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太行 绿意盎然

藏在大山森林里的西沟村。
于莽莽山林处听林改故事、在雄峡飞瀑间学自然新知、居乡村民宿中享田园风光……4月27日,长治太行山旅游季正式启动,依托生态优势开展文旅品牌建设,布局山水太行旅游板块。
近年来,在生态资源丰富的长治,摄影、写生、研学等新兴文旅业态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人们走进大自然,享受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
漫游山林 听林改故事
微风轻拂,阳光正好。5月1日一大早,太原市民王冬带着家人自驾出游,行至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平顺段,满眼苍翠,草木飘香。“爸爸,这里好像绿野仙踪。”王冬的儿子王晓晨是小学二年级学生,被车窗外青山环绕、白云悠悠的景色吸引。中午,他们到达平顺县西沟乡西沟村。
从空中俯瞰,西沟村仿佛从森林里“长”出来一般。这里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被誉为“劳模之乡”。20世纪50年代初,西沟村的森林覆盖率约为2%,几十年来,经由以全国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为代表的几代西沟人坚持治山治沟、植树造林,荒山秃岭终于披上绿装。如今,西沟村已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每年接待游客约13万人次。
“近期,村里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村民可真是从中得到了实惠。”在王冬一家人就餐的餐厅,老板娘热情地和食客们攀谈着。王晓晨满是好奇,认真旁听。
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西沟村丰富的生态资源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村里林地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村集体和农户种植药材、沙棘等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发展迎来新机遇。今年,西沟村将着力发展两大林下经济模式——仿野生药材种植和沙棘种植。
“那这里以后会变得更美,还会长出更多好吃的喽?”听到儿子的问题,王冬笑着点点头。
午餐过后,王冬一家要赶往龙溪镇淙上村。那里是全省首批集体林地收益权证核发的地方。
西沟村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生的变化,正在平顺县各地上演。2024年以来,该县先后出台《平顺县清理规范林权确权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平顺县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全年完成110.9万亩集体林地确权发证工作。现在,东寺头乡黄崖沟村成为村集体林权承包到户试点,5000亩林地已全部承包到户;虹梯关乡芦芽村、化圪道村开设了森林经营试点2000亩,集体山林焕发出勃勃生机。
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平顺县积极开展“新造+抚育+补植”的营林方式,大力发展混交造林,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今年初,全县林草地总面积达183.71万亩,占国土面积的81.09%,其中林地面积143.09万亩,森林蓄积量达146.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9.14%。
探秘峡谷 赏恢弘奇景
“五一”期间,长治为游客奉上文旅大餐,推出山水、古建、民俗、康养等10条不同类别的宝藏旅游线路。其中,太行山大峡谷自然风光旅游区进入首发名单,获重磅推荐。
5月3日清早,北京姑娘宋妍来到壶关县八泉峡景区。红日初升,峡谷间薄雾渐散,山水露出真容。“太壮观了!”身为摄影博主的她对这场山水邂逅期待已久。八泉峡被称为“太行第一雄峡”,位于太行山大峡谷中段。这里,山脉起伏,林海连绵,绿意连天;水声潺潺,山鸟啁啾,自然之音在山谷回荡;有悬泉飞瀑喷珠溅玉,更有高峡平湖映照春色。在游船甲板上,宋妍端着相机的双手一直没有放下。她不停地按下快门,只为捕捉到山水之间最美的瞬间。
“此处原名‘八道水’,因峡谷中有八股泉水同出一地。”宋妍所在旅游团导游给游客讲起八泉峡景区因山水得名的历史。船行途中,心形的峡谷地貌豁然出现于眼前,那是大自然最浪漫的杰作。游客们纷纷仰起头来,举起手机把美景留在自己的镜头里。八泉峡面积24.11平方公里,最低海拔600余米,最高海拔1400余米,是国家5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最美峡谷。
从八泉峡景区出来,乘车向西行约10公里,便到达太行山大峡谷又一著名自然风景区——红豆峡。如果说八泉峡雄峻,红豆峡则秀美。红豆峡因生长有珍稀的红豆杉而得名。姜昱来自陕西,是名大三的地质学专业学生,在此次旅游中和宋妍结成“旅行搭子”。他对这里的红豆谷、植物园很感兴趣。“红豆峡有130余块古海域生物化石、1000余种原始野生植物。”姜昱向宋妍分享了自己做的详细攻略。
在大峡谷游山览水都能收获什么?宋妍会说,满满的自然知识。得益于姜昱的攻略,她知道了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太行山地区还是一片海洋。
八泉峡、红豆峡等景区是山西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这里,地层属华北地层区山西地层分区,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新太古界、中元古界、古生界和新生界第四系。太行山地区峡谷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时期。峡谷主峡从山西高原伊始,一路呈“之”字形频繁回转,横贯公园中部,东临华北平原。峡谷两侧谷壁直立、支峡密布,形成了峡中有峡、峡中藏峡的峡谷群奇观;飞瀑流泉、涧溪碧潭交相辉映,又呈现出雄中有险、险中藏幽、幽中见奇的意境。在这里,可以一窥大自然最原始的状态。
走入乡间 看田园风光
钟情自然风光的旅行爱好者来长治,必到沁源县打卡。该县森林面积220万亩、天然牧坡120万亩,森林覆盖率52.75%,居全省第一;境内有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水资源丰富;曾获“中国生态魅力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
5月2日,上海游客冯颖来到沁源县灵空山镇黑峪村,入住黑峪山顶人家客栈。“我4月中旬就从携程上抢到了每天188元的房间。”她早早做了出行计划。“五一”假期,这里的房源很紧张,旅客想入住理想户型至少需提前一周预订。冯颖选择的客房正是最受欢迎的房间类型,从她卧房外的露天小阳台,能望到山间掩映的田舍和绿意盎然的群山。
黑峪村依山傍水,距县城45公里,毗邻灵空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因生态旅游而兴的村庄。2015年,一个名为黑峪山顶人家的客栈在村西头落成,成为灵空山镇“第一个吃螃蟹的”民宿。之后,取道此处前往灵空山景区的游客逐渐增多。2024年底,黑峪山顶人家客栈入选长治丙级“太行山居”民宿名单。精品民宿成为黑峪村村民新的致富渠道。
冯颖是美术学院学生,在黑峪村用不到2小时完成了一幅田园风光主题的素描作品。稍作休整后,她从客栈出发,前往附近的灵空山景区和山西花坡国家草原自然公园。一路上,冯颖看到许多散落在太岳山间的村落、屋舍。听同行者介绍,那其中有不少与黑峪山顶人家客栈类似的乡间民宿:王陶乡岭上村的“岭上人家”、王和镇南坪村的“南坪碗盅”、沁河镇韩洪沟村“红色小镇”……
民宿,成了沁源县文旅融合的结晶。村集体把闲置房屋打造成特色民宿,建起了村史馆、咖啡茶吧、生活馆、大食堂,游客在这里找到了向往的生活,村民通过经营乡间客栈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如今,沁源县已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初审验收,境内4A级景区破零、3A级景区增至2家。假日期间,慕名而来的游客数量有明显增长。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全县将着力对文旅产业进行提档升级。发挥自然风光、生态资源比较优势,打好绿色康养牌;培育“田园风光、民俗风情、农家美食、农耕文化”农文旅融合新业态,让游客在沁源“慢下来、留下来、还想来”。(记者郭慧聪)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