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山西频道>>本网关注

在山西,探寻博物馆的更多“打开方式”

人民网记者 麻潞
2025年05月20日08:49 |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小字号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鸮卣时,还以为是卡通形象,没想到竟是千年文物!这次我终于一睹真容了。”错峰出游的大学生常倩难掩兴奋,“盯着它看,感觉古人的生活就在眼前。”

自5月1日5·18国际博物馆日山西主题活动“美好共见·文物里的山西”开展以来,众多文物爱好者在山西各地的博物馆里穿梭于“藏宝地”,聆听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购买自己心仪的文创产品。

如今的博物馆不再只是存放历史的殿堂,而是鲜活地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随着山西文博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半径,一系列新理念、新创意让博物馆有了更多“打开方式”。

古老文物变文创“特产”

5月11日,记者来到众多网友心中“游山西的第一站”——山西博物院。虽然“五一”假期已过,但博物馆内依然人头攒动。

展厅里,记者遇到了常倩,此次她专程为商代鸮卣而来。

商代鸮卣是山西博物院的初生代“网红”,这件青铜酒器形似憨态可掬的猫头鹰,圆圆的大眼透着灵动,鼓鼓的腹部尽显憨态,因此被戏称为古代版“愤怒的小鸟”。

深受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麻潞摄

仔细听完讲解,常倩快步朝一楼的文创商店走去。“文物出不了馆,但文创可以带回家!鸮卣的一款毛绒玩具我‘种草’很久了。”

凭借超高人气,鸮卣已成功“跨界”文创领域。在文创商店里,记者看到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是舌尖上的文创雪糕,是书包里的实用笔袋,是床头柜上的毛绒玩具,也可以是精美的镂空书签。目前,有关鸮卣的文创产品达90余款。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铜’趣系列毛绒玩具。”山西博物院晋观文创总经理姚香说,这批以山西博物院馆藏明星青铜器文物为设计原型的文创产品,一经推出即引发广泛关注,一跃成为“销冠”。

“产品太丰富了,让人挪不开眼。”常倩笑着展示她的“战利品”。除了心仪的毛绒玩具,她还购买了“新晋修复师——山西博物院喊你修文物”系列文物修复套盒,“可以亲手体验瓷器、壁画、青铜器的修复过程,咱也当一回‘文物修复师’。”

游客在山西博物院挑选文创产品。人民网记者 麻潞摄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院)时,文创便成为了观众和博物馆(院)之间最生动的桥梁。山西博物院通过IP授权、自主研发、合作开发等形式,打造出涵盖9个大类、20余个系列、1500余款产品的文创产品矩阵。

“鸮卣见证了山西博物院文创发展之路。我们从最初复刻外形的纪念品,到元素提取转化的文创产品,再到内容创意、文化服务、数字产品的多元开发,让传统文化有了更为创意的表达。”姚香介绍,2024年山西博物院接待观众324.5万人次,“晋观文创”营业收入达3362.02万元。

科技“解锁”观展新体验

说起山西“文博热”,就不得不提位于临汾市襄汾县的陶寺遗址博物馆。这座依托陶寺文化建设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自去年11月开馆以来,迅速在文博界“崭露头角”。

5月4日,记者刚踏入陶寺遗址博物馆,便听到一位观众的惊叹:“4000多年前的乐器竟然能发出类似DJ的声响!”——礼乐文明展区,一场复原的宴会上陈列着鼍鼓、土鼓、石磬、铜铃、口弦琴等,古人于席间享用美食并欣赏音乐的画面跃然眼前。

“这是多功能互动屏,在这里能听到不同乐器的声音。比如鼍鼓,它发出来的声音很像鳄鱼的叫声。还有口簧,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DJ乐器很相似。”讲解员边说边点击屏幕,奏响了千年前的悠扬乐音。

