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要闻

小黄花“链”通振兴路

——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坊城新村回访记

2025年05月11日08:35 | 来源:山西日报
小字号

千畦碧波桑干阔,万顷翠浪映壑开。5月7日,走进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翠绿的青苗长势喜人,粗壮的茎秆笔直挺立。田间地头的新农人、加工车间的轰鸣声、研学游客的欢笑声……阡陌纵横的沃野田畴间处处呈现产业发展的勃勃生机。

“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市云州区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的殷殷嘱托,始终激励着当地干部群众以黄花产业为抓手,走出一条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到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之路。

6时30分,65岁的黄花种植户王福柱已带着家人来到田间,察看植株长势。一道道黑色“血管”在苗间蜿蜒,科学配比的“营养液”精准输送到每一株黄花的根系周围。“这是水肥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让土地喝上了‘聪明水’,长壮了‘金疙瘩’,每亩能增产20%以上。”王福柱说。

在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内的显示屏上,一组组数据动态显示着土壤各项指标。依托这套农田生产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对黄花生长全周期开展数字化采集与可视化管理,实时感知土壤、作物、环境、病虫害“四情”,极大提升了基地黄花种植的标准化、智慧化、科技化水平。

“脱贫以后怎么干,从哪里增收,总书记给乡亲们指出了好路子。现在大家发展黄花产业的信心更足了,从过去‘试着种’变成现在家家‘争着种’,黄花价格稳、不愁卖,合作社、企业都是直接上门收,去年我们这里户均增收1.3万多元,日子真是节节高!”说起现在的好光景,王福柱笑得合不拢嘴。

锚定把黄花“做成大产业”和“做成全国知名品牌”的目标,云州区打开链式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密码”,从抓生产向抓链条、从抓产品向抓产业,全力打造黄花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版”。

黄花饼、黄花烧麦、黄花啤酒、黄花牛奶、黄花茶……自建设黄花省级特色专业镇以来,云州区相继实施了低效黄花田提质增效项目、黄花保险产品创新、黄花消费帮扶、完善更紧密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全产业链政策支撑体系。

云州区黄花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一鑫介绍,目前该区黄花种植面积达17.8万亩,黄花产业链产值达24亿元,从事黄花种植、加工、销售等各链条经营主体超200家,研发各类黄花产品130余种,产业带动农民收入占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随着黄花“食为佳肴”的文章越做越大,“观为名花”的文旅潜质也在不断被挖掘。

沿着“萱草花音乐公路”,游客可以一路驶向位于忘忧农场的黄花博物馆。经过近两年的筹备,5月1日,这座以黄花为主题的博物馆正式开馆,喜迎四方游客。高大宽敞的展厅,游客及研学团队通过互动体验了解黄花生长过程,在生命科学黄花组培实验室里解码黄花的生命奥秘,在文化长廊追溯黄花作物的历史风华,在生物科技展厅一站式了解黄花的前世今生。“我们努力讲好黄花故事,促进黄花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黄花博物馆负责人段亚萍信心满满。

围绕黄花产业,云州区正积极打造“忘忧小镇”“火山黄花田园综合体”“火山忘忧村”等景点,建成火山天路、忘忧农场、大同黄花公园等休闲旅游线路,带动周边村镇产业振兴。

初夏的坊城新村,一排排青砖瓦房整齐排列,一棵棵新栽树木吐露新绿,一派生机盎然。

“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坊城新村考察时的暖心话语言犹在耳。近年来,该村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发展黄花产业,拓宽就业渠道,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

村里的黄花产业园发展如火如荼。大同三利集团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忙碌不停,一罐罐“大同蓝”黄花精酿啤酒及各种口味的黄花酱不断下线。该企业总经理庞尔舜说:“我们新研发了‘钻石纬度’黄花菜,在京东、抖音等多家平台销售,市场反响良好。还和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开发了黄花鸡肉米饭酱等新产品。”一朵朵鲜黄花转化为多元高附加值产品,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村东南新建的23个大棚里,一垄垄草莓植株青翠欲滴,红簇簇的樱桃缀满枝头。村民李宏在大棚里务工,每天能挣120元。该村党委副书记张云表示:“我们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在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上做好文章,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村里一年一个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

放眼大同全市,黄花种植面积达26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40亿元,畅销京津沪深等优质市场,作为全国黄花产业引领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黄花之都”金字招牌越来越亮。聚焦“特”“优”二字,大同围绕种植、畜牧、设施蔬菜、渔业、林下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黄花、黄芪等,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以浑源恒山黄芪市级专业镇为抓手,推动黄芪产业集群化发展;牧同乳制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阳高杏果香飘万家;致力打造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大同好粮”等多点开花,进入全国大市场。大同以特色农业产业为笔,描绘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画卷。(记者李强)

(责编:段思齐、麻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