗拱如花瓣般向四周辐射,雕工细腻的莲瓣与云纹在五彩装彩绘映衬下熠熠生辉,八面莲花次第绽放,榫卯咬合的穹顶如天幕垂落。

定林寺藻井全貌。

“交木如井,画以藻文”。藻井是古代建筑中室内顶棚的一种装饰,简单说类似今天装饰天花板的“吊顶”。它往往位于古建筑室内上方,或在正中央,或在佛坛与宝座之上,只有皇家宫殿、大的寺院才有资格,因此藻井也意味着等级的象征。藻井多呈现为高出天花板的立体形象,向上隆起,很像一个倒扣的水井,有方、圆、八角等形状、装饰纹样、图案及雕刻。

十三朵莲花点缀其间。

斗拱层层向内收拢。

据古代典籍《风俗通》中记载,“井者,东井之像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压火灾也。”东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古人认为是主水的,在殿堂、楼阁最高处作井,同时装饰以荷、菱、莲等藻类水生植物,都是希望“水能克火”,镇压火灾,护祐建筑物的安全。所以取名“藻井”。

定林寺藻井。

这朵莲花以金代琉璃嵌心,垂花柱如丝绦悬垂,每一片花瓣皆以黄、朱、青三色勾勒,历经七百年岁月仍明艳如初。藻井的设计暗合“天圆地方”的古代宇宙观,中心圆井象征苍穹,外围八边形方井隐喻大地。尤为独特的是,垂花假柱与斗栱间的空隙以透雕技法刻出卷草纹。这座藻井是山西现存元代藻井中的孤例。

定林寺藻井。

拾级而上,雷音殿的元代木构撑起六架椽屋,但细究其建筑基因,却是北宋营造法式的千年回响。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恰似殿前的宋代经幢与金代的琉璃脊饰并肩而立,在斑驳光影中诉说工匠跨越千年的技艺,见证着中华建筑文明的生生不息。

③六架椽:椽是密集排布在横檩上的木料,多为圆形。两根檩之间为一根椽条的长度,成为一架椽。雷音殿屋顶上共有六根檩条的长度,所以是六架椽。

④脊饰:我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镇脊神兽统称为脊兽,但不同脊和不同位置上的脊兽叫法有所不同,比如:正脊上的叫吻兽;垂脊上的叫垂兽;戗脊上的叫戗兽;戗脊前端一排的叫蹲兽,也称走兽;安装在屋檐转角部位或仔角梁端头上的叫套兽。

雷音殿全貌。

雷音殿(局部)。

雷音殿屋脊。

雷音殿吻兽。

雷音殿脊兽。

殿堂内部的梁架结构全部是宋制,彻上露明造,六椽栿通达内外的用柱方式,与《营造法式》记载的宋代官式建筑严丝合缝。仰观梁架间宋代彩绘的牡丹缠枝纹,彩绘图纹与宋《营造法式》中的彩画纹样极为一致,是中国古建中保存完整的宋代彩绘图案。

雷音殿梁架彩绘。

雷音殿斗拱前后与两侧各不相同,正面斗拱为单杪单下昂,下昂为琴面真昂,耍头为昂形。山面斗拱为双下昂无出跳,下昂为琴面假昂,耍头为蚂蚱头。补间斗拱后尾,在华拱之上施硕大的头,压在昂尾之下。

雷音殿斗拱。

雷音殿斗拱。

地藏殿为前院东配殿,面阔三间,进深四,当心间设板门,两次间开破子棂窗,墙体下部青砖砌就,上部土坯垒成。殿内拱眼壁绘植物纹样,后壁近年新涂白灰,原壁画情况不明。两侧壁遗存地狱十王图像,应绘制于明嘉靖四年,此后历经殿宇重修,壁画应未变动。

地藏殿两侧壁画。

地狱十王图像呈对称式分布在两侧壁面,分别描绘了十王殿的场景。每铺画面布局大体相同,均在上段绘制以各殿主尊王为中心的审判者,下段表现殿前判罚等场面。底部的塑像印痕将下段下方壁面隔作竖条状,所绘内容与刑罚场面相接,可视为同铺完整图像。

地藏殿壁画。

地藏殿壁画。

地藏殿壁画。

十铺壁画之中有一铺的尊主形象与其余九铺明显不同,即第九殿平等王陆游。陆游是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其作品以抗金壮志和忧国忧民著称。民间传说中,陆游因其强烈的爱国精神,死后被赋予“阎王”身份,象征其精神永存,专门惩治生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徒。

地藏殿壁画。

除了第九殿平等王陆游,细看十铺壁画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一位熟悉的身影出现,他就是第五殿阎罗王包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拯是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尹,为官廉洁公正、铁面无私、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之名。其形象融合了神话传说与民间信仰,成为中国文化中广为人知的冥神形象。不仅负责生死审判,还象征公正与道德审判,是冥界中兼具权威与慈悲的存在。

地藏殿壁画。

地狱十王图像中的诸人物造型较为写实。除第五、六铺主尊王头戴冕冠外,余者均头戴通天冠,佩方心曲领,着圆领宽袖长袍,端庄严肃、面部圆润,体形较大。身后均设立屏风,屏心绘制四季山水。判官戴幞头,着圆领宽袖长袍,手执文卷,立于主尊王周围。侍者和侍女立于主尊身后两侧,捧持各类仪仗、器具。狱吏大多神态威严,持不同的兵器,列于画面两侧,维护审判场面的安定。鬼卒均青面牙,相貌凶恶,祖上身,腰围布,一些正在施刑罚,另些则在押解、恐吓、追逐等,也是为了保证刑罚的顺利实施。亡者大多描绘为世人模样,但为善造恶者却有所不同,生前造恶业者衣衫褴褛,神情恐慌,为善者衣冠整齐,气定神闲。

主尊(其一)。

判官(画面左边手执文卷者)。

侍者和侍女(主尊身后两侧)。

狱吏(画面右下方手持兵器者)。

鬼卒(画面下方相貌凶恶者)。

亡者(画面下方多位)。

从绘画手法上看,地狱十王图像兼具卷轴画与壁画的画法特点,各铺独立成幅,五铺一组,对称分列两壁,以条形渐变色线装饰每组边缘,每铺画面则以墨线为界,像是一架展开的屏风摆放于塑像之后。该形式与广泛遗存于高平地区的明末清初寺观屏风式壁画存在很大关联,应是明清之际当地寺观壁画由“一墙整铺”向“一墙数铺”表现形式的转变,呈现出屏风式壁画的过渡样式。

墨线为界。

定林寺地藏殿明代地狱十王图像伴随着民间十王信仰的繁盛,以“十王分治”为表现形式,强调十王审判与地狱刑罚以残酷的场景,告诫人们趋善避恶,以免死后堕入地狱受诸般苦楚,陷入恶道,难以超生。图像整体的艺术形象均来自于现实生活,是对人世间善恶因果的写实性描绘。既是对敦煌十王经图的传承,也是对宋元以来,尤其是明代盛行的卷轴画表现手法的有意借鉴。

定林寺山门(局部)。

寺内定林泉汩汩千年不涸,古松虬枝如腾龙盘踞,牡丹承洛阳风华,在此盛放八百春秋,每一处砖石都在低语。这座集宋金元明清建筑精粹的“活态博物馆”,正以山势为轴,将时光的密码层层铺展。(摄影:人民网 卢鹏宇)

(责编:董童、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