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民企看发展丨柳林沟门前:小碗团托起大产业

初入口柔韧爽滑,再一咬筋道弹牙——当喷香的油辣子裹挟着老陈醋的酸爽,攻势全开引爆味蕾,柳林碗团,就这样直接而热烈地,让人香在嘴里,爱在心上。
来到柳林县沟门前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一碗新鲜出炉的荞面碗团,开启了记者一行的“美味之旅”。
“味道咋样?”公司董事长贾旭东目光灼灼,期待着记者的回答。
还沉浸在美味中的记者脱口而出:“好吃!”
“好吃就对啦!这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就是要让这口好吃的山西小吃,翻过吕梁山,闯出娘子关!”
“沟门前”荞面碗团。受访者供图
柳林碗团的历史由来已久。据《柳林县志》记载,荞面碗团是柳林城区的传统特产,清香醇美,四季咸宜,“邑人多有以蒸售碗脱为业者,从不滞销。”
“柳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碗团,家家味不同,家家都好吃。这也是出门在外的柳林人心里最惦记的味道。”贾旭东告诉记者,当年自己的弟弟在外地工作,临行要带上荞面,想家时,自制碗团以慰乡思,而且大受周边柳林老乡的欢迎。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很触动我。这也是我后来把碗团当成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贾旭东说,“小吃就是一种代表性的地方饮食文化,和当地的植被、水土都是匹配的,它承载的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人们对家乡的眷恋。”
柳林地处交通要塞,自古便是各方商贾云集的旱码头。清末民初,位于柳林县城的田家沟沟口的“沟门前”就是一处远近闻名的餐饮夜市。“一定程度上来说,‘沟门前’就是柳林地方饮食文化的代表。”贾旭东说,百余年前,他的祖辈正是在这里摆起了第一个“贾记碗团摊”。2002年,贾旭东承袭祖上生意,成立起公司,注册了“沟门前”商标,在坚持传统工艺、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对荞面碗团进行了工业化量产和产业化推广。
“沟门前”碗团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王晏如 摄
“老字号要在市场上站得稳、走得远,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更要紧跟市场,不断求新、与时俱进。”
从产品无人问津到门店开遍吕梁,从只能现做现吃到保持新鲜口感的真空包装,从隔夜就变质到保质期半年,从久居“深闺”的地方小吃到火遍山西的特色美食,十数年间,小小一碗盛满乡愁的荞面碗团,跨坎越岭实现华丽变身,成为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沟门前”的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名号也越叫越响,成为跻身山西省内一线的重点龙头食品企业,接连荣获“中华名小吃”“三晋老字号”“山西省著名商标”“山西省百姓放心食品品牌”等多个奖项和称号。
“沟门前”产品展示。人民网记者王晏如 摄
近年来,乘着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沟门前”在线上销售渠道也闯出了一片蓝海。
“在网上,我们的消费者画像主要是18—35岁的群体,女性居多。大家正是看到了优质杂粮的营养价值,而且荞面碗团的原料和制作技艺决定了它饱腹感强、热量很低,加上配料表干净,这些特点恰恰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低热量健康饮食的需求。”贾旭东告诉记者,上一年度,“沟门前”全年4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中,有三成左右是来自线上销售渠道。
“围绕荞面碗团这种传统小吃,我们根据市场调研结果不断创新产品的品类口味,拓宽它的食用场景,推出的露营碗团、铁板碗团、锡纸碗团等,都很受欢迎。同时我们也尝试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对新产品进行包装宣传,让碗团这种传统‘老味道’,拴住越来越多的‘年轻胃’。”
针对减脂人群推出的创新产品。人民网记者王晏如 摄
“立足名小吃,跻身大产业,这是‘沟门前’始终如一的发展目标。”
眼下,贾旭东正带领公司布局新的赛道——以“众筹加盟”模式在山西省内铺开线下快餐门店,在严把原料和工艺标准的前提下,让碗团回归“就碗即食”的状态,让出门在外的柳林人在家门口就能尝到家乡味道,同时也把“柳林小吃”的美名进一步传播出去。
“第一家门店正在筹备,很快就要在太原开张了。这将是‘沟门前’品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相信也一定会对我们柳林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贾旭东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