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完工超七成——
山西:守护汾河碧水长流

人工湿地里,鸢尾、菖蒲随风摇曳,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二次净化”汇入汾河;小村旁,经过治理的黑臭坑塘清波荡漾,成为村民散步休憩的好去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堤防加固,建设生态护坡……今年是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收官之年,一项项重点工程按下“加速键”。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忻州宁武县境内的管涔山,流经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全长713千米,流域总面积达3.97万平方公里,是山西名副其实的“母亲河”。
2023年6月,山西启动总投资上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以285个重点项目为支撑,持续修复流域生态,切实筑牢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
治污:减少入汾河污染物排放量
“过去村里的臭水塘离我家就二十米远,夏天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晚上能坐在院里乘凉。”晋中市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村民张海厚说。
“看着干净,闻着清新,黑臭水体治理后村里也变得更漂亮了。”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介休分局局长白晋介绍,通过铺设管网,各村的生活污水汇入处理站集中处理,曾经的坑塘现在收集雨水和处理后的中水,已经成了清新的“生态池塘”。
汾河介休段全长33公里,其中人口密集、地势低洼的义安镇段就占到12.5公里。目前,义安镇区域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已完工90%,项目覆盖周边10个村,惠及村民1.1万余人。
山西省晋中市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沿河蜿蜒的塑胶跑道,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王璟摄
吕梁市文水县作为肉牛养殖大县,曾面临突出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文水县境内的汾河支流磁窑河水质长期受到影响。
“治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找出病根。”文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付小强介绍,自2024年磁窑河文水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启动以来,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一方面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从源头减少污染物入河。
在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车车牛粪经过多道工序,变成了颗粒状的生物质燃料产品。“这些燃料的热值能达到3000卡左右,与褐煤相当,生产时还能协同消纳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文水县扶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雪说。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粪污中转处置站。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目前,文水县粪污年消纳量超百万吨,带动磁窑河水质持续向好。2024年,磁窑河文水出境断面水质已提升至地表水Ⅲ类,人居环境也显著改善。
以流域重大治污工程为抓手,山西聚焦太榆退、文峪河、磁窑河等汾河重点支流,实施了97个与断面水质提升紧密相关的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推动流域水质持续向好。
补水:推进水源置换 提高中水回用率
烈日当空,临汾市侯马市北庄地表水厂建设现场一片繁忙,工人们正加紧建设蓄水池和地面相关设施。
“管道铺设作业也在同步进行,项目将在年底全面完工。”侯马市城乡供水有限公司副经理王新波说。
位于山西南部的侯马市人均水资源量仅70.2立方米,不足山西省平均水平的两成,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饮水长期依赖地下水。
破解“水困”,迫在眉睫。去年10月,作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之一的汾西灌区龙子祠泉向侯马市供水水源置换及北庄地表水厂建设工程启动,项目通过54公里输水管线,将龙子祠优质岩溶泉水引入侯马,同时配套建设日处理能力4万立方米的地表水厂,实现侯马市从“喝地下水”到“喝山泉水”的转变。
山西省侯马市北庄地表水厂建设现场。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工程建成后可满足全市30万居民的用水需求,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983万立方米,有效缓解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侯马市水务局局长陈永乐说。
“开源”引活水,“节流”抓循环。在推进水源置换的同时,山西积极探索农村再生水利用新模式。
运城市新绛县万安村毗邻汾河,油桃是当地的主要农业产业,农户果园喷药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
随着“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推进,村里的生活污水全部纳入新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的中水汇入村中池塘,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水源。
“水塘改造时,我们封闭了所有入塘排污口,让塘中只留‘达标水’。”万安村党支部书记王丰太说。
傍晚时分,万安村村民卫有安开着三轮车前来取水。打开阀门,接上软管,汩汩清流涌进水箱。“这水不花钱,给果树打药、浇园种花都能用,对老百姓来说很实惠。”卫有安说。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万安村,村民正在从水塘中取用经过处理的中水。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自2023年起,新绛县已在万安、上院、泉掌等5个村新建污水集中处理站,解决了13个村污水直排问题,受益村民3.5万余人,处理后的中水因地制宜回用于绿化灌溉、农业生产,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开展以来,山西通过推进水源置换、加强中水回用、实施水源涵养等系统性措施,稳步减少汾河流域地下水开采量,切实保障生态基流,为“一泓清水入黄河”筑牢生态根基。
绿岸:实施岸线修复 提升防洪能力
绿意盎然的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山西洪洞汾河湿地是山西省首个国家重要湿地。清晨,不少市民在此晨练,微风拂过,清澈的汾河水静静流淌。
在湿地下游,“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项目之一,汾河洪洞县南营村—尧都界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正有序推进,预计今年9月全面完工。
曾经,由于河段堤坡未进行有效防护等原因,13.9公里河道渠化严重,2022年9月起,通过实施主槽防护、滩面绿化和泵站改造,水体自净与岸线生态修复能力得到提升。
工程完工后,河段上游的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与下游的尧都区吴村汾河湿地将连成一体,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廊道。
洪洞县水利局河湖股负责人李虎表示:“工程提升了河水水质、促进了鱼类种群恢复,也美化了水环境,为老百姓增添了一处优质的亲水休闲空间。”
沿汾河自洪洞南下约百公里,便进入汾河入黄的最后一个市——运城市,新绛县是汾河流经运城的“第一站”,这段河道相对平坦开阔,但也因此容易遭遇洪水侵袭。
新绛县水利局局长王玉回忆:“受长期强降雨影响,2021年秋汛时汾河新绛段水位急剧上涨,沿岸出现多处险情,部分河段漫坝溢流。”
为系统提升防洪能力,2023年,新绛县启动汾河干流段综合治理工程,对16.91公里堤防进行了加高、加固改造,大幅提升了堤坝的稳固性和抗洪能力,项目于2024年9月完工。
“我们在河道险工段建设了‘磨盘坝’,这种半圆形台阶状的格网石笼坝体能有效消减水流冲击,就像是给堤坝戴上了‘钢盔’。”项目经理张翔介绍。
项目完工后,当地依托河长制平台,发挥“河长+河长助理+巡河员”“河长+检察长”等机制作用,强化日常巡护与监管,确保治理成果长期见效。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汾河河道中的“磨盘坝”。人民网记者 焦搏文摄
水清岸绿,飞鸟翔集,人水和谐。近年来,山西统筹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一体推进治污、调水、清淤、增湿、绿岸,助力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截至7月13日,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已完工202个项目,完工率70.9%。一步一个脚印,一程一段攻坚,山西正用实际行动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全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