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43年坚守 昔日荒沟披绿装

盛夏,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石砲沟层层叠叠的绿意铺满了山坡沟壑,一派生机盎然。但熟悉右玉植树造林历程的人都清楚,这里曾经树不长、草不生。沿着蜿蜒山路驱车前行,一座略显破旧的小院映入眼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74岁的王占峰——一位将半生心血倾注于治沙造林的老者。
右玉,地处毛乌素沙地天然风口,新中国成立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曾饱受风沙肆虐,面临着沙进人退、举县搬迁的生存危机。
“右玉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栽树!”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始,70多年来,右玉县委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带领群众植树造林,林木绿化率从不足0.3%提高到57%,不仅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更铸就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
王占峰在清理林区堤坝上的落叶。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右玉通过个人承包等创新机制,推动了小流域治理。1983年,右玉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承包治理小流域的10条规定,当年就有3900户农民承包了1987条小流域,总面积达33.5万亩。也就在同年,已是“万元户”的王占峰,毅然放弃优渥生活,揣着靠经营旅馆挣来的几万元积蓄,只身一人回到右玉,承包了石砲沟1500亩荒山,成为全省承包小流域治理的第一人。“当时还年轻,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劲,想让荒山添绿,大家生活越来越好。”
初涉造林,困难远超想象:良莠不齐的树苗、贫瘠干旱的土地,还有亲人的不理解……但王占峰并未退缩。他搞山沟基础建设,保水蓄土;尝试种植经济作物,解决资金难题;放弃粗放治理,四处求学,掌握先进灌溉技术。“南边有风沙,我就往南边种。”为了守护这片土地,王占峰搬了三次家。搭建窝棚、垒砌锅台,每天清晨五点出门,夜幕降临方才归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总结出了小流域治理方法,并在1994年9月荣获“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标兵”称号。他如荒漠里的老杨树般,在扎根荒山的43年里,先后绿化了3000多亩土地。
石砲沟日落美景。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午后的阳光透过枝叶洒在林间,王占峰刚修剪完杏树的冗杂枝杈,便蹲下身拧开埋在土里的水管阀门。清澈的水流哗啦涌出,顺着垄沟蜿蜒渗入根系。他指着不远处的坡地对记者说:“政府给咱创业搭了把手,水利部门帮忙修了三个蓄水池,现在浇水可方便多了。”
说话间,他抬手擦去额角的汗珠,望向枝繁叶茂的杏树,眼底漾起笑意:“你看它们长得多精神,喝饱了水比我还开心呢!”
王占峰种植的芍药花和杏树群。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顺着王占峰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他的双手粗糙蜷曲,远处曾经荒芜的石砲沟却愈发葱郁繁茂。
王占峰的手。人民网记者 王帆摄
如今,漫步石砲沟,绿树成荫,鸟鸣啁啾。曾经单一的杨树林,已逐渐演变成多元的生态系统,野鸡、狍子等野生动物也在此安了家。王占峰望着这片倾注无数心血的山林,满怀憧憬:“我还计划种蓝莓和沙棘,让这片土地创造更多价值。”
站在亲手栽下的第一批树前,他抚摸着苍劲的树皮,仰头凝视高耸的树冠,感慨万千:“我老了,它们却都长大了。”
夜幕降临,航拍视角下的石砲沟,层层叠叠的森林与橘色晚霞交相辉映。这片承载着无数汗水与希望的土地,见证着一位白发老人一生的坚守。而在右玉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无数如王占峰般的身影,正以同样的执着,续写着“誓将黄沙变绿洲”的时代长卷,让“右玉精神”在代代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刘红、马立明、桑莉媛、麻潞、武笑、卢鹏宇、董童、张超宁、马梦迪、王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