观众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聆听讲解。人民网 卢鹏宇摄

馆内,根据观象台遗迹复原的互动装置前围满了游客,大家都跃跃欲试。

通过等比例模型,结合视频及触控方式,陶寺先民观天授时(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天象运转来确定时间)的场景在这里被还原:站在中心观测点,随着“太阳”徐徐升起,“阳光”从“观象台”的柱缝打在了观测点上。这一刻,观测点、观测缝和太阳刚好成为一条直线。“说明这时候是一个重要的节令。”一旁的讲解员解释道。

“太神奇了!原来这一排‘墙不像墙,路不像路’的奇特组合竟然是古代的‘天文导师’。”游客们连连发出赞叹。

一旁的沙盘模型看似普通却吸引了不少人。通过点击裸眼3D空气触摸屏虚拟图像上的按钮,多媒体互动沙盘就可以分别展示陶寺遗址的功能分区和水利系统,展现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的生活点滴。随着一位游客的手悬空停留在屏幕上,手工业作坊区亮起,河水潺潺流动,工匠打造器具,先民耕种劳作……

“馆里的科技元素很丰富,一进门孩子就被那些智能互动设施吸引。在体验电子石磬时,还好奇地问‘古代石磬发出的声音和这个电子石磬的声音一样吗?’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实在是太棒了!”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张女士说。

“在文物展示方面,我们摒弃简单陈列,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与互动体验装置,就是为了让参观者更好地领悟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让文物与历史‘开口说话’。”陶寺遗址博物馆的策展人尹金武表示。

研学课堂有“料”又有趣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马坑里有多少匹马吗?”

“46匹!”

“大家猜一猜这些马都是什么品种?”

5月17日上午,太原市博物馆依托镇馆之宝“赵卿墓车马坑”开展的研学活动正在进行。在博物馆志愿者马绛红的引导下,小学生们仔细观察着马坑里排列整齐的马体遗骸。

孩子们在车坑前仔细观察。人民网记者 麻潞摄

“它们是蒙古马!”人群里不知是谁先答了上来。

“对,这些马头大、颈粗、躯干长、四肢短,平均身高148厘米,属于蒙古马系。它们可是耐得住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在战场上十分勇猛。”马绛红解释道。

紧挨着的车坑内,16辆车排成两列,其中1辆为圆舆车,15辆为方舆车。圆舆车造型独特,装饰精美,车厢宽敞,“这是目前全国仅见的一辆圆舆车,据专家推断,应该是墓主人专用的车。”

虽然深埋地下2500多年,车身仍结构完整,藤条绑扎的痕迹清晰可见,几乎所有车轮都保持着正圆形,车体一些部位甚至还保留有漆皮。

“古代的这位设计者非常了不起,车坑里挖有轮槽,埋葬时车厢着地,车轮悬空。这种特殊的埋葬方式,才使车的原形能保存下来。”

“车坑里还有两只猎犬,是不是因为墓主人喜欢打猎?”“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与车马坑一同展出的还有不少文物。赵卿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金器等,不仅数量庞大、种类多样,而且精品迭出。

为了让孩子们更了解青铜器,太原市博物馆还准备了手工体验活动。跟着讲解员,大家将纸板拼接组合成一个“鼎”的样式,用粘土按压雕刻出古代青铜器上的纹样,再取金粉施以颜色。

“我要做个兽面纹。”12岁的安慧智和弟弟是博物馆的“铁杆粉丝”,从一年级起每逢周末都会泡在博物馆。“现在博物馆的研学活动越来越多,让孩子们能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这种互动方式既有趣又涨知识。课本上出现的文物能亲眼看到,对他们来说是不一样的体验。”姐弟俩的家长说。

太原市博物馆公众服务部主任侯艳芳向记者介绍,目前该馆常态化开展“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抟土成金——馆藏明清瓷器展”等研学活动,节假日也会推出相应主题的“新玩法”,让学生们在博物馆与展藏亲密接触,聆听专业的讲解,参与有趣的活动,在一场场知识盛宴中感受历史文化和自然世界的博大精深。

从“看文物”到“懂文物”,从“逛景点”到“品文化”,愈发丰富的游览方式吸引着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让热爱和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更加长久。

(责编:武笑、桑莉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