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一泓清水 满城锦绣
——太原汾河景区回访记

汾河景区美丽风光。记者 李兆民摄
市民在贯穿南北的滨河自行车道上骑行健身。记者 李兆民摄
汾河湿地生态持续改善,大批鸟类来这里栖息。记者 李兆民摄
5月的太原汾河景区万木并秀、波光旖旎。偶有飞鸟或在空中盘旋萦绕,或在河面蹁跹起舞,更是为景区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古香古色的亭台轩榭,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引得游人如织。“五一”期间,太原汾河景区共接待游客56万余人次。
2020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太原市进一步加强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一体推进治山、治水、治气、治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1年9月,经过四期改造,汾河太原城区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全长43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宛若一条玉带穿城而过。目前,太原汾河景区总面积达20平方公里,其中绿地面积8.5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1.5平方公里,蓄水总量约3000万立方米。
近年来,通过对南沙河、虎峪河、九院沙河等9条边山支流,以及1300余个入河排污口全面规范化整治,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不断提升,“水质好起来”的目标已基本实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维护景区水体水质,成为太原汾河景区当下主要任务之一。
“我们每天都会监测水温、酸碱度和透明度3个指标,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投放一些菌剂和药剂,来抑制水华的产生、分解河面有机物等。此外,我们还会采取及时清理入汾口淤泥、定期投放鱼苗、种植水生植物等措施,保障景区水体生态持续稳定向好。”太原市汾管委水质维护技术负责人汤振华告诉记者,现在这个时节水质透明度的要求是40厘米,而汾河景区水质透明度已经达到了80多厘米。
在太原市汾管委宣传接待科负责人郭凡的手机视频里,记者看到两只近乎透明的桃花水母正以轻盈的姿态在水中悠然漂浮。去年夏天,有市民拍摄到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出现在汾河景区四期。“被誉为‘活体水质检测器’的桃花水母的出现,成为汾河太原城区段水质极佳的生动印证。”郭凡说。
习近平总书记对汾河治理的要求不仅是“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还要“风光美起来”。漫步景区,紫色的鸢尾、黄色的蒲公英花、白色的山梅花、娇艳的红花刺槐……姹紫嫣红、高低错落的花朵,总在不经意间闯入眼帘。太原汾河景区共种植了各类树木花卉230余种,打造了玫瑰花簇、花海、樱花大道及各类花境、节点等,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良好的生态环境引来了众多鸟类的“光临”,天鹅、白鹭、苍鹭、斑嘴鸭等165种鸟类来这里栖息,对保护物种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三四月份,大批的红嘴鸥出现在太原汾河景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勾勒出一幅人鸟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大自然中许多鸟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近年来到太原汾河景区栖息觅食的鸟,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而且很多已经从‘旅鸟’变成了‘留鸟’,这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省城摄影爱好者胡文晋从2015年开始在太原汾河岸边拍鸟,不仅用相机定格了飞鸟的千姿百态,也记录了汾河蝶变的历程。
人们对于太原汾河景区的体验感不仅来源于“颜值”,还有其服务功能。在汾河景区一期东岸,一个下沉式广场被改造成了篮球场。奔跑、跳跃、传球、投篮,场地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篮球场地面使用了硅PU材料,这种带有弹性的地面能更好地保护运动员。篮球架高度适中,篮筐弹性十足,体验感很好。”刚刚打完一场球,市民林浩开心地说。
近年来,太原汾河景区不断强化基础配套,优化整体品质,包括建设了水上运动中心、沙滩排球场、足球场、篮球场等众多运动场地;对老旧厕所进行星级改造;建设了11个休憩平台;对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损坏情况进行统计修复等,为游客提供了安全、舒适的游园环境,游客的满意度不断提升。“我们将持续提高汾河景区管理水平,为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贡献力量。”郭凡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太原市坚决扛牢汾河流域太原段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坚持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水陆域一体谋划,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一体实施,扎实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全力做好治水兴水大文章。
太原市地表水国考断面6个、省考断面4个。2024年,太原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水体比例为83.3%,完成了省里下达的考核指标任务;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80%,国考断面城市水质指数为4.7910,太原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截至2024年12月底,太原市“一泓清水入黄河”52个省级工程全部开工,并且完成了省政府要求的“开工率100%、完工率达到50%”的目标。
今年,太原市将加快推进中部城市群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综合实施地下水关井压采、煤矿限采、生态补水,推动兰村泉水位持续回升、晋祠泉稳定复流。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晋祠泉监测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7米,创复流以来新高,被水利部评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和重点泉域保护的典范。
2025年是“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的收官之年。“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全市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劣Ⅴ类水体比例为0,确保实现‘一泓清水出太原’。”太原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宋力对此充满信心。(记者丁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